创意写作工作坊“三阶六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冯现冬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济南 250103)
摘要: 工作坊是创意写作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完整的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唤醒激发阶段、创意实践阶段和提升转化阶段,简称“三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构建六个实践教学维度,即“破冰:创意唤醒场的营构”“开脑:专项创意思维训练”“激活:写作技巧与生命体验的融合”“创造:作品考核向度检测”“孵化:经典作品对标提高”和“产业化:创意产品策划与转化”,简称“六维”。“三阶六维”营构的教学模式完整体现了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整个教学流程,呈现了教学技巧介入学生创作全过程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 “三阶六维”;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模式
创意写作兴起于19世纪末美国高校的文学教育改革潮流,最初以招聘作家、诗人进高校,即“驻校作家制度”模式,开展小说、诗歌教学,以图改善当时文学教育僵化、文学研究脱离文学作品本身的现状。2009年,创意写作被引入我国,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品格广受欢迎,近年来的发展渐成燎原之势。然而,当前的创意写作本土化研究还落后于教学实践需求,特别是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创意写作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它与传统写作教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能否照搬国外创意写作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创意写作研究者和一线教育者。
从小受到蓝宝石文化熏陶的刘海在从艺二十多年里,一直专注于通过雕刻这种艺术形式,传播蓝宝石文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与传统写作相比,创意写作的第一规约不是知识,而是创意,以创意为本位。赖声川认为,创意即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1]“新颖”属于创意的构想面,指向设计;“适当”属于创意的执行面,指向产业化。因此我们说,创意写作是以创造性思维为主导,以文字作品为实现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它包括文学写作在内的一切面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写作及相关的写作教育。这就决定了创意写作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相对于传统写作课程与教学都是一个颠覆性的变革。其中,工作坊法是创意写作课程的标志性教学法。其本质是:“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能够教会另一群从未发表过诗歌的学生,如何写出一首能被发表的诗歌”[2]。那么,如何在工坊课堂具体实现应用型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前期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三阶六维”创意写作教学模式。
何谓“三阶六维”?简单来说,“三阶”指的是整个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包含“唤醒激发”“创意实践”与“提升转化”三个阶段,分别解决“创意如何激发”“创意如何表达”,以及“怎样把创意作品推向市场”三个写作教学阶段的困惑。每一阶段包含两个实践教学维度,如此,完整的创意写作教学过程顺次表现为六个实践教学维度,构成“六维”,即“破冰:创意唤醒场的营构”“开脑:专项创意思维训练”“激活:写作技巧与生命体验的融合”“创造:作品考核向度检测”“孵化:经典作品对标提高”“产业化:创意产品策划与转化”。创意写作工作坊不仅重视“创意实践”阶段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本阶段包含“激活”“创造”两个实践教学维度),而且向前、向后进一步拓展、延伸了传统写作课程内容:一是在学生写作启动阶段的唤醒与激发,目的是打开学生心灵,克服写作障碍,唤醒学生生命体验,确立“作家写作”的思想观念,通过设计工坊活动激发创作主体的灵感与潜能(赖声川称之为“原初的基础”),进而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专项训练(本阶段包含“破冰”“开脑”两个实践教学维度)。二是在学生完成创意作品之后进行的二度创作,工坊式研讨提升、成果孵化,即面对市场需求打磨自己的作品,进而实现创意作品的产业化(本阶段包含“孵化”“产业化”两个实践教学维度)。在“三阶六维”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理性——感性——理性”顺次转化、螺旋式提升的写作心理成长过程。教师通过“三阶六维”工坊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以技巧训练介入教学过程,实现创意写作课程成果化教学目标。下面分别从六个实践教学维度来阐释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过程的实现路径。
一、破冰:创意唤醒场的营构
创意写作着眼于“有创意的写作”,“创意”优先。发挥创意的重要条件是写作者强烈的个人独立思考及行动能力。但是,每个人在成长与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形成了自己与创意之间不同厚度与硬度的屏障,遮蔽了这不可思议的能量,个人对制式概念的认同往往在无形中扼杀了创意。因此,想要使创意贯通,首先需要“破冰”。创意写作工作坊本质上是一个激发创意的唤醒场,在这个场域中,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巧妙“破冰”,打开局面,营造并维持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情感,即“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把心填满……使想象在制造形象的悠闲自得的游戏中来去自如。”[3]一个人只有在安全、放松的情境之下,在个人体验,如经历、回忆、观察、思考被充分唤醒的场域中,其创造力、想象力才会活跃并能尽情发挥,创意才能被真正启动。
钢钎测量土壤厚度[29]。在1 m×1 m样点内随机选点,用环刀(200 cm3)法挖取0~10 cm,1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称重,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并计算土壤容重值。拍照完成后,于1 m×1 m样点中心挖出0.5 m×0.5 m×0.2 m(深度)的土壤和碎石,筛分,并称重细土(<5 mm)和5~20 mm,20~75 mm,75~250 mm,250~600 mm和大于600 mm岩石碎片。多数样品是无孔的,通过置换水,将石头的重量转化为石头体积,计算样方内不同粒径碎石的体积含量。
这一维度是专门针对学生个体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自我写作的薄弱环节进行的一次激发式、头脑风暴式专项训练。创意写作认为,创意思维可以借助专项训练进行优化,即写作者可以通过与写作直接相关的专项创意思维训练,反观自我心理结构,疏通个人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意识之间的阻隔,打通思维感官、记忆、联想与想象之间的通道,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敏感度,打破固有模式,去除限制,重建一个积极的认知与反应模式。
二、开脑:专项创意思维训练
当然,创意唤醒场的营构并不是为了自我疗伤,而是指向有创意的表达,目标是运用技巧的介入来激发创意,产生创意作品。创意唤醒场的营构适宜在创意写作课程的初期阶段使用。
“经典作品对标提高”以创作效率与作品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其课程内容立足于作品的生成和创作的动态过程。如果说“作品考核向度检测”作为学生检测自己作品“处方”的话,那么,“经典作品对标提高”则是学生可以借鉴的“偏方”。“处方”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系统的、普遍性的写作原理与技巧,“偏方”则提供某一作家或某一类型作品中适合学生借鉴使用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偏方”虽不成体系,但却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解决某种类型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专项创意思维训练包括针对个体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逻辑力、虚构能力、全感官能力等进行的专项训练,还包括围绕文体写作,诸如人物设置、情节设计、结构营造、悬念设置、场景描述、冲突、戏剧性设置、节奏、反转、语言思维、视角选择等专项写作技巧进行的训练。开脑可以通过混搭式仿写、故事接龙游戏、自我修正训练等活动来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专项写作技巧的训练;还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和实践训练。这时,学生的个体经验和阅读积累都会被重新唤醒、激活,转化为创意思维的材料。
如何营构唤醒场?方法可谓多种多样,除了工作坊的布置、座位的安排、音乐的使用等环境营构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坊活动,比如,有创意的自我介绍、全感官的描述训练、冥想、看图说话、诗歌朗诵、咖啡沙龙、身心灵成长训练、戏仿、辩论、表演、秘密分享等等,以融洽师生与生生关系,唤醒学生内在体验,使学生由现实世界步入心灵世界。为什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就可以营构唤醒场?一方面,教师通过设置外部世界,利用活动或游戏的某种机缘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所营构的这个轻松愉悦的唤醒场中,学会自觉抓住外部对象并赋予其生命活力,以激发自己的灵感。这是一个由外到内、从理性到感性的心理唤醒与激活过程,解决学生“创意从何处来”的问题,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初期写作障碍,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写作状态。
“作品考核向度检测”是一次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创意生产过程,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照考核向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检测、诊断,是一种“处方”式的诊疗、修订。这一维度的设置,是为了展示教师如何在工作坊中综合运用写作原理与技巧解决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在学生创作实践之后,对创意写作知识与原理的再次学习与使用。这时,理论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活转过来,学生会在沉寂的文字里面发现隐藏着一个个好故事、好小说、好剧本、好诗的所有秘密,它们能够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以“故事写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考核向度对故事进行考核。
三、激活:写作原理与生命体验的融合
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写作知识与技巧的讲解要注意寻找学生生命体验与写作原理的契合点,以此激活学生对写作知识与写作原理的灵活运用。我国古代把“体验”一词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5],准确地概括出体验的内涵:其一,体验是实践的,它与生命、生活共生;其二,体验是内在的,属于个体的心灵感受。写作知识、原理对学生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外物,而在于其中凝聚了作者客观化了的生活、情感与精神。狄尔泰说,“对于精神世界的知识的获取只能通过精神活动自身”,“实质上,完美地理解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的心灵相通,进而达到互相理解。”[6]通过体验,写作知识、原理所凝聚的意义价值才能得以彰显。
安娜·莱西认为,“创意写作教学法的基础性规则包括:一个在写作的创意写作作家,写作式阅读(writerly reading),写作共同体,用于作品创作和修改的讨论。”[7]写作式阅读,即从作家角度阅读,其要义是,作家阅读作品时要明白,作品之所以以这种形式存在,是因为作者从诸多可能性中选择了这一种;作为学习写作者要关注的,不是“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而是“这个作品是怎样表达的”,即,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主题、价值观、情感、人道主义等信息,是如何通过视点、故事设计、冲突结构、人物命运、语言风格等具体实现的,像作家一样,将阅读、生活、体验、技巧探讨结合起来。
传统课堂形式过于沉闷,引入多媒体,利用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容易忽视的是多媒体最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配合教学进程使用,一味的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媒体承载的知识点过于密集,教学内容节奏过快会导致原本注意力更加分散,超出学生认知负荷。媒体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互动,单向传输的多媒体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创意写作工作坊从“写作式阅读”切入,遵循“从文本入,从文本出”的教学原则。“从文本入”的“文本”,是指类型化经典文本,体现的是写作式阅读。这个“文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概念,它强调的是以文学文本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文学一隅,而是跨媒介、跨文体、跨类型去涉猎更广阔的领域,比如:创意文案、软文、影视、数字技术合成等。“从文本入”的阅读方式立足于文本生产和创作的动态过程,高度重视创作技巧,重视文体的写作原理,永恒普遍的形式、原型、整体性,写作的现实、技巧、独创性,它更贴近创作本身,更具有专业性,同时,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从文本出”的“文本”,指的是学生的创作作品,体现的是创意写作。学生在写作式阅读基础上进行仿写、改写,进而运用写作原理与技巧独立设计作品,通过创作实践体现工作坊的成果导向。在课堂形式与教学设计上,落实“问题指引”“专业指导”“及时反馈”“头脑风暴”“私人定制”“实践教学”“成果导向”等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理念。
四、修改:作品考核向度检测
专项创意思维训练也并不是每堂课都要进行,而是按照课程的需要灵活安排。教师在设计训练项目时要善于突破常规,通过工坊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除俗套、破概念、去标签、做真我。赖声川曾提出“裂隙创意”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要尽可能地拉大单纯的觉察能力(第六识)和脑中的固有概念、思维(第七识)之间的裂隙与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创意思维的产生。[4]同时,专项创意思维训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创作个性的诊断,即诊断学生适合哪一种类型的创作。教师据此解除限制,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作品考核向度检测表
通过以上八个考核向度问题引导式的检测和集体创意,故事基本成立了。这是学生对作品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改与提升,有的甚至要全盘推倒重来。学生通过这一维度的实践,知道了一个好故事所应具备的要素,从写作的角度具备了一定的鉴别眼光;同时,生硬呆板的写作原理与技巧在此全部被激活,根植内心,成为学生自觉使用的写作“秘籍”。
从RTA涉及成员国的数量来看,双边RTA对于WTO+和WTO-X的条款覆盖率及法定承诺率明显高于多边RTA。在WTO+领域,双边RTA的平均条款覆盖率达到了77%,平均法定承诺率也超过了70%;在WTO-X领域,双边RTA两者比率分别为33%和16%。多边RTA由于涉及的经济体更多,各参与经济体的诉求不同导致谈判议题不断增多,使得整个RTA谈判难度和签约成本更大,故而条款质量比较难以达到较高水平,总体质量水平较低。亚太地区已实施的6个多边RTA,关于传统WTO+领域的总体条款覆盖率和法定承诺率分别为69%和65%,而新一代WTO-X领域两者的比率仅达到30%和10%。
欺诈风险交易:本模型选取手机银行的历史安全事件积累的5000 条报文作为业务欺诈报文作为基于异常序列的潜在业务欺诈智能预警模型中异常交易的测试集。
五、孵化:经典作品对标提高
提升转化阶段包括作品孵化和产业化两个实践教学维度。传统写作教学止于完成作品,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创意能力的获得,注重成果导向。
故事写作之外,其他文体写作都有各自不同的作品考核向度,但它们都建立在故事写作的基础之上。比如小说写作,在故事成立之外,还需要在“小说写作方向”“人物塑造技巧”“情感表达”“语言”等角度开拓自己的考核向度;诗歌写作,则根据诗歌类型学理论来建构自己的诗歌写作考核向度。
Study on the old community re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这一实践教学维度的课程实施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经典作品类型分析”。首先确定自己的作品类型,比如影视编剧开始创作时,作者就要清楚自己创作的作品属于什么类型,包括主题定位、价值观取向、叙事模式、语体语貌等,以此争取某个特定类型的观众。对作品类型进行定位,并非只为阅读和批评,对于创作而言,类型定位也是重要的环节和切入口。其次,在类型定位基础上,学生选择与自己作品类型相似的经典作品,分析经典作品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方式。比如故事写作,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要素——戏剧性、人物、结构、悬念、冲突、变化、视点、逻辑、信息传递等的设计技巧,明确一个完整类型作品的必备要素,分析叙事模式、题材优势、主导品格,以及类型之外可供创新的点,等等,并学习诸要素处理方式与表达风格,在类型创作成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与创新。
在试图解释大陆海岸线的拼图构造方面,首个学术性解释援引了“上帝之手”的说法。1668年,一位名叫弗朗索瓦·普拉特(Fran ois Placet)的法国修道士提出,《圣经》上提到的洪水摧毁了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岛,使其沉入水底,形成了大西洋。在17世纪和18世纪时,许多欧洲人认为地球是由《圣经》上提到的一系列灾难塑造成的。当时,上帝的愤怒一直是对大陆所处位置的一种流行性解释。
第二环节是“经典作品对标提高”,师生共同对标经典类型作品成规进行系统的修改、提升。类型作品成规既是规范,也是指导。一方面,我们要遵循类型作品的成规,满足其基础性的要素,从而让作品获得特定的审美效果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在坚守经典作品主导品格的前提下,实现成规的变量创新。总结与归纳出作品类型成规的目的在于根据成规要素进行变量创新,师生在工作坊中要针对学生作品,强化优点,寻找个性,通过头脑风暴,探索设计可能性的最大化。
六、产业化:创意产品策划与转化
创意写作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作品转化,实现创意作品的产业化,即:创意作品进入创意产业被受众消费转化为创意产品。创意作品的产业化强调创意的应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具体包括: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如何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网站连载,出版电子书,乃至如何与编辑、记者打交道,跟出版商签约,筹谋社会资金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子,或者采用项目式运作,为市场需求生产创意产品,等等。这一维度充分体现了创意写作实践层面的产业化导向,为创意写作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国外创意写作教学的产业化较国内更为普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刊物,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就有三本刊物——Hair Trigger、F Magazine和Fictionary。学生为刊物写稿、选稿、策划出版,实现了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一条龙的产学研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创意写作本土化研究的长足进展,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乃至独立学院,敢于挣脱机制与内部管理的藩篱,突破原有学科、专业运行模式,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使创意写作课程教学的产业化教学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产业化发展更为成熟。比如上海某高校,面对文化产业体系复杂、人才需求综合化要求高的状况,开发了六大课程包:“互联网+文创”课程包、“品牌战略与设计”课程包、“公共文化与非遗”课程包、“影视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包、“艺术传播管理”课程包、“赛事营销与管理”课程包等,分别对应六种类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这些课程以培养“艺术+商业”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合了艺术、商业、互联网、科技及营销学和管理学中最新的发展动向,为创意产品产业化拓宽了渠道。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专业方向与课程序列交叉组合、递进式课程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体现了高教司提出的“新文科”理念,将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效融合,对接市场人才需求,把创意产品的策划与产业转化完全包含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当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作坊教学的产业化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涵盖广泛,既包括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广告、会展等传统行业,也包括文化旅游、动漫、新媒体等新兴行业。创意写作课程教学应该具有大眼界大视野,根据学校定位适当取舍,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创意与策划能力的一专多能的文化创意写作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创意与工作坊写作训练方案,提高创意写作技能,为学生在文化创意产业部门的就业提供写作技术支持。目前,更多的学校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依然处于开创初期,由于学生或学校的原因无法做到真正的产业化。但作为训练的一种方式,可以采用编辑、策划、印制作品集,作品展演、汇演活动,制作录像、录音、电子文本资料等,以物质的形式展示创意写作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创意产业“临门一脚”的能力。
以上讨论了创意写作工作坊教学整个运行与实施过程,其实,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工作坊也是一个包含不可预料生成可能的场所,以上六个实践教学维度并不是包含在每一堂课中,比如,“破冰”与“开脑”两个教学维度有时候交融在一起,也并非每节课都要进行,而是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决定如何实施。写作实践贯穿工坊课堂的始终。因此,“创造”与“孵化”更是灵活使用的两个维度,其内容、形式、规模根据学生的创作实践情况灵活调整,实际上,它可以和其他任何一个维度结合使用。另外,关于课时的分配也没有严格的限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内容灵活安排,比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课程教学与自我教育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合,等等。因此,创意写作工作坊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成果,都有不可预料性与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而这,正是创意写作工作坊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2]Louis Menand. Show or Tell: Should Creative Writing be Taught? New Yorker,2009:6.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7.
[4]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4.
[5](宋)张洪,等.朱子读书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52.
[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75.
[7]Dianne Donnelly. Does the Writing Workshop Still W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10,p.74.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ree-Stage and Six-Dimension” Teaching Model in 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
FENG Xian-dong
(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103,China)
Abstract: Workshop is the main 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creative writing.The complet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of 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the wake-up excitation stage,the creative practice stage and the promotion conversion stage,briefly,"three-stage". In this process,six practical teaching dimensions can be constructed,they are the “ice bre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ative wake-up field”,“open brain”: the special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activation”: the merging of the writing skills and the life experience”,“creation”: the standarization for testing of the works”,“hatching”:to improve with the classical work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creative product planning and transformation”,briefly,"six-dimensi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ree-stage and six-dimension” fully embodies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 It presents the basic methods and paths of teaching skills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s' creation.
Key words: “three-stage and six-dimension”;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 H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05(2019)06-0013-06
收稿日期: 2019-08-01
作者简介: 冯现冬(1972-),女,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教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创意写作、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翟瑞青)
标签:"论文; 三阶六维"论文; 创意写作工作坊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