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敏, 罗艳梅[1]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引致财务困境问题不容忽视。从我国对外担保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弱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等角度,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引致财务困境的必然性。我们选取了1998—2003年被ST的所有公司中存在对外担保情况的106家公司及匹配的106家非财务困境公司作为样本,运用逻辑回归方法,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公司对外担保与其财务困境显着相关。
罗艳梅[2]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公司的财务困境问题就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并且大多数研究都把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标志,我们也沿用这种界定财务困境的方法。从1998年3月16日起我国证券市场开始推行ST制度(股票特别处理制度)以来到2003年底,共有178家公司被ST,其中在被ST的前3年中,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有106家,在这106家上市公司中有43家公司由于被担保公司逾期未还担保贷款而使上市公司的或有负债成为实际负债。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问题应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以往对财务困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引致财务困境问题作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引致财务困境的现状,在对国内外财务困境研究综述基础上,强调本文研究旨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的相关性,具体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在我国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外部市场不健全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是引致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假说下,又具体分为四个命题::在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困境公司与非困境公司的对外担保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对外担保指标与财务困境正相关。:上市公司逾期担保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于未逾期担保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上市公司关联方担保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于非关联方担保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其次,根据Jensen和Meckling(1976)的委托代理理论以及Fama和Jensen(1983)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在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的对外担保决策要求决策管理权和决策控制权的分离,即公司的管理者在做出担保决策的时候要
王克敏, 罗艳梅[3]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引致财务困境问题作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我们选取了1998~2003被ST的所有公司中存在对外担保情况的106家公司及匹配的106家健康公司(非困境公司)作为样本,运用逻辑回归方法,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公司对外担保与其财务困境显着相关。在目前我国对外担保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弱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监管不利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等情况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极为严重。在对外担保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深层原因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弱化和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不健全,以及社会诚信建设的缺失。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发生,需要规范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构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防范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
陈卫程[4]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其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是以上市公司为担保人,为市场其他主体的债务、信用活动提供担保,同时也包括对个人债务担保。在市场经济下,对外担保本是上市公司一种可以减少交易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正常的经营行为。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上市公司运营活动并不规范,加上我国社会信用资源不足,专业担保机构的发展也不完善,所以上市公司在对外担保方面频频出现问题,如:被大股东利用操纵“圈钱”、为子公司违规担保、公司之间互保形成“担保圈”等,给其经营业绩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财务出现危机、诉讼纠纷不断,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因担保行为而走到了退市的边缘。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公司业绩有关问题是一项非常值得关心和研究的主题,而我国在这一领域正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本文从对外担保与公司业绩这一主题入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对外担保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何种影响,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比较分析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认为ST公司对外担保会引起业绩下降,而非ST公司的违规担保会使业绩下降,但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为30%以下时,公司财务状况相对安全。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给公司管理者、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借鉴,最终促进上市公司提高担保安全性,化解担保风险。
崔建伟[5]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文中提出财务困境研究一直是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目前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财务变量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分析,而对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并不多见。 从Fitzpartrick(1932)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对财务困境研究开始,到目前神经网络引入财务困境研究,学者们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认为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困境的理论研究不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分离;2.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而忽略了大量的表外信息;3.本文认为用财务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测只是一种基于样本的相关性分析;4.财务数据是一个公司一段时期运营结果的反映,是一种事后的反映,不能及时的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5.不同学者建立的模型包含了不同的变量,众多的预测模型使模型使用者感到困惑。近来,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以往财务困境模型建立中的不足之处,他们分别从公司治理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设计实证命题并选择相应的替代变量进行了验证。Tsun-Siou Lee和Yin-Hua Yeh(2002)考察了大股东对小股东财富侵吞对公司财务困境的影响;Fathi Elloumi和Jean-PierreGueyie(2001)以及陈超等人(2002)考察了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困境的关系;姜秀华、孙铮(2001)在财务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股权集中程度变量作为公司治理变量的替代变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困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所有权结构、代理成本、董事会、公司对外担保、关联方交易以及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等六个方面建立了九个假说,并从理论上对每一个假说做了细致的分析。本文建立的九个假说为::国家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股权代理成本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二位一体性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董事、监事、高管持股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困境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数
李倩[6]2010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对外担保本来是一正常的经济现象,它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所采用的一种必要的经济与法律手段。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日渐增多,其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外担保风险受到证券监管部门、债权人、广大投资者的关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哪些问题、可能导致哪些风险、怎样防范和降低对外担保所引起的风险、化解企业的经营危机,都是监管层亟待解决的热点。文章在对对外担保理论进行详细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探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动因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其公司价值的影响。同时,为了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文章基于我国的监管体制和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实际数据,总结和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现状及特点,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运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发生损失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不良担保额占担保总额的比例越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担保总额占净资产的比例越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并且对外担保公司的不良担保更易导致其面临财务困境风险,也就是说,为了降低公司面临较大财务风险、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提供对外担保的公司应该适当的控制对外担保的规模,并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担保。就财务状况指标而言,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与财务困境呈正相关关系,即它们的增加会使得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变大,说明公司过度的依赖贷款和公司债来融资或者规模过度都会使得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强;而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每股净收益与财务困境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它们的增加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会变小,说明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周转能力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可以降低面临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风险规范的相应政策建议。
龚凯颂, 吴静[7]2005年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行为引起了包括股东、债权人及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关注,担保与财务困境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中国制度背景入手,指出担保在我国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为分析担保与财务困境的相关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担保指标与财务困境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和分析,得出了较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张翠霞[8]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市场经济下,担保本应是企业间一种正常的融资保证行为,曾经为我国上市公司方便快捷地获得银行资金,同时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外部治理机制都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在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上市公司本身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甚至整个证券市场和地区金融体系都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担保事项成为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风险隐患。因此,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引发担保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从而寻求防范、化解担保风险的对策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担保的概念、担保产生的机理以及担保风险进行了阐述;(2)将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描述了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流担保形式和演变趋势,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6年公告的担保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引发的风险;并把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分为有对外担保公司组和无对外担保公司组,实证检验了有对外担保上市公司和无对外担保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担保前后财务状况(以F分数模型指标来衡量)的差异;(4)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问题形成的原因。实证分析中以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当年对外担保金额/当年平均净资产额(取年初与年末数据的平均值)”这一指标来表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水平,从担保能力、财务风险水平和股权结构叁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重要因素。(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担保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上市公司2002-2006年担保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存在的问题:①整个证券市场上涉及担保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②在担保中,上市公司主要是充当了第叁方担保人的角色,单方接受担保的事项所占比例很小;③对外提供担保的笔数和金额总体呈上升态势,担保的期限过长,使整个市场蓄积了较大的潜在风险;④提供担保的公司本身业绩不良而且担保的对象资信可疑;⑤上市公司相互担保关系复杂、牵连众多;⑥担保的决策程序不规范,相关代理人越权审批现象严重,担保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上市公司这些不理性的担保行为使担保风险凸现。(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既给上市公司本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影响到整个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债权银行的运营,使地区金融安全受到威胁。(3)对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对外担保公司与无对外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显着性差异,前者比后者差;担保当年、担保后1年、担保后2年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都显着趋于恶化。担保行为作为一种正常的融资手段,却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4)担保问题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企业融资渠道的匮乏和上市公司充当第叁方担保人的优势地位形成了上市公司涉及担保多的局面;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变异的根本原因;银行风险防范体系上的不完善和对贷款担保的疏于管理是担保问题产生的源头;担保法规监管的不力,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疏忽或失职以及整个市场信用的缺失等因素造成了担保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5)对担保问题成因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担保水平高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使银行的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却增强了自身的风险;第二,偿债能力越差的上市公司担保水平越高,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大;第叁,在对外担保行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越高,担保水平越高,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道德缺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在选择提供担保的上市公司时,筛选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四,对外担保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较高,流通股持股比例较低。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和独立董事制度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担保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以及专业担保机构的发展来拓宽融资的渠道;加强银行对担保的审查和法律法规对担保行为的监管。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囿于作者水平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程继爽[9]2005年在《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是我国优秀企业的代表,无论是经营状况还是治理结构都相对较完善。然而近年来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总数量直线上涨,但与此同时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也随之上涨,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愈来愈多。财务困境不仅给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带来重大损失,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加以控制,使公司提早发现并解决所存在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有关财务困境形成原因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方法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出更完善的研究方案。然后以1998年至2002年被特别处理的ST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各ST上市公司历年的财务报告,对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作科学合理的分类,并对各项原因作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最后据此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控制步骤和方法。
陈宏[10]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证券市场上盛行对外担保的制度背景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对外担保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实证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微观因素。本文的主要发现有:(1)涉及担保的公司数量多、担保金额大,担保对象以子公司和非关联方为主,逾期担保、涉诉担保、违规担保逐年增加,并存在大量恶意担保行为。(2)公司价值与对外担保负相关。相对于当年未发生对外担保的公司而言,当年发生对外担保的公司价值更低;相对于年末无担保余额的公司而言,年末存在担保余额的公司价值更低;过度担保公司的价值明显要低于非过度担保的公司。(3)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股权集中度与过度担保行为负相关;相对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非国家终极控制公司发生过度担保的概率更高;在实际控制人性质不同的上市公司,股权制衡机制对于过度担保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在国家终极控制公司,第一、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与过度担保正相关;相反,在非国家终极控制公司,第一、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与过度担保负相关。(4)董事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影响十分明显。自发性独立董事制度对过度担保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发生过度担保的可能性越小;董事会成员中持股人数越多,董事长持股水平越高,发生过度担保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持股董事比例和董事长持股水平与过度担保行为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董事会对过度担保行为的影响不显着。国家终极控制公司的董事会对过度担保行为的影响不显着,但非国家终极控制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激励对担保决策有积极的正面效应。本文的贡献体现在:(1)对第叁方担保行为及其内在根源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解释企业对外担保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具有一定启示性的研究结论。(2)在国内首次检验了对外担保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为或有负债影响公司价值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结论。(3)考察了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对企业对外担保行为的影响,为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风险决策(担保决策)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J]. 王克敏, 罗艳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2].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D]. 罗艳梅. 吉林大学. 2004
[3].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研究[C]. 王克敏, 罗艳梅. 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04
[4].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对其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 陈卫程. 中南大学. 2008
[5].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D]. 崔建伟. 吉林大学. 2004
[6].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实证分析[D]. 李倩. 天津财经大学. 2010
[7].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的实证研究[J]. 龚凯颂, 吴静. 财会通讯. 2005
[8]. 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D]. 张翠霞. 西南大学. 2008
[9]. 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控制[D]. 程继爽. 武汉科技大学. 2005
[10]. 中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研究[D]. 陈宏. 厦门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