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动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繁荣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为实现我国和北京市的远景目标服务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我国迈向新世纪的宏伟蓝图,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向新的目标前进的伟大纲领。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其政治、文化、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将得到与首都地位与功能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将在首都人民面前展现一个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未来的15年,无论是对我们国家,还是对首都北京,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远景目标,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和极好的契机,同时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面向我国和首都北京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服务。

第一,深入开展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这是“九五”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北京的理论工作者,在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九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把这项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落到实处,这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政治责任。

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理论,这要在继续阐明它的形成发展、历史地位、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等重要问题的同时,进一步紧紧抓住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化、拓展这一理论本身的研究,努力揭示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的深刻内涵,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并运用这一理论,系统、准确地、令人信服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们思想中的各种认识问题,使这一理论深入人心。只有这样,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任务,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对于这一关系到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大研究任务,我们北京的理论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作为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首先就要规划这项研究任务,并认真组织落实。

第二,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着力研究在实现我国和首都北京远景目标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和北京市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已经确定。实现这一远景目标,关键在于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革。完成这两个根本转变,既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就我们北京而言,在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北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首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予以科学的回答,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这些问题涉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如:进一步端正首都的建设方向,不断强化首都功能;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法规,以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作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都已明确提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层次的矛盾会进一步暴露,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碰撞与摩擦还将不断产生。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干,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舞台。我们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振奋精神,同各条战线紧密配合,深入调查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办法。

第三,紧紧围绕把首都北京建设成精神文明首善之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贯方针。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对北京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明确的要求。他指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抓紧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同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他还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绝不能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的东西泛滥。”“我们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占领各个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把它们贯彻到广播影视、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等等中去,从而使各种精神产品、舆论力量和社会环境,真正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培育‘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着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北京所处的这种特殊重要地位,更要求我们把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努力成为全国精神文明首善之区。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一直受到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但这方面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力度还不够,一些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许多重要问题还亟待加强研究。例如经济伦理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再如,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就需要组织力量联合攻关。还有北京的影视文化、大众传媒、文化市场等许多现实问题都需要投入研究力量。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则更多。我们希望首都北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上,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拿出更多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实实在在地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不懈地努力。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北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做出贡献。

第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在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削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等。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理论境界,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正因为有了基础理论的创新,应用理论研究才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同时,基础理论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学科改造与创新的许多成绩,都同基础理论研究的进步和突破有着直接关系。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发展,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发展应用理论研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北京的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选择若干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予以立项,组织北京市的一流专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努力使这类研究成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世纪之交,我国和首都北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完成“九五”计划,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首都北京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更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第一,全市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历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早在1982年,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今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邓小平同志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理论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些成就中也有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功绩。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和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我们的各级领导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才能真正重视它,切实加强领导,推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第二,要把加强队伍建设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

队伍建设首先要抓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社科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第一位的。要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政治环境和理论环境,也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是搞哪一个专业的,都要下功夫研读邓小平同志的原著,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以此为指导,创造性的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中,要突出抓好青年理论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本市的青年理论工作者已占了整个队伍的2/3, 这一代青年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前途。我们要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这是队伍建设的百年大计。

学风建设是队伍建设中的又一重要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贯彻这一根本原则,就要积极引导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向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战场,面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理论研究才能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富有科学性创造性,更符合时代的需要。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就必须克服在某些同志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的不良学风。个别同志仍然习惯于把自己关在书斋里,不肯将双脚迈向社会,远离广大群众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或虽走出了书斋,但浅尝辄止,不愿做艰苦的调查研究,这种作法不可能取得对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发言权。还有一种情况也必须反对,那就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照搬照抄西方的某些理论,把它视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济世良方,这种态度更不可取。至于那种在研究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第三,认真贯彻“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方针。正是这一方针的正确贯彻,才迎来了首都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园地百花盛开的局面。

“双百”方针是一个促进学术民主,保障学术自由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就要允许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平等的自由发表的权利。在学术领域,鼓励不同观点在和谐的气氛中,民主讨论,相互切磋,允许批评,也要允许反批评。不同学术观点一时难以统一,可以保留,可以继续“争鸣”,最终由实践做出检验,自觉地服从真理,修正错误。贯彻这一方针,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努力营造民主协商、平等讨论的和谐氛围,正确地引导“争鸣”,不对不同学术见解进行行政干预。实践证明,“双百”方针是一个民主的方针,增进团结的方针,服从真理、发展真理的方针。正确贯彻这一方针本身,就有效地实施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开展“百家争鸣”的政治前提。不同学术观点要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表,但不能允许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任意泛滥。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一时搞不清的可以先按学术问题对待。当然,我们还要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但宣传发表要守纪律。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维护稳定的大局。这一点,对首都北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第四,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改革之路,为首都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巨大发展。但也不能不看到,目前它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科研体制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机。尽管某些科研单位进行了局部改革的探索,但总体上看改革的力度不大。目前,哲学社会科学体制的改革不仅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政治体制改革,而且也滞后于自然科学体制改革。要解决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科研体制的改革是必由之路。

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需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共同探讨。

第五,逐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通过党和国家以及各单位的多年努力,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市委、市政府为此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为更好地发挥社科研究在本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在“九五”规划期间将继续做出努力,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首先,从1996年开始,适当加大社科规划经费的基数,并逐步提高财政拨款的年递增率。同时,在保证财政拨款每年有所增加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的途径,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支持。其次,对于研究北京各种实际问题的调研活动,有关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被调查的单位不收取调研费,提供数据的单位基本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今后,随着本市政治、文化、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委、市政府将会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完成“九五”计划,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中的作用,除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之外,还需要做好社科研究的精心组织工作。

第六,做好社科研究的精心组织工作。

首先要精心选题。

规划项目选题的确立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要把“九五”期间和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和首都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九五”规划的选题重点,把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上来。

其次,精心组织队伍。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及有关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力量承担研究任务。在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中,要努力做好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组织工作。要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体制障碍和利益分割所带来的矛盾,促成联合,协作攻关,出色完成这些课题的研究任务。

再次,精心处理研究成果。

科研成果的问世是精神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精神产品社会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要精心做好成果的处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使其在首都北京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志们,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即将全面实施,这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世纪之交的工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为实现国家和首都北京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这是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强卫同志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

标签:;  ;  ;  ;  ;  ;  ;  ;  ;  ;  

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