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QQ、微信等聊天工具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网络聊天的庞大群体中,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的青少年占据着相当的比例。根据《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小学生年龄段的网民占比23%,不少小学生经常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聊天、互动。他们从网络聊天中学会使用网络用语,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拉近了与同学、朋友的距离。但他们还处在语文素养的初步培养阶段,网络聊天对他们的语文学习、积累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聊天对小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进行消除。
一、网络聊天对小学生语文素养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必须"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交流省去了面对面交流的紧张感、正式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所想;同时网络交流方式多样,可以发送表情、颜文字等等。但过度沉迷网络交流,容易让孩子在现实交际活动中变得畏畏缩缩,造成其口头表达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受负面影响,个人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另外,网络聊天主要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口头语言,具有随意性、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不注重语法,如句子乱序、不使用标点等情况,并不会过多影响网络对话的顺畅,如"我去吃饭先""我下了"等等;另外,在表达意思和情感方面,还可以发送表情代替,而不用动脑筋进行遣词造句。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阶段,若长期进行网络聊天,难免会影响他们正确、规范的语言学习,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影响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2)部分孩子易受到网络用语的错误引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在孩子的作文中发现一些新奇有意思的词语:如"开挂"(超常发挥)、"黑化"(从正派变反派)、"酱紫"(这样子)等等,这些都属于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有着浓厚的时代感。网络语言具有简短、诙谐幽默的特点,让小学生倍感新奇,从而在网络聊天中频繁使用,在自己的习作、写作中也开始运用。除此之外,谐音字、错别字也随着网络开始泛滥,"这是春天的赶脚"(这是春天的感觉)、"你辣么阔爱"(你那么可爱),这些看起来不知所云的句子,正是当下时髦的网络用语。其实在作文中,少量地运用一些网络语言,增强作文的生动性是合理的,但不能滥用。一部分网络用语的使用具有情景性,且定义模糊,如果离开了网络聊天这个环境,用在作文里容易词不达意,引起表达混乱。特别是用一些比较生僻的网络用语,用词不够恰当、准确,其他人理解不了,就会当作错误语来扣分,另外,滥用网络用语,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不能只图趣味幽默,而忽略了文字本身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文字的敏锐度下降,影响汉字正确书写
网络聊天的输入法往往采取键盘打字输入,这会减少手写的次数,久而久之,有些汉字的标准写法、正确笔顺容易被人遗忘。小学正是学习生字、提升书写能力的关键时期,过多地使用打字输入,容易让孩子只对字的大概轮廓有印象,并不能精准地记得,更不会准确书写。
二、针对措施
(1)正视网络语言,倡导文明的上网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以理性、开放的姿态迎接网络语言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教师可以多了解网络用语,只有知其所想,才能更好融入到学生当中。对于学生在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教师不能一味地拒绝、堵塞,也不能一味地纵容。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开展"分辨好坏网络用语"专题学习,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讨论、分享,认识到哪些是健康的、优秀的网络语言,可以加以吸收和利用,从而激发孩子的语言创造能力,比如可以学习"网络用语"中的象征手法,以"菜鸟"象征在某个领域刚刚入门的人,幽默风趣。另外,和孩子们一起划分出用于哪些属于不好的、低俗的,不适用于作文中的,比如 "木油"(没有)、"神马"(什么)、"酱紫"(这样子)等等。同时,可以结合班会课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拥有正确的网络言行,文明上网,使网络语言的使用逐渐规范、逐渐完善。
(2)注重朗读与口语交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网络聊天虽然便捷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但并不能取代现实聊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带来的愉悦感和真实感,是社交网络无法比拟的。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面对面交流,在生活中学会交际本领,再实践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如创设更多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有话可说。
除了口语交际课堂,在语文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热情、多样化地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把朗读内容内化,逐步形成语感。同时,启发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情感,准确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感,从而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
(3)加强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比起近年来才兴起的网络语言,千百年来流传的诗词歌赋、名篇名句更加脍炙人口,更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素材的主要来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读名篇佳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总之,网络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不容忽视,语文教师们必须正视它的利与弊,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中,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促进学生规范化的文字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 张建冲;论网络用语与语文规范化[A];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1003-1553(2003)04-0034004;2003
论文作者:林雪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0
标签:网络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用语论文; 素养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