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业资金投入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资金投入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由于基础薄弱,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弱质产业。特别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保证社会的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单位产出量与提高资源报酬率等方面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使这一矛盾得以缓和,使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解决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但是农业经营风险多,资金需求量大,且期限长,农业资金严重短缺,长期以来制约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资金投入问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拟对我国农业投入的现状及投入不足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
一、农业投入现状的分析
由于国家的重视及现实性,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已成共识。但从农业的发展看,无论是财政支农投入还是银行信贷投入,无论是集体投入还是农户投入,都在逐年增大,特别是1998年对农业的投入形势一直看好,但从比例关系分析看,则呈下降趋势。
1.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下降
国家对农业支出从绝对数看逐年有所增加,但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下降。据有关资料统计,“七五”比“六五”农业支出净增482亿,增幅为70.36%,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由“五五”期间的13.2%下降到“六五”期间的9.6%、“七五”期间的8.28%。到“八五”期间的1991至1994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分别是347亿元、376亿元、440亿元和5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02%、8.36%、17.02%和20.91%,而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是9.1%、8.6%、8.3%和9.2%。
据有关资料统计,新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也逐年呈下降趋势。1981至1983年新疆财政支出构成中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3.65%、17.68%和16.21%,而1986至1988年则分别为11.62%、11.52%和11.44%,1995年和1996年则分别为8.8%和8.4%。
2.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农业投资非同步增长
我国财政制度改革以来,地方财权逐步扩大。但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并没有随财政资金的增加而上升,相反也呈下降趋势。1985-1992年,中央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4.6%;而地方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8%。1991年中央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国家农业基建支出的比重为64.4%,1992年则为63.9%。而地方财政的投入比例下降幅度更大。1988-1993年地方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每年平均下降7-8个百分点,1993年仅占35.7%,“七五”期间则为43%。
3.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
要保持农业的增长速度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兴修水利、农田改造、新技术开发等)至少应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以上,才能发挥启动农业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作用。但据资料统计,我国实际农业基建投资与10%相差甚远,而且还呈逐年下降趋势,幅度较大。“五五”期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10.5%;“六五”期间降到5.1%,“七五”期间又降为3.36%,而“八五”期间的1991年为4%;1992年为3.7%;1993年为2.8%;1994年为2.6%;1995年为2.2%。“九五”期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基建投资总规模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差距甚远。
4.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下降
1995年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年末贷款余额12123亿元,比1990年的5187亿元增长133.7%,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占全国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比率则是下降的,1985年为7.05%,1990年为6.8%,1994年降为4.9%。
据有关资料统计,新疆全区1987年银行贷款总额为112亿元,而农业贷款为13亿元,占11.6%;1991年银行贷款总额300亿元,而农业贷款为26亿元,占8.7%,1994年贷款总额为561亿元,而农业贷款为31亿元,仅占5.5%;1995年贷款总额为845亿元,而农业贷款仅为44亿元,占5.2%。
5.财政投入少,信贷注入多,但中长期信贷投入不足
“八五”期间,国家对农业资金投入总量为12959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289亿元,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投入为10670亿元,占投入总量的82.3%。可以看出,农业所需资金除农户自筹外,主要依靠国家银行和信用社贷款。从投入增长情况看,更能说明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1994年同1985年比较,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增加1.5倍,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却增加了近3.5倍。从贷款支农净增数看,增加较多,但存在着短期贷款多,而中长期贷款少的问题。短期贷款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的收购,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开发。而真正用于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更显不足。今后金融支农重点应从收购贷款转向农业生产性、建设性贷款和工业化贷款方面,以增强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
6.农户向农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追加能力有限
据有关资料表明,1994年在农业丰收的年景下,全国平均每个农户收入8123元,支出7425元,每户可追加投入的资金仅有698元。再从农户的收支情况看,“七五”期间,农户总收入中的20%用于各种负担,30%用于各项生产费用,农民净收入为50%左右。但“八五”期间,农民各种负担、各项费用、净收入各占三分之一。这说明农民纯收入下降的同时,农民负担也在加重。农民只能解决当年生产费用资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弱。
同时,农户增加投入的能力不足,与农民重生活、轻生产的思想倾向有关。1994年,农民个人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519亿元,其中用于个人建房投资为1315亿元,占86.6%,用于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只占13.4%,为203亿元。至于农民个人的固定资产投资,则主要用于建造住宅,用于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在其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七五”期间为12.4%,“八五”期间的前3年又下降为11.3%,这表明农民对生产的物质技术要素投入积极性在减弱。
二、农业投入不足的负面影响
农业投入的不足,甚至大幅度滑坡,严重削弱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我国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至1984年的七年中,农林牧渔业连续六年创造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农业生产高速增长,除体现了党的农村政策落实的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效益外,与国家间接投入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也有很大关系,但从1985年到1996年的11年中,有6年的时间,农林牧渔业的增长速度均低于4%。这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注重了农村各种关系的调整,却忽视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当然,与我国财政投资体制也有很大关系。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下滑
由于国家对农业基建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低,农业已经不起较大自然灾害的侵袭。也正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很低,高产、稳产田面积增长缓慢,中低产田得不到应有的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因长期投资不足而趋于恶化,使农业生产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据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是我国遭灾面积较严重的一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就达8亿多亩,成灾面积近5亿亩,欠收面积9800多万亩。而1998年则是我国有史以来遭水涝最严重、损失最惨重的一年。我们也从中感悟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它对减轻旱涝灾害,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水利事业,财政的作用不可忽视,因农田水利投资高、规模大,如建设水库、打井、拦洪、抗旱、防汛等工程。当然发展农业,还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平衡,对防沙、防涝、抗灾减灾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粮、棉、油主要农产品产量提高缓慢
我国拥有占世界7%的耕地,却养育了22%的人口,被世人视为奇迹。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总产要达到5000亿公斤,比1995年的4650亿公斤增产350亿公斤,平均每年要增产70亿公斤,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增产38亿公斤,增加近1倍。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看,90年代以来一直在375公斤左右徘徊,粮食增长速度降低,年均递增速度仅有0.4%,而我国人口每年却以1500万的规模增长,加上工业用粮,大体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显然我国粮食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所以国家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来补充国内需求。那么,粮、棉、油主要农副产品的增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大力开垦荒地,增加可耕面积,另外,要科学种田,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努力提高亩产量,增加总产量。
3.利益驱动农业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趋利行为,出现了农村资金“孔雀东南飞”,支农资金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表现为一方面农业资金投量不足,资金供求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沉淀流失、分散的现象却非常严重。如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信贷投入不集中,城市银行下伸网点,农村合作基金会非法经营,民间借贷和社会集资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资金的力量。商业银行以追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并重,盈利、安全和流动性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已成为金融企业资金运用的原则,银行对风险大、期限长、收益小的贷款兴趣不大,而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风险小、收益高、周转快的项目,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据统计,1994年农村经济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资金近千亿元,相当于近十年流出总额的35.2%,比1993年净流出额744.59亿元,增长了44.5%,农村存款本属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其他银行既没有承担支农资金的供应,但却将触角伸向了农村,通过各种方式争夺农村存款。如1993年底,工行的农村存款余额为126.49亿元,而同期农业贷款余额仅为15.78亿元。
4.财政转稼和部门搭车使农民负担加重
农民负担问题,尽管中央极为重视,三令五申,但变相摊派、隐性负担问题仍然很突出。在农民负担中,有些理应由财政负担的,如交通建设、社会治安、文化宣传、义务教育等,现都转稼到农民头上。还有些部门、单位搭车收费。如国家为支援农业发展特限定了农业用电、用水的价格,但不少地方水电均超出限价,对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约法三章”署若罔闻,农民怨言甚多。
农民负担过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否则农民积极性受挫,势必影响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据农业部调查,1995年农民社会负担比上年增长20.74%,其中各项罚款、集资、摊派增长14.34%。新疆农民负担增速较快,承担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农业省区中农民负担较高的省区之一。1990-1996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额由42.10元增加到了141.80元,平均递增22.4%,快于同期农民纯收入的递增速度。1991年人均达61.40元,比上年增长45.8%;1994年达99.20元,增长33.9%;1995年达126.30元,增长27.3%。农民税后负担占上年纯收入的比例由7.7%达到1995年的13.5%,远远超过了国家关于农业税收政策不变,乡统筹、提留不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标准。
农民负担问题是农村发展改革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它涉及国家财税体制、政府行为的规范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培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5.工农产品“剪刀差”加大,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近年,农民普遍反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致使生产成本加大,农民收入下降,严重挫伤了农民投入的积极性。据有关资料统计,化肥(尿素)每吨价格已由1993年的1200元,涨到1995年的2400元;农用柴油每吨由1993年的960元,涨到1995年的1900元;玉米种子每公斤由1993年的4.8元,升到8元、10元、14元,有的地方已上升到20元。
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的不合理,造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进一步加大。我国1987年以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幅度高于农村工业品的零售价格上升幅度。前者从1979年至1986年间平均上升7.9%,而后者平均上升仅为2.1%。这表明,在这一期间,农民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中得到了实惠。但从1987年至1993年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上升8.4%,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年均上升9.4%。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涨幅,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民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所以,要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把工农产品比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
6.农业生产的保护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方式很多,有粮棉油基地建设投入、水利工程投入、农产品价格补贴、减灾、救灾投入等,虽然从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绝对数看逐年有所增加,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下降。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投入就更少。农业保险是为国家有关农业政策法规提供配套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经营农业保险风险大,赔付率高。农业保险作为对农业风险管理的行业,也是弱质行业,必须有国家的扶持和政策保护,而资金的投入和补贴是有效选择。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迫在眉睫。要建立农业生产的保护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除国家投入资金,如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产业化项目保险等,还应动员农民、客户增加对保险的投入。
总之,要使农业资金投入有较大增加,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彻底的转变。真正而不是口头上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基础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致,激励各方,发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形成一个以国家为导向,以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农村金融投入为重点,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投入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