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继忠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体部,云南 丽江674199)

摘 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七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课;问题;建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缓解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侧需求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二氧化碳麻醉鮰鱼后,会影响鱼体的呼吸代谢过程,导致鱼体内二氧化碳排不出,氧气无法与血红蛋白结合[18],当鱼体离水时间过长时,会对肾脏、肝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死亡率增大,选择合适的保活时间对存活率至关重要。

进入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更急需具有工匠精神、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现有的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中专、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整体审视高职各专业的课程时,不难发现,在强调岗位明确、能力对接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点的整体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除了对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一般要求外,似乎还能在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有所为”[1],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和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尚未确立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的内涵,缺乏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度视角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价健康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大多停留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传习,“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尚未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理念不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上的认识还有差距。

(二)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晰

高职院校学校普遍存在体育课程目标不明晰的问题。一是表现在由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新升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沿用中专或职高的体育课程目标,不能体现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目标应有的特征;二是表现在新升格的部分职业院校和一些老牌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套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没有与高职院校职业性强的特点相结合,缺乏高职院校应具备的特色;三是表现在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高,不能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有待更新

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以传统体育竞技类的田径、武术、球类、健美操等项目为主体,鲜有时下流行且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时尚体育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内容的陈旧,运动项目少,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渴求,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激情,扼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办学条件、生源优势、社会需求、就业渠道等方面,充分论证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彰显办学个性化特征,提升办学水平。同时,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统筹规划,把体育课程定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在过去一年,科恩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新的GEVIs,并改善了显微镜技术,使同时记录大量神经元的阈下电位变化成为可能,并在小鼠脑内进行了实验。他的团队同时实现了记录同一神经元最多一周后的电活动。“确切了解实验中记录了哪些神经元,并长期跟踪它们的活动,让研究者有机会了解到神经元间的连接,”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艾德·博伊登(Ed Boyden)说,“通过这种方法,就可能将脑的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这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五)评价方式需要完善

据访谈了解,部分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结构有待改善;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教学工作认知度不高;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学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改革能力普遍偏低,欠缺用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同程度制约了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农三代”是吴躜辉身上一个闪亮的标签,2009年他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刚一毕业就进入了浙江爱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说起选择农资行业的原因,吴躜辉说走进农资这个行业并不是他偶然的一个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下的决定。

(六)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全面、科学、公正、准确的教学考核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有效手段。“评价内容单一、强调对学生体能、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适应等方面的评定”,[3]是当前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常用且普遍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空间;“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练什么,考什么,所有专业‘一锅烩’”[4]的体育教学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不能激发学生勤学苦练的激情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体育作为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更需要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特有的功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体能。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决定》出台至今已有20年,审视2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并未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没有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统揽学校体育工作的全局。“作为组成社会文化的体育,它的改革也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场地、器材设施等的改革,这属于表层(浅层次);二是学校体育条令、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属于中层(中层次);三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革,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指导思想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改革左右着前两种内容的改革”[2]。学校应该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切实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把体育摆在整体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体育列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加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满足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

(二)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学校体育的个性化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不同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个性化,二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三是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课程个性化。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囊括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目标,这是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学龄阶段都普遍适用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也是当前业内一致认同的观点。但是在具有很强职业导向性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似乎还欠缺一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目标和措施,比如耐高温、耐高寒、高强度作业的职业以及要求身体形态的职业等,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都应有所不同的体现,以提高不同职业所需的体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等方面的个性化教育中,有必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不同门类、不同项群的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出多层级的班级,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也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微格、模块、任务驱动、探究式、抛锚式、支架式等现代教育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分解教学等常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法不失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当今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方法论的背景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研究改进之处,“新的教学方法应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民主化与个体化放在中心地位”[2],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

在这里,也给老年朋友提个醒,晚年的生活应丰富多彩,平时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也需要找寻一些具有正能量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可多参加一些集体的活动,如跳跳舞、唱唱歌等等。长期待在集体中,如果这个集体充满人文友爱,逐渐受到熏陶,那么,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寻到存在感。

护士在做各项操作时应做到熟练、精湛,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热心,感受到人文关怀,有利于减轻其负性情绪。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强调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对接,岗位技术与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在这样一个明确岗位导向的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人才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各有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不同专业的职业类型的体能需要,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伏案型、走动型、高强度劳作型等不同职业类型所需的体能特点,开发和选择能够体现职业岗位差异,倾向岗位所需身体素质的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所需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运动素质,凝练人才培养的专业个性化特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个性化

2.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

1.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个性化目标

(三)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

1.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靠传统体育课堂时间是无法达到的,必须确立“大体育”的教学理念,构建“大体育”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寻求新的路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大体育”教学模式应包含课堂教学、参加大学生体育社团情况、参加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竞赛、终身体育理念及其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指导监控等多元内涵。“大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不是简单对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加以调整重构,也不是把课外体育活动简单作为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而是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对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大学体育课程观念的全新认识和定位,使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课堂内的有限时间,而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掌握1至2项自己擅长和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唯上导向”,推动“唯上导向”与“唯市场导向”、“唯民众导向”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从各国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强调市场作用,运用税收等手段调节企业成本,鼓励环保企业发展;日本政府建立准入制度,将环保不达标企业排除在市场之外。中国环境治理方面,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必须发挥市场作用。同时,鼓励企业在污染处理、节能减排等方面承担起环境管理的主要责任。

2.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科学、公正、准确的考核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绝大多数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都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由体育理论、平时成绩、技术考核和心肺功能四个方面按1:2:5:2的比值构成,在此基础上,需要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标和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以及顶岗实习期间参加体育活动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标可以从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以后进步的幅度、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竞赛、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方面着手评价;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包括早操、课间操、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参加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学生第二课堂体育项目学分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指标,重新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上,突出“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健康为本、重在实效”的理念。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保障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人力资源,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日趋完善,满足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为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改革契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也给学校体育工作者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要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不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102-107.

[2]刘继忠.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体育世界,2013(9):92-94.

[3]薛文标.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J].福建体育科技,2006(5):50-53.

[4]刘守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88-190.

中图分类号: G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004(2019)06-0095-03

doi: 10.16732/j.cnki.jeu.2019.06.031

收稿日期: 2019-05-14

基金项目: 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课题 (2018YGZ59)

作者简介: 刘继忠(1965-),男,云南丽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校:朱立文)

标签:;  ;  ;  ;  ;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