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理论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创新作为人类发现真理的一项主要认知实践涉及诸多因素。其中除了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环境、研究传统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外,还有研究者本人的智慧、创造力,以及思想、信念、激情、意志、批判意识和冒险精神等各种品性。然而所有这些都还不足为道,关键还是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人类认知史、文化史早已证明凡重大理论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离不开方法创新和思维革命。从古代的原子论、整体论到近代的归纳论、演绎论,直到20世纪流行的直觉论、否证论、试错法、虚构论、建构论、反归纳论、多元方法论、发散式思维、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人类精神经历了一系列的飞跃与变革。正是这些思维革命打破人类认知活动中那些僵死陈旧的研究传统,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今天中国的学术界要想振翅高飞,获得重大理论突破,除了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关键是要加速提升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转变陈旧的研究理念,关注当代发生的各种非理性思维、后现代思维,以及形形色色的方法论革命。
首先,关于直觉的创新价值。在反对经验证实原则的否证论者波普尔看来,科学史上,凡重大的科学理论都不是源于经验而是源于直觉和自由遐想。这种情况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相信自觉、灵感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与逻辑相比,直觉不仅能教人思路敏捷、观察透彻、富有洞察力,还能够教会人们从远处瞭望目标和领悟现实。因此一切概念、公理、定律和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人们的直觉观察和直觉思维。
其次,关于“试错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怀疑、批判、发问、摸索、试探和否定。它不仅不害怕失败,而且要千方百计地反驳和试图打败现有的假设与理论,以推陈出新。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要善于和敢于从不间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
第三,关于“科学游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人的探索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转移经验和进行类比的能力、侧向思维和联想的能力、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敏锐地反应能力、预见能力、博闻强记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人的发明创造的素质,诸如强烈的兴趣、爱好、求知欲,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奋斗方向,锲而不舍的恒心、毅力、勇气,以及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等,而且大量事实都证明现在的许多科学发现、科学理论都与各种不同形式的游戏具有十分紧密的起源关系。
第四,关于“发散思维”。就是指人们打破传统,抛弃常规,自由自在地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进行拓展和开发的创造性思维;它将不断地抛弃旧答案,开辟新领地,扩大新视域,做出新发现,造成新危机,引发新革命,构建新范式,创立新理论,获得新发明。为此在库恩看来,全部科学研究都具有发散式和革命性特征。它们要求思想活跃、头脑开放、开拓冒险,这是天才思想家和科学家的特点。
第五,关于多元方法论。其矛头所指就是理论创新中最令人窒息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狭隘理性主义。它激烈反对方法论的绝对主义,宣扬相对主义,指出,所有时代的人们都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从来都不存在特殊的方法保证科学获得成功,有关科学案例的成功分析证明,方法上存在广泛的自由。它要求思想的多样性,研究的灵活性,评价的相对性,选择的自主性,否定传统理性的神圣性;认为科学与各种方法论形象相比更为松散和非理性。与理性规律相比,“混沌、狂妄和荒唐”在科学发现中更重要。这些“越轨和错误”是进步的前提,为此,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极力反对一成不变和普遍适用的教条式方法;主张开放型、创造型和“怎么都行”的方法。目的是摧毁形而上学,创立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把人们从现有理性和经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自由的非理性形式,包括“特设性假说辅助法”和“历史回复法”等开花结果。
最后,所谓后现代思维。基于科学虚构在未来科学发现中的远大前景,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坚决主张,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实践中,要特别重视“反狭隘理性主义,反逻辑中心主义,反一元论,反本质论,反绝对论,反经验论,反教条主义,反形式主义,反权威主义”;立“非理性主义,非本质主义,相对主义,建构论,直觉论,虚构论,解构论,否证论,以及自由意志论”。在方法论上,要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那些非常规的理论创新方法,如反归纳法、怀疑法、否证法、试错法、虚构法、虚拟法、建构法、模拟法、反驳法、科学游戏法、猜测假设法、赛博虚构、科学虚构等发散式思维、创造性思维、非逻辑思维,高扬后现代思维和多元方法论,以期把人们从现有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兴趣、培养人的创造性,推动理论创新和科学繁荣。
摘自《学习时报》(京),2005.8.1.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