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硬膜外连续输注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硬膜外连续输注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一、硬膜外连续泵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晏明,王巧,张玉凤,崔恩惠,周静,张浩,丁松,孙剑[1](2021)在《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意义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产房后要求硬膜外镇痛时宫颈扩张<5 cm、孕37~42周、单胎头位、ASA分级Ⅰ-Ⅱ级的初产妇298例。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将产妇分为3组: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模式下硬膜外(epidural, EP)阻滞组(CEI+EP组,99例)、PIEB模式下EP阻滞组(PIEB+EP组,98例)和PIEB模式下DPE阻滞组(PIEB+DPE组,101例)。记录产妇达到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1分的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两侧感觉阻滞平面上限,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长,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例数,不对称阻滞、镇痛不全、更换导管、产间发热、改良Bromage评分≥1分、胎心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瘙痒、头痛、剖宫产、器械助产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和出生后5 min时Apgar评分≤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 PIEB+DPE组NRS≤1分的时间短于CEI+EP组和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宫口开全时NRS评分、罗哌卡因用量及镇痛不全、不对称阻滞、产间发热发生率低于PIEB+EP组(P<0.05)。PIEB+EP组和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CEI+EP组(P<0.05),PIEB+DPE组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至S2比例高于PIEB+EP组(P<0.05)。产妇其余指标及新生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EB模式下DPE技术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减少罗哌卡因用量,降低产妇发热的比例。

陈永华,梁太汉,陈秋月[2](2021)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阳江市妇幼保健院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经阴道分娩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50例):0.065%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B组(50例):0.08%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C组(50例):0.1%罗哌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观察并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镇痛后1 h(T3)、第二产程(T4)、会阴缝合(T5)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与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并观察起效时间、自控次数、器械助产、中转剖宫产、产妇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满意率情况。结果 T4~T5时间点VAS评分A组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3~T5时间点Bromage评分C组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自控次数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满意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中0.08%浓度与0.1%浓度罗哌卡因在第二产程与会阴缝合时镇痛效果优于0.065%浓度,0.065%浓度与0.08%浓度罗哌卡因在镇痛后1 h、第二产程、会阴缝合时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较小,0.08%浓度与0.1%浓度罗哌卡因自控次数总体低于0.065%浓度,0.08%浓度罗哌卡因产妇满意度更高。

吴畏[3](2021)在《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行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进行比较,以期为分娩镇痛用药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180例自愿选择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年龄20~35岁、BMI 20~35 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NR组(0.3mg/ml纳布啡和0.1%盐酸罗派卡因)和SR组(0.3μg/ml舒芬太尼和0.1%盐酸罗派卡因),每组各90例。两组产妇均在宫口开至约2cm时行硬膜外穿刺,并分别以上述药液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记录产妇镇痛起效时间、首次PCA时间、PCA药物总量、PCA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单位时间罗哌卡因消耗量。记录产妇镇痛前(T0)、镇痛30 min(T1)、60 min(T2)、宫口开全(T3)、分娩时(T4)和产后2 h(T5)各时点宫缩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一般生命体征、Ram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各项指标、神经适应能力评分(NBNA)。记录产妇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首次泌乳时间、出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SR组相比,NR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显着增快(P<0.05),首次PCA时间显着缩短(P<0.05),PCA药物总量、PCA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与SR组相比,NR组产妇在宫口开全(T3)时VAS评分显着升高(P<0.05)。两组产妇T0-T2、T4-T5时VAS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产妇一般生命体征、Ram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首次泌乳时间、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和NBNA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进行比较,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起效更快,但在宫口开全时VAS评分较高、同时罗哌卡因消耗量较高。两种用药方案均能显着降低分娩疼痛,并且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和NBNA评分均无明显影响。

陈宇[4](2021)在《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优势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对传统硬膜外分娩镇痛进行细微的改进,为分娩镇痛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方法:选择我院足月妊娠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三组:EP组:硬膜外镇痛组;DPE组: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镇痛组;CSE组:腰-硬联合镇痛组。DPE组和CSE组使用25G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其中CSE组在硬膜外置管前在蛛网膜下腔给予3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DPE组蛛网膜下腔不给药,三组所有产妇均常规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先给予8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的初始剂量,之后给予相同混合液维持,设置维持剂量8ml,追加8ml,锁时20min。记录所有入选产妇分娩镇痛前(T0)及分娩镇痛后10min(T1)、20min(T2)、30min(T3)、1h(T4)、3h(T5)这六个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同时记录三组患者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第一次镇痛泵按压时间、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罗哌卡因使用量;记录患者分娩时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骚痒、低血压等并记录出生后1min及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1、三组产妇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EP组产妇相比,DPE组与CSE组产妇PCA次数、罗哌卡因消耗量以及单位时间罗哌卡因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各时间段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S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与EP组及DPE组产妇相比明显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P组产妇与DP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CSE组产妇相比,DPE组与EP组产妇分娩时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血压、胎心率减慢发生率、Apgar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与腰-硬联合阻滞技术相比,其分娩时相关副作用更少,与传统连续硬膜外阻滞技术相比,其镇痛效果更佳,阻滞效果更完善,是临床用于分娩镇痛的新选择。

黄育[5](2021)在《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8-10月足月初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C组)、纳布啡辅佐硬膜外镇痛组(N组)和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镇痛组(R组),每组50例。三组均待宫口开至3cm时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在行硬膜外穿刺前10 min内,N组予纳布啡0.1mg/kg静脉注射,R组予首量瑞芬太尼0.2μg/kg静脉注射后予瑞芬太尼(0.05μg/kg·min-1)静脉持续泵注至麻醉平面达到T10时停止泵注。三组均予0.06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泵注。记录镇痛前、硬膜外穿刺即刻、镇痛后各时间点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的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产妇满意度;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1min、5min、10min),抽取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VAS评分比N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镇痛硬膜外穿刺即刻Ramsay镇静评分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R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N组和R组头晕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与N组和C组相比,R组嗜睡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C组对比无差异(P>0.05);N和R组产妇满意度评分较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组和R组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产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小剂量纳布啡、瑞芬太尼可以明显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起效前的疼痛程度,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令其可以更好的配合麻醉医师指令,为麻醉操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不影响分娩方式、不延长产程、不增加母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顾茁[6](2021)在《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联合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寻找一种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用于分娩镇痛有效、安全的给药途径。方法研究对象纳入2020年5月-2020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足月初产妇150例,根据产妇生产的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入组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给药组(PN-Dex组),静脉给药组(IV-Dex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三组,每组各50例。IV-Dex组使用0.5ug/kg·h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静脉泵注10min后以0.1ug/kg·h维持静脉泵注联合0.1%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PN-Dex组以0.5ug/ml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联合0.1%罗哌卡因注射液进行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Blank组单纯应用0.1%罗哌卡因注射液100ml进行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除静脉给药组泵注右美托咪定,其余两组静脉泵注药物使用生理盐水代替,并统一标注为分娩镇痛药。主要观察记录三组产妇分娩镇痛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及镇痛药物总使用量。次要观察记录三组产妇分娩时生命体征,Ramsay评分评分评估镇静效果,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阻滞程度,记录各组产妇产程时长、出血量、产妇分娩时、产后第一天、第二天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最终分析判定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应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在整个分娩过程,各组分别有4例出现并发症或中转剖宫产而出组,最终各组分别有46例研究对象纳入统计分析。PN-Dex组和IV-Dex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lank组,PN-Dex组在镇痛后20min、30min、90min的VAS评分(3.70±0.81分、2.96±1.07分、)明显低于Blank组的VAS评分(4.98±0.91分、4.37±0.83分),P<0.05,IV-Dex组镇痛后10min、20min、30min、90min的VAS评分(5.33±0.67分、3.28±0.81分、2.59±0.88分、2.52±0.94分)明显低于Blank组(5.65±0.67分、4.98±0.91分、4.37±0.83分、3.26±1.10分),P<0.05。PNDex组分娩镇痛局麻药总量为67.02±17.18ml,用量少于其他两组产妇,p<0.05。与Blank组进行比较,PN-Dex组和IV-Dex组产妇分娩时心率均降低,且IV-Dex组心率下降幅度随泵注时间延长而增大。PN-Dex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耗时184.26±56.20min,较其他两组产妇耗时短,p<0.05。IV-Dex组较其他两组在镇痛后20min、30min、60min、90min及宫口开全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高,p<0.05。三组产妇在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出血量、分娩过程中、产后第一天、产后第二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或通过硬膜外给药均可减少罗哌卡因注射液的使用量,降低VAS疼痛评分,增强局麻药镇痛效果,且对产妇及新生儿短期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硬膜外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联合罗哌卡因注射液较静脉给药途径应用于分娩镇痛,能够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静脉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联合硬膜外罗哌卡因注射液应用于分娩镇痛能够发挥一定镇静作用。

王克功[7](2021)在《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有效浓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改良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时最低有效浓度(MLAC)和90%有效浓度(EC90)。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单胎初产妇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0~35岁,体重55~85kg。所有产妇均进入第一产程潜伏期,选择L2-3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给予罗哌卡因与15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10ml,采用改良序贯法增减罗哌卡因浓度,初始浓度为0.07%,浓度梯度为0.01%,下一患者依据上一患者镇痛效果决定增加或降低一个梯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镇痛是否有效:给药30min后,VAS≤3分,镇痛有效,下一患者降低一个浓度梯度;VAS>3分,给予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6ml补救后VAS≤3分,镇痛无效,则下一患者升高一个浓度梯度;VAS>3分且给予补救药物后VAS>3分,镇痛失败,则本例剔除,下一患者重复本浓度。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MLAC和EC90值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5min(T1)、15min(T2)、30min(T3)VAS疼痛评分、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麻醉平面、胎心率、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镇痛起效时间、产程时长、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增加例数;评定并记录胎心减速病例数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记录镇痛过程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寒战、呼吸抑制、低血压、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MLAC为0.035%(95%CI 0.026%~0.042%),EC90为0.049%(95%CI 0.042%~0.082%)。1例产妇出现下肢麻木感,3例产妇改为剖腹产,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MLAC为0.035%(95%CI 0.026%~0.042%),EC90为0.049%(95%CI 0.042%~0.082%)。氢吗啡酮可安全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郑西龙[8](2021)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分析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共纳入120例研究对象,且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其中有60例产妇在本研究实施常规产科处理方式,未采用分娩镇痛(对照组),另外60例产妇在本研究中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式分娩镇痛(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程度评分以及自然分娩成功率。结果 两组产妇镇痛前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产程、第2产程、第3产程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产程、第2产程、第3产程的时间,前者第1产程的时间明显少于后者,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成功率为81.67%,对照组为5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方式进行镇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还能缩短产妇的分娩时间,值得应用。

罗树志[9](2021)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初产妇825例,依据是否愿意并实际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为分娩镇痛组(EA组,410例);未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为对照组(C组,415例)。其中分娩镇痛组(EA组)根据产妇分娩结局,又分为两组:剖宫产组(36例)和顺产组(374例)。采用Student’s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和分娩结局,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两组产程时间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探索分娩镇痛产妇中转剖宫产的相关因素。结果(1)分娩镇痛组的剖宫产率为8.78%(n=36),对照组的剖宫产率为12.05%(n=50),分娩镇痛组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的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方位异常(52.78%)、胎儿窘迫(27.78%)、产程时间异常(8.33%)、社会因素(5.55%)和其它(5.55%);对照组的剖宫产指征依次为:胎儿窘迫(56.0%),社会因素(26.0%),胎方位异常(16.0%)和其它(2.0%);分娩镇痛组社会因素指征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5.6%vs 26.0%,p<0.05),胎儿窘迫指征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27.8%vs 56.0%,p<0.01),胎方位异常指征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52.8%vs 16.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分娩镇痛组总产程时间、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M(P25~P75)分别为557.5(449.5~686.5)min、490.0(390.0~620.0)min、52.5(38.0~77.3)min,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406.0(318.5~519.5)min、360.0(275.0~460.0)min、39.0(24.5~6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产妇器械助产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5minApgar评分≤7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会阴侧切率(18.72%vs 10.96%,p<0.01)、产程中导尿发生率(47.8%vs 15.9%,p<0.01)、产间发热发生率(8.05%vs 1.93%,p<0.01)、产后出血发生率(4.88%vs 1.69%,p<0.01),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组镇痛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镇痛组肌力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分娩镇痛产妇中剖宫产组和顺产组的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临产BMI、新生儿体重、药物/时间比、镇痛时间、疼痛变异度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镇痛时间[1.005(1.002-1.008),p<0.001],疼痛变异度[3.680(1.987-6.814),p<0.001]是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经阴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相关因素。结论(1)硬膜外分娩镇痛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疼痛,减少非医学指征剖宫产;(2)硬膜外分娩镇痛和第一、二产程时间延长有关,但不影响母婴结局;(3)镇痛时间、疼痛变异度是分娩镇痛产妇经阴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相关因素。

刘芳园,崔睿[10](2021)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分娩疼痛容易引起产妇的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对产妇及胎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从而减轻其负面影响。而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具有镇痛效果突出、不影响产程、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等优点,已成为分娩镇痛的主要手段。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分娩镇痛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拒绝使用。其中就包括产时发热,产时发热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分娩镇痛与产妇体温升高二者之间关系复杂,本文就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二、硬膜外连续泵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连续泵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情况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2.3 三组起效时间、自控次数、器械助产、中转剖宫产情况比较
    2.4 三组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满意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3)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1.4 一般资料
        1.5 主要材料与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时间及地点
        2.3 随机化与盲法
        2.4 样本量估算
        2.5 试验方法
        2.6 观察指标
        2.6.1 产妇一般情况
        2.6.2 镇痛有效性指标
        2.6.3 镇痛安全性指标
        2.6.4 新生儿安全性指标
        2.6.5 不良反应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产妇一般资料的比较
    2.两组产妇镇痛有效性指标和罗哌卡因消耗量的比较
    3.两组产妇各时点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
    4.两组产妇一般生命体征的比较
    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各项指标的比较
    6.两组产妇首次泌乳时间、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新生儿NBNA评分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常用的方式及药物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药物
        2.2.1 监测仪器设备
        2.2.2 药物
    2.3 研究流程
        2.3.1 分组
        2.3.2 麻醉方法
        2.3.3 监测内容及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产妇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三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
    3.3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的比较
    3.4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相关指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的发展
    4.2 本研究的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
    4.3 分娩镇痛实施时机与方式的选择
    4.4 影响局麻药通过硬脊膜孔速率的因素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娩疼痛及镇痛的研究现状
    References

(5)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试验中止
    2.方法
        2.1 镇痛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指标评价
        2.4 统计分析
(三)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三组产妇各时刻镇痛效果比较
    3.生命体征记录分析
        3.1 三组产妇各时段心率比较
        3.2 三组产妇各时刻平均动脉压比较
    4.三组产妇各时刻镇静评分及运动阻滞评分比较
        4.1 三组产妇镇静评分比较
        4.2 三组产妇运动阻滞评分比较
    5.三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比较
    6.不良反应发生率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在围产期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有效浓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麻醉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氢吗啡酮用于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2.3 两组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9)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以及剖宫产指征的比较
    3.3 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的比较
    3.4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的比较
    3.5 两组产妇产程中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的比较
    3.6 分娩镇痛产妇中剖宫产组与顺产组单因素分析
    3.7 分娩镇痛产妇中转剖宫产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4.2 分娩镇痛产妇中转剖宫产相关因素结果分析
    4.3 分娩镇痛影响剖宫产指征和产程时间的机制讨论
    4.4 局限性和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娩镇痛方法及对产妇分娩结局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麻醉方式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2 不同局部麻醉药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3 不同给药方式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4 阿片类药物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5 液体摄入量对产时发热的影响

四、硬膜外连续泵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模式下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 晏明,王巧,张玉凤,崔恩惠,周静,张浩,丁松,孙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09)
  • [2]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效果[J]. 陈永华,梁太汉,陈秋月. 中国医药科学, 2021(13)
  • [3]纳布啡复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D]. 吴畏. 青岛大学, 2021
  • [4]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D]. 陈宇. 南昌大学, 2021(01)
  • [5]静脉输注纳布啡与瑞芬太尼辅佐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比较[D]. 黄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6]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D]. 顾茁.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有效浓度研究[D]. 王克功.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 郑西龙. 智慧健康, 2021(10)
  • [9]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D]. 罗树志. 山东大学, 2021(12)
  • [10]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J]. 刘芳园,崔睿.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02)

标签:;  ;  ;  ;  ;  

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硬膜外连续输注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