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脱贫致富模式论文_唐贵宏

创新脱贫致富模式论文_唐贵宏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城乡统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许多省市的城乡关系都面临复杂的困境,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实践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此,从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等,指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主要优化方向。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优化方向

随着城镇化实践素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传统城镇化”、“特色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等新概念,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特色城镇化适应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新趋势的必然性选择。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本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城镇内涵增长及其质量持续升级,是依托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现代新兴技术为主要动力,以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通常指人口由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的聚集使得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结构和功能不断转变。换句话说,城镇化涉及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城镇化,二是空间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不仅是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即人口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更主要涉及人们的生计模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以及社会关系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进而推动空间的城镇化,包括空间的拓展、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景观的塑造。

依照国际城镇化的经验,城镇化作为一个长期的结构性调整过程,先后会经历两个阶段,即“人口数量转移型”阶段和“结构形态转换型阶段”,前者属于初级阶段,后者属于高级阶段。换言之,人口由乡村聚集到城镇只是城镇化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城镇化不仅会使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还会带来城乡关系、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素质的变化,即城乡一体化、由投资和消费主导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以及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此外,成熟的人口城镇化事实上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回应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也意味着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

城镇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加快城镇化不仅能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新型城镇化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

1、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破题。我国的城镇人口自1978年以来,从1.72亿人激增到7.3亿人,从表面上看,城镇化建设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由此而引发的很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以往城镇化道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一种反思与破题。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然而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反观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出现的种种弊端,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此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党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重点部署“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2、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改革的成果难以全民共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模式将直击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类问题,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压力。因此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遵循先立法、后规划、再进行资源合理分配的有序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重在保护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享有正常的市民待遇,真正具有主人翁意识,而不是进行一场到处“造城”、不顾环境资源被污染破坏的激进运动。

3、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新型城镇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生活和幸福人生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科学化和规模化集约经营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让农民实现乡村都市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需要。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的优化方向

1、增加乡村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光靠增加乡村资金投入也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规划人员以及政府多听取农村居民的意见,做到公众参与。虽然近期越来越多的乡村进行了整治规划,但是由于有些规划人员按照统一套路“批量生产”,不切合具体实际,导致新农村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广场上农村居民晾晒的衣物随处可见:公共活动室变成了棋牌室……只注重物质方面的规划而没有考虑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这种规划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2、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想平衡农村与城市收入,必须赋予农村经济新的活力。乡村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家庭农场等特色现代农业,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业与农业的优势结合,充分发挥乡村特色,因地制宜,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缩小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农村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通过对村庄进行整体的规划以及特色景点的打造,结合吸引游客观光的文化主题,使地城市居民在此享受蔬果采摘、露营垂钓以及农家休闲等乡村旅游的乐趣,以此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完善城乡规划法,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需要做的是将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末端治理相结合,为城镇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避免与民争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现象的出现。要注重环境保护,先科学合理规划,再进行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进行城镇化发展建设。要进行立法,保护每一个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任何单位、个人的侵犯,政府首先让利于民,不与农民争利,不偏袒某一个利益单位或个人。要进行公益建设立法。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政府要首先考虑广大农民的公益事业,让农民愿意成为新市民,让农民和市民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享受同样的公共资源。

4、要确定农民的土地物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土地制度上,全国政协常委刘凡在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中表示,土地制度改革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建议,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必须依法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真正受益。随着《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修订、制定,土地流转将会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

结语:

综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乡统筹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径。因此,我们需要从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建设等多角度出发,通过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产业、推进农村教育与医疗水平、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以及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措施,真正实现为民谋利、以人为本,使得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待遇,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奇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N].学习时报,2014(05)

[2]王立军.沿海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

论文作者:唐贵宏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创新脱贫致富模式论文_唐贵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