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一直在思考。
但当学生的创造行为,却以违反班规的方式出现的时候,作为老师,又该如何面对呢?
一天下午大课间,学生跑完操之后,我来到教学楼三楼,发现有一个学生在玩纸球,玩得正酣。
我记得以前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也知道当时别的老师是怎么处理的,不外乎批评教育,因为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教学区是不能玩纸球的。
看到学生在教学区玩纸球,玩得这样开心,明明知道在教学区不让玩纸球,学生还明知故犯,我有些生气。
我拿过学生用纸做成的球,客观讲,制作真的很精美!可以用小巧玲珑来形容,外面的透明胶缠绕得很均匀,一看就知道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不好好学习,还有时间做这个,居然还敢在教学区玩,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处理办法,将球破坏掉。
我让学生坐下,我拿出一把剪刀,摆在了学生面前,我说这个既然是你做的,那你就把它破坏掉吧。
学生看着纸球,看着剪刀,迟迟不肯动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心窃喜,让学生自己破坏自己所精心制作的纸球,估计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吧。我想学生以后应该再也不会在教学区玩纸球了吧!
我居然还在窃喜!我没想到我当时居然会那么残忍。我后来想。
我出去了一下,几分钟之后我又回来了,看到学生已经将纸球外层的透明胶一条一条撕下来了。我感觉有些不对,看着学生很痛苦的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这不是我实施教育想达到的效果。
我坐在电脑面前,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风筝》这一课里,鲁迅先生是如何得意洋洋,胜利地将弟弟做的风筝破坏掉得样子,我也知道鲁迅先生后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我不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吗?而我却比鲁迅先生做得更残忍,鲁迅先生是以哥哥的身份直接破坏了弟弟心爱的风筝,而我却以一种老师的权威道貌岸然地让学生亲手毁掉自己的杰作,我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来!
不行,这样绝对不行。
学生在我身后正用剪刀剪纸球。我走了过去,将球拿了过来。纸球已经被剪开了一道口子。
我看了看学生,换了一种口吻对学生说:“你能把球修好吗?”学生惊讶的看着我。学生彻底被我搞糊涂了,其实我也被自己搞糊涂了。我又问了一遍,学生满脸迷茫地点了点头,我从抽屉里找出宽的透明胶,没过多久,学生真的将球修好了。我看了看,把学生狠狠地夸奖了一番,真的心灵手巧。
学生此时的心情,明显好多了。
这个时候我给学生讲,这个纸球做得还不是很好,学生惊讶地看着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个时候我才告诉学生如何给自己制作的纸球取个好听的名字,如何给纸球设计一个好看的图形,学生居然思考了半天,然后我就给学生讲任何一样产品都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耐克,是不是一个这个符号?学生想了想,对啊,我又问学生喜不喜欢耐克的鞋子,学生点了点头,我又给学生讲什么是商标之类的知识,学生听得很认真。
学生想了想,在一张纸上画上了耐克的图标。学生画完之后给我看行不行,我看完之后摇了摇头,我告诉他如果自己的商品,用别人的的商标,属于侵权行为,是违法的,自己做的东西,要有自己的图标和名字,这个图标和名字是别的商品没有用过的。然后给学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奔驰、耐克、李宁等图标和名字是什么样子的,自己设计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才行,这就跟我们写作业一样,不能抄别人的作业。
又过了一会,学生终于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我和学生一起将画有图形和写好名字的纸,包在了纸球的外层。
这个时候,我又一次惊讶的发现,这个纸球的确做得很精巧,我不得不再一次佩服学生的心灵手巧。
当我表扬这个“犯错”学生心灵手巧的时候,表扬学生做的这个纸球真漂亮的时候,这个学生居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学生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再也不玩纸球了。”然而,有的时候,学生以“我再也不”这样的句式回答老师的时候,是不是无形中也将学生灵活的思维道路给堵住了呢?
学生做的纸球没有错,不但没有错,并且做得很漂亮,如果这是在一个劳技课堂上,没准老师会表扬学生的心灵手巧。学生做的纸球,如果出现在田径场上,我如果看到了,我会没收纸球吗?我不会,我会觉得学生买不起足球,自己动手制作纸球,既环保,又节约,动手能力还强,还能带来课外活动的乐趣,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
学生只是不应该在教学区玩纸球而已,如果我以破坏学生精心制作的纸球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不要在教学区玩纸球,也许最终也能达到我要的目的,学生记住了教训,以后再也不会在教学区玩纸球了。但这样做之后,不但会伤害学生天真的心灵,也许学生再也不会动手去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了,至少会打消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
我又给学生讲,现在中国制作的商品都卖到了全世界了,没准你以后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品呢,没准你以后还能当大老板呢!我不断地给学生描绘着美好的未来。学生听了,眼里充满着希望的光芒,满脸笑容地看着我。
到了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将这个纸球赠送给我,让我保留着,此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更加开心的笑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这个时候,我才说,纸球做得很好,但不能在教学区玩,教学区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理解地点了点头。
我想,学生的创造力也许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何保护好这些由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然呈现出来的创造力,也许比我们刻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呢。在学生心中的沃土上种下一颗适合在这个沃土上生长的种子,没准会有奇迹发生呢!
论文作者:程国聪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学生论文; 看着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我又论文; 心灵手巧论文; 教学区论文; 名字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