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中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论文

探索具有中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杜 娇

【摘要】 中部传统农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面临着土地流转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滞后以及乡村治理成效不明显等阶段性发展难题。要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挖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一条具有中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 中部传统农区 乡村振兴战略 美丽乡村建设

中部传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客观上存在着三个明显差异梯度,从东至西呈现梯级依次弱化态势。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乡村高度工业化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农村,与广大的仍然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农村发展状况明显不一样。相对于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农村地区, 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主要产业为传统种植业, 农村土地很少用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 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中部地区人均农业资源少,缺乏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再加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素非农化、土地碎片化、农村空心化、环境污损化等“乡村病”表现尤为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计划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产业政策,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释放了很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利好政策,这些显然为中部传统农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逐步补齐发展短板、扭转农村内部发展失衡问题提供了重大机遇。

中部传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难点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稳步扩大,但土地流转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 年底,除山西外,中部其余五省家庭耕地流转比重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种粮比较效益降低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是目前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虽然中部地区土地流转总量稳步增长,但土地流转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流转主体上看,参与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以普通农户、种植大户为主,公司和农村合作社比例偏低。从规模效益上看,农业大户耕地流转规模多在百亩以下,由于受知识和农业技术水平等限制,种植的作物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优质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偏少,收益不高。

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但面临提档升级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中部六省都在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不少乡村的硬件设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中部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东部地区差距仍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一是多数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仍处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初级阶段,对于难度较大的工作,如污水处理、河湖清污、空心村治理等工作推进缓慢。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但现实中往往是能申请到美丽乡村试点的乡村,依靠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快,而专项资金毕竟有限,用于后期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仅靠财政拨款难以为继,这也导致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了应付检查的短期化、突击式、运动式的整改活动。而对于多数没有申请到专项资金的乡村,道路坑洼、垃圾随处堆放、污水横流、基础设施简陋等仍然是普遍现象。

在教学中对基础工业工程的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与凝练,提出了六大教学专题内容,从而形成基础工业工程的教学体系。第一,基本概念部分。介绍基础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第二,生产系统简介部分。介绍机械制造系统的组成和工艺过程等。第三,分析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的技术与方法。第四,作业测定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法等作业测定技术以及工时定额的理论与方法。第五,现场管理技术与方法部分。介绍现场管理的基本概念、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异常管理与防错法等。第六,现代工业工程方法部分。介绍价值流图、精益生产方式、看板管理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总量规模持续增长,但农民市民化进程缓慢。中部地区省份是外出务工人口大省,人群迁徙主要是向沿海一线城市流动。综合考虑社会治理和政府财政负担等因素,农民工落户最好的选择是小城镇,但由于中部地区县均规模偏小,强县不多,规模以上企业在部分县(市)占比微乎其微,导致部分农民工虽在县城买房,但不能同时实现就业。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如何有序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仍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问题。

涉农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培育与发展尚不成熟。目前,中部地区把涉农新产业、新业态作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与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发展理念和思路不明晰,一些不具备生态资源、交通、文化和产业等相对优势的乡村,盲目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土地的制约,中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也是很多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三是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不完备,当前中部地区很多乡村基础设施并不能达到维持企业运转或旅游观光等需要更高要求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缺乏和物流业的不发达也阻碍着资本流向乡村。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部农业转型升级。中部传统农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良种和经济作物比例。要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同时,应配合党和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依据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

中部传统农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村级治理逐步规范,但治理效果仍有待提升。近些年,虽然中部村级治理逐步程序化、规范化,但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强。同时,很多农村基层组织还存在农村干部和党员队伍老龄化、断档化问题,以及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应结合实际情况,把一些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推广开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中部传统农区的工作重点。如在“空心村”治理上,中部一些基层政府探索通过与房主签订使用合同,将荒芜宅基地变为树园、菜园等,这样就形成了造血功能,持续推进农村面貌提升。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更要注重以点带面、协调推进,尤其要重点扶持经济落后的村庄,让建设的福祉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全体农民,避免出现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

科学把握乡村产业发展规律,挖掘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基于中部传统农区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的现实状况,乡村产业发展不能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应该在“特色”上下功夫。针对一些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乡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要深挖主导产业增值潜力,探索生产服务、电商物流、金融、旅游、健康等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逐步形成产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针对多数没有产业基础的乡村,要做好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当前产业扶贫的政策与资金,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释放宅基地政策红利(郑金龙) ............................................................................5-12

从《被掩埋的巨人》探析石黑一雄笔下的悬念“景观 ”…………………………………… 庞好农 刘敏杰(6.85)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要实现就近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带动。目前,中部地区要以县域政府为主体,有针对性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尤其应根据当地的农业特色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转移,推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整合。还应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破除行政体制壁垒,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与东部地区联网。

以育人为关键,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善治离不开人,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育人、留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要努力拓宽选配乡村干部的渠道、积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鼓励乡贤参与村庄建设。各级政府要完善乡贤回乡的配套政策,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官员、知识分子返乡创业、兴业,盘活凝聚乡贤资源。

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注重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复合性,根据各种类型文化活动的空间功能需求,充分利用馆内各种设施伸缩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模块组合,来实现空间的多功能化,即“一地多用”。具体现有空间与可适应的活动形式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①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年第3 期。

②周世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农”困境破解:机理与对策——基于产业转移与城镇化动态耦合演进》,《经济学家》,2012 年第6 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共许昌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讲师)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标签:;  ;  ;  ;  

探索具有中部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