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小学英语教材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_英语论文

制约小学英语教材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_英语论文

制约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环境因素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英语教材论文,环境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大致有三类:一是中国人自主编写的教材;二是从原版教材改编而来的教材;三是引进的原版教材。其中第三种教材品种最多,但用量最少。原因之一就是,原版教材大多数是母语教材,对中国学生来说明显太难。而自编教材和改编教材,有的故步自封,拘泥于陈旧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一味追赶国际潮流,脱离我国教学实际,教师难以操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才是适合中国师生需要的教材?

笔者认为,任何一套教材,首先要适应其所处的教学环境、达到本土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英语教材开发者,应该从我国的英语教学环境出发,来研究什么样的教材才能适应我国的教学需求。

二、外语教学环境理论概述

关于外语教学的环境,国内外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过界定和分类,大致而言,有以下几种观点:

国外的学者一般从政策或文化层面来论述外语(或二语)教学的环境。如理查兹(Richards,1998)[1]将语言教学的环境界定为语言政策、教学大纲、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克拉米什(Kramsch,1994)[2]对环境的界定,则主要偏重于社会文化环境,他指出,语言学习应以特定含义、环境差别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核心,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国内学者赋予“外语教学环境”更广的内涵。如张正东[3]指出,一切制约、影响外语教学活动和效果的内外部因素、条件都可以看作是外语教学环境的内容。杨明仪[4]则认为,外语教学环境包括学校内部环境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受到教育政策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曾葡初[5]把外语教学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外语的心理状况;外部环境指能影响学习者内部环境变化的一切外部条件。

比较上述学者对外语教学环境的定义,笔者认为,若把外语学习者的内外部因素都归结为环境因素,则有泛环境化的倾向。故本文只把制约、影响外语教学活动和效果的外部因素归结为外语教学的环境。从此角度而言,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影响比较直接的外部环境因素有:英语教学的性质、英语教育政策、英语教师素质、英语课时设置、班额和教学硬件设施等。本文将从上述角度考察环境因素对我国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并探讨在教材编写中如何适应环境因素、克服其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我国英语教学的环境特点及其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一)我国英语教学的性质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英语教学的性质,是讨论我国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之一。斯特恩(Stern,1983)[6]指出,第二语言在一个国家受到官方或社会的认可,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第二语言学习有语言环境的支持,学习者能够得到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即有大量“习得”语言的机会。而外语指在本国之外使用的语言,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机会较少,必须有正式的指导和各种措施来补偿环境的缺乏。英语教学在我国属于外语教学。相应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较少靠“习得”,更多靠“学得”。

张正东[7]指出了混淆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三大危害。我们在编写小学英语教材的时候,要避免其危害,立足于我国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靠“学得”的基本事实。

(二)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近10年来,我国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及其附件《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对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教学目标也提出了两个级别的要求,并对每个级别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描述;还给出了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设定了600-700词的目标,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词汇表。

2001年7月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六个方面,对一级至九级目标进行了描述。其中对一、二级目标的描述,也往往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但是,该标准,对小学教学的很多规定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可以说,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缺位,使最近10年的小学英语教材开发处于一种比较盲目和随意的状态。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有望消除上述不确定因素,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三)英语教师素质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吴欣和杨晓青[8]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本文综合其数据,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概括如下:

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最高学历为专科(60.3%),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1/3,有相当一部分学历还在专科以下(6.9%)。[8]

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18.4%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有近30%的是通过学校非英语学科转岗、社会招聘、非教育系统内调整等途径招任英语教师的;尚有9.1%的是代课教师。[8]

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小学英语教师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教学理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法”、“熟悉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设计课件和组织课堂活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测试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高。[8]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构成学生外语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编写小学英语教材的时候,尽管要在理念和方法上对教师进行引导,但也不能盲目地、一味地引进新理念、新方法,而忽略教师接受和驾驭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能力。

(四)课时设置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课时设置也是构成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足够量的输入,而且需要足够频率的输入。如果课时偏少,在课外又得不到语言输入,那么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育部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五、六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延续了该思路:“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至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不少于80~90分钟。”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各地区的差异较大。仅北京市各区县而言,英语课时的安排为每周2~4课时。从全国而言,平均每周3课时,最少的每周1课时,有的地区能达到每周4~5课时。课时不统一,也是开发小学英语教材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五)班额过大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吴欣和杨晓青[8]的调查显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40人以下的班级只占14.9%,40人~60人的班级占41.1%,27.3%的班级人数甚至在60人以上。

班额过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材设定的内容和目标一刀切,势必会造成教学困难。班级过大还提出了以下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参与其中。这些因素,都是编写教材的时候必须考虑的。

(六)硬件设施对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差异巨大,相应的,各地的教学硬件设施配套情况也差异巨大。发达地区的硬件设施可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困难地区的硬件设施往往只有粉笔和嘴巴(“chalk and talk”)。

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状况,也对开发教材及其配套资源具有很大的制约。如果教材的活动设置过分依赖多媒体资源,在欠发达地区将难以使用;如果完全排除多媒体资源,在发达地区使用时又可能会显得枯燥。

四、对策研究

(一)教材编写要把握“学得”和“习得”的度

按照斯特恩(Stern)的标准和张正东的论述,再结合我国的语言使用和英语教育状况,我国的英语教学显然是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靠“学得”而较少靠“习得”。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立足于这个基本事实。大到选择语言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小到内容编排和活动设计,都要立足于这个大前提,不能盲目地套用、照搬二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人教版的三套小学英语教材,均采用“话题”、“结构”、“功能”和“任务”相结合的思路,既创设了大量让学生感知和领悟语言的情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性活动和任务,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机械操练的活动,努力给学生创造“学得”和“习得”的双重机会。

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比较中国学生“学得”英语的顺序与英语国家孩子“习得”母语的顺序有何异同。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取得突破,则有利于更好地编写教材。

(二)遵循新课标精神编写教材,在此前提下突出个性、进行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长期缺位,近10年来,小学英语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具体、清晰的指导。

小学英语教材编者应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根据其规定的话题、功能、词汇、语音、语法等具体项目,对原有教材进行梳理,删减过多、过难的内容,增加缺失的内容;并从编写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到评价标准,都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来修订教材。

然而,遵循课标精神,并不等于故步自封,千篇一律。我们应研究如何在符合课标精神的前提下,从知识体系编排,到知识呈现方式等方面,对教材进行创新,从而突出个性。

(三)教材编写既要适应教师的能力水平,又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如前文所述,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不容乐观。因此,我们编写教材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而忽视教师的实际能力。很多小学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措施之一就是采用教案式编排,把教学法直接融入教材之中,以方便教师教学。对于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而言,教案式编排体系非常容易掌握——教师只要按部就班,逐项完成教材所设计的活动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则可以打破该体系,对部分教学模块进行合理重组,对个别活动进行增删。为此,我们可以在教师用书中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选用。

当然,教材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师培训任务,对教师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引导,而不能一味地迎合教师现有的水平。人教版的三套小学英语教材,适度引入了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如把“任务型教学”作为实现交际教学法的具体手段之一引入教材。对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师培训,相当多的教师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不理解,到现在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任务,从而丰富了教学方法。今后,我们应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从教学法的角度对教师加强引导。

(四)教材编写必须考虑课时不一的问题,为教师增删教材留有余地

从理想状态而言,各地应该按照自己的英语教学环境,其中包括课时数,来选择合适的教材,甚至开发校本教材。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水平下,大力提倡校本教材是不稳妥的;而教育部为规范教材选用工作,只允许各地在审查通过的若干套教材中进行选择。所以,我们在开发教材时,要尽可能照顾到各地区不同的教学环境需求,以便不同地区选用。

为了适应各地课时不一的现状,小学英语教材可以采取分层安排教学内容的方式,把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必学内容,第二层次为选学内容;第一层次自成体系,第二层次只对其进行补充和提高。这样就留给教师一定的弹性,教师在课时充足,学生接受能力强的情况下,可以教完全部内容;万一课时不足,或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可以只教第一层次的内容,而依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五)教材编写必须立足于大班教学的现状,保证可操作性

解决班额过大的问题,除了靠教师的教学技巧外,教材在设计活动和任务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尽可能保证所设计出来的活动在大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小学英语教材在起始年级可以大量使用全身动作反应活动(TPR activities),在中、高年级可大量使用结对活动(pairwork),从而保证大多数活动在大班环境下也能开展。当然,也应该适当采用小组活动(group work)、任务(task)和项目制作(project),以满足部分小班教学的需求。

我们应持续进行大班教学的专题研究,收集和设计更多有助于提高大班教学效果的活动形式和练习形式,编写到配套的活动手册和教师用书中,作为课程补充资源供师生选用。

(六)教材编写要考虑硬件设施的影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我国各地区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套情况差异很大,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为此,小学英语教材可以采取“因陋就简”和“立体化配套”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因陋就简”,是指在开发主教材(即学生用书)时,活动设计不宜过分依赖多媒体,而是尽量设计一些所用材料和设备少,但语言操练量大,且趣味性高的活动,让那些教学硬件设施匮乏的学校也能开展教学。而所谓的“立体化配套”就是指在主教材之外,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活泼多样的课件、光盘和学习软件,供条件好的地区选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以推出有声课本、电子互动课本和网络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五、结语

笔者考察了制约和影响我国小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几个环境因素,并提出了适应环境、消除不利因素的对策。我们只有不断加深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环境的认识,以此作为我们开发小学英语教材的出发点,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适应环境,消除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才能开发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小学英语教材。

标签:;  ;  ;  ;  

制约小学英语教材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