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风险问题:资本经济学研讨会综述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风险问题:资本经济学研讨会综述_金融论文

我国金融风险问题——首都经济学界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界论文,研讨会论文,金融风险论文,首都经济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泰国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东南亚多数国家,对各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振荡,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热点。这股来势凶猛的破坏性金融浪潮会不会波及我国,我国金融领域的状况如何,以及怎样防范金融风险,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于去年12月举办的讨论会,邀请了首都部分经济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认为,与许多新兴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政策比较稳重,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对国际资本打开外汇市场和股票证券市场的大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发展程度也一直受到适当的控制,相应的管制也比较严格,因此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对国际投机金融活动有着较强的抵御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风险可以掉以轻心,而且关键问题是内因,对引发金融危机的国内因素,应未雨绸缪,及时化解。

一、存在金融风险的突出领域

与会者指出,当前造成我国金融风险的因素是存在的,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现象。为此,在探讨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贷款业务的不景气。这与整个经济不很景气有关,加之银行以很高的成本吸收资金来运作,存贷款差额持续扩大,造成银行亏损严重,处境恶化。

(2)存在高额的不良资产。这是长期对国有企业的低利贷款和企业的呆账、坏账造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有多大,比较可靠的估计约为22%(日本为5%),总量为1.3~1.4万亿元,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解实情的人士认为实际呆帐、坏帐要比帐面上的数字低得多,因为企业的资不抵债状况含有水分。但却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良资产的规模也是很大的。

(3)自有资本率低。80年代前期,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商业银行分设,但中国人民银行在拨发资本金时就没有拨足,所以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率低是与生俱来的。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对其正常运作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帐面上称作信贷基金,而这几年随着不良资产的逐渐累积,银行的自有资本的功能已经丧失。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预计将会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如财政部发行长期债券其收入拨给商业银行充作资本金;或中央银行透支,以借款方式来筹集这笔资本金。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方针已定,这不仅可以作为抵御引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大的因素,还可以改善其国际形象,促使其进一步走向国际。

有的还认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相继出现的金融危机,应引起我国高度警惕,虽然泰、菲、马、印尼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类型与我国不同,但韩国的发展模式同我国很相像,提出的战略口号和手段也十分近似。现在国家支持大企业扩张,鼓励它们进入国内500强,还要争取进入世界500强。如果企业规模发展得那么大,在银行中借了那么多的债,却不注意提高效率,一旦在国际市场上遇到挫折,某个环节上就会崩裂,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如果出现问题,一定是韩国型的。

有的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很多严重问题,但没有显化,没有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原因是现在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一旦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加强,就可能造成极大的麻烦。

2.农村合作基金会。它是最基层的乡村经济组织,像山东、四川等省几乎每个乡都有农村合作基金会。其资产存量具有相当规模,估计在1500~5000亿元。农村合作基金会有多种职能、多重性质,而不只是一个金融问题。(1)它实质上是最基层的财政系统。乡一级不少公共产品性质的支出,如修路、办学校等费用就在这里开支。这显然是一种财政安排,它反映出我国的财政体制问题。(2)具有合作的性质。基金会有时往往把这笔钱用于支援本乡范围的事业,如四川省有的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因国家救灾款额有限,地方就用基金会的钱组织群众生产自救。(3)是商业性金融。合作社的原则要求它的金融在参加合作社的人这个范围吸收,在合作社范围内使用,而现在6万多个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少都是采用商业性利率,甚至高于商业性利率从外吸收存款,而资金的运用也像商业银行那样,向外贷款,贷给当地企业,有的甚至跨省、市贷款。一些农村合作基金会资金规模达几亿元,打着合作基金会之名,行商业银行之实,严重分解和干扰了我国的信贷,而且金融风险也在快速增长。这是一种非法金融,应当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政策性金融的困境。这里的问题是政策性金融的资源和使用安排不规范,财政拨款少,又往往不到位,于是政策性银行必须向外借款,1994、1995年主要是向商业银行发政策性金融债,余额达1700多亿元,其利率大概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期国库券利率之间,成本很高。而作为政策性金融,对贷款单位就得有一定的优惠,利息不能太高,这就意味着要赔钱,开始财政给贴息,1996年就发现负担不了,于是只得依靠中央银行的贷款,使央行的负担沉重。实际上用金融性活动来做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银行在组织和分配资金的同时,也把经济运行中的相当一部分矛盾和风险积聚在自己的身上,而且越攒越多,这就埋下了引发金融风险的根子。现在世界各国的这块业务都在萎缩,而我国还在发展,造成不少潜在性风险。

4.证券市场的风险。这里有如下问题要引起注意。

(1)股票市场的地位问题。股票市场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时期来不是很明确的,十五大以前仅仅是个试验场,十五大后其地位一下子抬高了,甚至国有企业改革资金的筹集也要靠股市。这是如意算盘。你能命令财政去拨款,银行去贷款,你却不能命令股民去买你为解决国有企业问题而发的股票,这是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这段时间股市走势非常不好,就是例证。

(2)上市的机制问题。现在的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主要是上市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我们在决定那家企业上市是由行政审批的,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做法。到现在为止,中央定过四次盘子,第一次是上市50亿元,第二次是550亿元,第三次是150亿元,第四次是300亿元。现在第三次的150亿元还没有用完,后续的300亿元怎么办?上面定了盘子,然后就往下分,起先还按照一些数据,如企业数量,当地的GNP,人均GNP等来分。现在更简单了,干脆按照基数法,中央下分后,省、部也要往下分,下面拿到指标后,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老大难问题,往往把指标给困难较大、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有人曾研究过1994年上市的178家分司,到1997年中期报表,它们每股净资产平均下降70%。

(3)股权的分割问题。现在有的上市企业可以有A股、B股、H股、N股,而其价格都不一样,这就产生很多问题,从发挥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看,最大的问题是A股中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股票权利不一致,流动性不一致,到1997年8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72.1%,社会流动股占的比重不到28%。可见,想通过正规、公开市场来兼并,以求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是根本做不到的。

(4)市场结构问题。由于股份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因此证券市场也应当是一个有各种各样不同交易方式的结构。但现在我国股票交易的结构层次单一化,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家合法的交易所,于是地方就办起了许多产权交易中心、证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所、交易组、交易市场等等名目繁多的多层次交易场所,这虽然反映了一种客观要求,但行为很不规范,投机活动很多,缺乏应有的监督,并为非正规的股份制企业提供了活动场所,有的规模还相当大,造成许多金融问题。

二、金融风险显化的源渊

与会者探讨了“风险”的含义,认为风险即不确定性,现有的不确定性有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就构成风险。如果这样定义风险,那么不仅今天有风险,过去也有风险;不仅金融领域有风险,其他领域也存在风险。

问题是为什么今天的金融风险如此鲜明,如此突出。究其原因,是经济运行的机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金融风险的显化是国民经济运行机制转变的结果。其表现是:(1)经济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突出的问题是供给不足,运行机制是供给约束型的,这是“计划经济”造成的,这种机制的风险也是与计划体制捆在一起的,不可能在市场上显示。其表现形式是:风险的积累——阵发性爆发——集中性解决。如我国的调整、整顿,缩短经济建设战略,下放职工等,就是这种集中性解决的典型措施。改革后后经济主体多元化,于是风险就在一个个独立主体活动中体现出来,因为现在面对的是市场,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的检验,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作决策,连消费者也要作决策,所以风险问题显化了。(2)经济机制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显现出来的是需求约束。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最大问题是瓶颈问题,如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现在成了长线。现在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定程度的生产能力剩余,据统计有5%的商品供不应求,30%的商品供求平衡,剩下的是供过于求。1997年零售业也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现在企业在投资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有把握可在哪里扩展,可作出长期安排。所有这些问题,表明我们整个经济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市场极为不确定,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造成一些企业负债增加,形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

三、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与会者对我国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一些见解,归结起来有三点。

1.转变观念。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指导思想、经济运作和机构设置等都服从一个目的,即增加生产,一切为生产服务,那时经济工作和金融业的基本任务是增加供给,克服短缺。改革开放以来,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所以以往的运行框架就得重新安排,要面向市场,要以需求为导向。就金融业来说,今后要围绕消费来安排它的运作。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强调消费者信贷,在整个金融资产中对住房抵押贷款占了最大的比重。在美国的金融业中,抵押贷款占其业务量的第二位,往后才是企业贷款,他们的整个金融体系是为消费者设计的。当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时,我们才认识到他们的设计是十分正确的。例如房地产的抵押贷款问题,在我国之所以出现了房地产积压,因为在它开发时根本就没有市场或只有虚假的市场,当然这不是真的没有这种需求,而是对消费者来说缺乏金融的支持。如有金融的支持,也包括对提供消费产品的一方有适当的金融支持,这样,整个过程(由生产——回流)就能顺利循环。所以我们金融业要创造一种制度,即支持更多的回流,使得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基本风险才能避免。为什么,我们金融工作要转变观念,要把消费者信贷放到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金融体系的素质还不高。

2.改变货币政策的目标。长时期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后来改为“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币值”的双目标。愿望很好,两个方面都照顾到,但实际上要做到是很难的。现在认识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应当是稳定币值,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世界上多数发达国有的货币政策是维持物价稳定,这是因为物价是一个综合指标,其内容包括资产价格、不动产价格、汇率等,用它来判断经济形势和金融形势则更为准确)如1994~1996年这三年,我国基本上是M[,2]增长速度快于M[,1],M[,1]增长速度快于M[,0]。中央银行一直认为,这表明经济在高度膨胀。实际上M[,2]增长快于M[,1]增长,意味着经济在紧缩,说明实际经济中所创造的收益率不好,而银行利率高,所以大家都到银行中去赚利差。现在我国的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应向它靠近,既要适应国际潮流,又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因此不应再提双目标了。

3.重视资本的成本核算。过去我们是供给约束,表现在企业融资政策上什么资金都要(不仅是企业,甚至政府也是如此),当时考虑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只要搞来资金把项目完成就是胜利,很少考虑项目的效益和资本的成本。现在条件变了,面对的是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见得稍得出去,不见得有效益,所以环境迫使企业去全面考虑它的经营效益,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融资效益,核算资本的成本。国外企业的融资结构大致是:第一位是自有资本;第二位是银行融资;第三位是发债券;第四位是股权融资。这个顺序是由融资成本所决定的,因为债券融资优于股权融资,银行融资优于债券融资。现在有不少经营好的企业已经不再追求上市了,因为这种融资形式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此我们的融资观念也应与之相适应。

与会者最后指出,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是经济中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不少事情的表现是金融问题,但根子不在金融领域,严格地说根本就不是金融问题,如国有企业负债造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表面上看似乎是金融问题,实际上是财政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国有企业和其他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应由财政来解决,而我们却把它推给了商业银行。可见,要彻底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是比较棘手的,它有赖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标签:;  ;  ;  ;  ;  ;  ;  ;  

中国金融风险问题:资本经济学研讨会综述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