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龙江文化的几个特征_中国古代史论文

试论黑龙江文化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黑龙江论文,试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黑龙江文化亦颇受学术界关注。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边疆省份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大变化,本文所指的黑龙江省基本以当今的行政区划为准。这里地处边疆,气候严寒,民族众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使得黑龙江文化除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点之外,还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

1.黑龙江古代曾出现两次文化勃兴,即渤海文化和金文化。靺鞨人、女真人积极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大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基础。渤海人对汉文化的仰慕自不待说。女真人一度对于中原人民来说是威风凛凛的征服者,但是对于中原文化,他们却是被征服者。他们醉心地学习和移植中原文化,从而强大了自己,这样,不但推动了对中原地区的征服,而且使自己的文化繁荣起来。作为反例,清朝前期推行的封禁政策阻断了黑龙江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致使黑龙江长期闭塞、落后。

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成熟、发达的中原文化启蒙、促进了黑龙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质朴、刚健的黑龙江文化也充实、丰富了中原文化。

2.各民族共同创造了黑龙江文明。在黑龙江大地,自古以来生活着众多的民族——肃慎、挹娄、勿吉、扶余、高句丽、貊、鲜卑、靺鞨、契丹、女真、满、汉等,他们共同开发黑龙江大地,共同谱写一部黑龙江文化史,俯瞰从古至今的黑龙江文化舞台,我们会看到各民族都有精彩的表演。与内地省份相比,这一特点尤为明显。

3.黑龙江古代曾出现两次文化勃兴,这固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因果关系,但是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

渤海统治者崇拜唐的文化,在与唐建立政治上的臣属关系的同时,还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从文字到制度,从建筑到礼仪,从服饰到艺术,渤海对唐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全方位的汉化乃是渤海文化政策的核心。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各级机构、典章制度上仿照唐朝。 例如,渤海依照唐之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设置了宣诏省、中台省、政堂省,仿照唐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置了忠、仁、义、智、礼、信六部,又依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将全国划为5京、15府、62州、 百余县。(2)直接派遣使节赴唐求索各种书籍。文王大钦茂继位后, “遣使赴唐,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1〕(3)留学生在唐“习识古今制度”,将唐的先进文化带回渤海。他们归国后大多担任了渤海的要职,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

有金一代,对中原文化的学习红红火火。有一事实尤其能说明金的汉化政策的效果,即历代金朝皇帝都具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金熙宗小时候受的教育纯粹是汉文化教育,以致他从服饰、爱好到举止“徒失女真人之本态”,宫中的大臣们说他“宛然一汉家少年子也”;他则称这些大臣为“无知夷狄也”。〔2 〕海陵王写的汉文诗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世宗当政时,继续推行熙宗、海陵王的汉化政策。他下令以女真文字翻译汉文经典,开设女真国子学和地方官学,开设女真进士科等等,不一而足。

反之,不当的政策、措施阻碍了黑龙江文化的发展。清朝在建立全国政权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在黑龙江实行了三项错误的政策:(1 )文化政策。满人以弓矢得天下,因而重武轻文,对先进的汉文化怀着轻慢的心理:“本朝之统一宇域,所恃者非虚文而为实行之武略耳,是则我满洲之武略岂不远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乎?”〔3 〕出于这一陋见,清政府在黑龙江只注重尚武精神和骑射能力的培养,轻视文化建设,内地省份的学校、文庙在这里成了无用的东西,旗人子弟学习文化被视为可有可无。在很长的时期里,黑龙江文风闭塞,甚至“汉文公牍每有一件,旗署不能通其音义”。〔4〕(2)把黑龙江当作兵源基地。满人兴起之初,对黑龙江各族人民剿抚并用,使之臣服,然后征召其中的青壮年用于夺取天下的战争。建立全国政权后,仍然在这里征兵不止。有清一代,每逢战事,清政府便征调善于骑射的黑龙江人民入关作战。据统计,从1696年到1894年近二百年间,清政府在黑龙江共抽调兵员69次〔5〕。 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使本来就苦于人口稀少的黑龙江雪上加霜。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文化之发展便无从谈起。(3)封禁政策。清政府视东北为“龙兴之地”,对之实行封禁政策,而在黑龙江、吉林实行得尤为严厉。封禁政策使黑龙江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截至清朝末年,辽阔的黑龙江大地上也只有三百余万人口,从而影响了黑龙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加深了黑龙江的闭塞和落后。

4.黑龙江文化的发展曾出现两次“断裂”。第一次“断裂”发生于辽灭渤海之后。在辽朝攻伐渤海的战争中,渤海的城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辽兵劫掠、焚毁了渤海的都城,并强迫百万渤海人民西移、南迁,致使渤海地域田野荒芜、十室九空。亡国之祸导致原渤海辖区生产力的大破坏和人口的锐减。渤海文化,黑土地上盛开的第一朵文化奇葩,就这样凋谢了。之后,黑龙江文化沉寂了二百余年。

定都于阿什河畔的金建立后,黑龙江文化第二次呈现了繁荣。然而,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繁荣的金文化竟也难逃与渤海文化相同的厄运。1215年、1233年,强悍的蒙古大军两次席卷黑龙江地区,金朝的城镇大都被毁,人民牺牲无数,幸存者或被蒙古人掳为奴隶,或流浪他方。兵燹毁灭了金,也毁灭了金文化。黑龙江文化的发展又一次中断。这一次沉寂了四百余年,堪称黑龙江文化史上“黑暗的中世纪”。直至清初,黑龙江的文化才又渐渐复兴起来。

“断裂”是形象的说法,是指正常发展过程的中断。在断裂期内,黑龙江文化并非真空状态,只是处于相对的低谷而已。

5.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流人就是被流放的人,即流放者。依照著名流人史专家李兴盛先生的定义,“流人,就是指作为阶级专政的对象及统治阶级掠夺财富或实边戍边的需要,而被强制迁徙到边远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边实边的一种客籍居民。”〔6 〕“流人文化是指流人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也就是指历代流人在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中所创造与传播的一切知识的总和。”〔7〕狭义的流人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气候酷寒,人烟稀少,人称“绝域”,所以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流放地。历代流放到黑龙江的犯人成分复杂,其中小部分是真正的刑事犯,大多数人是反抗了统治者或触犯了统治者利益的内地百姓,知识分子、文艺人才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金朝在与宋朝的战争中掳掠了大量中原人民。攻陷汴京后,裹胁至东北的人多达20万,徽钦二帝、宫廷艺人被押解到金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位于今哈尔滨市附近的白城)。到了清代,遣送到黑龙江的流人络绎于途,其中有文学家张缙彦、方拱乾、吴兆骞、方式济、程瑛等等。

流人的到来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明的生活方式。文艺家们对黑龙江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创作了丰富的文艺作品,留下了许多诗集、文集;他们设馆授徒,教书育人,传播了汉文化;他们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解除了当地居民的病痛;他们创作剧本、上演戏剧,使这片“苦寒”之地响起了动听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雅兴,甚至围棋艺术也在这块“穷荒之地”得到传播。流人的文化活动使“彬彬乎冰山雪窖之乡,翻成说礼敦诗之国矣!”〔8〕

6.黑龙江文化受到俄国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割占了我国大片领土,黑龙江于是成为与俄国毗邻的边境省份。19 世纪末、 20世纪初,沙俄修筑了横穿黑龙江省的中东铁路。伴随着殖民者的蜂拥而至,外国文化、首先是俄国文化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教育、宗教、文艺、音乐、语言、饮食、服饰诸方面,给黑龙江人民一定的影响。〔9 〕当时的哈尔滨华洋杂处,中西荟萃,成为各色人种、各国文化的橱窗。

7.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众所知,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高潮期是1911—1931年。在这短短的20年里,迁入黑龙江的人口达300万之多, 使黑龙江省的总人口达到600多万。〔10〕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迁入黑龙江地区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十月革命后,白俄分子及其被裹胁的一部分群众纷纷进入黑龙江,使这一区域的俄国移民激增。1924年《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后,相当数量的苏联工作人员及其家属进入黑龙江省。资本主义列强在哈尔滨的角逐导致欧美各国移民的迁入,如犹太人、美国人、法国人、波兰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等。国内外移民的迁入使祖国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五彩缤纷的文化广收博采、如同海纳百川,从而丰富了自己,并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两个优良特征。

8.黑龙江文化具有开拓性。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的文明史出现较晚。唐代,中原文化已达到高度的繁荣,黑龙江文化才出现第一次勃兴,即渤海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不可同日而语。内地省份的文化绵绵不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黑龙江不存在这个特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内地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艺运动、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40年代的抗战文艺运动在黑龙江省表现得十分微弱。与内地省份不同的是,黑龙江在清代曾出现流人文化的繁荣;在本世纪30年代,出现了抗日文化的高涨,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活动中心的作家群,他们的文学活动一直延续到40年代,他们的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可谓中国抗战文艺运动的先声。在黑龙江现代史上,经历了俄国文化的影响、伪满文化的肆虐和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规模建设。这在全国其他省份是少见的现象。

注释:

〔1〕《唐会要》(开元二十六年六月)。

〔2〕《三朝北盟会编·金虏节要》。

〔3〕《开国方略》卷二十二。

〔4〕《瑷珲县志》。

〔5〕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18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李兴盛:《中国流人史·绪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7 〕李兴盛:《流人文化及我国近世流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贡献》(1997年4月19 日在香港珠海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之报告)。

〔8〕吴桭臣:《宁古塔纪略》。

〔9〕郭蕴深:《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 《学习与探索》,1994(5)。

〔10〕孙占文:《黑龙江省史探索》,280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标签:;  ;  ;  ;  ;  ;  ;  ;  ;  ;  

论黑龙江文化的几个特征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