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六种论文,实效性论文,课教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5方案”实施6年来,无论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科建设,还是课堂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还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的空间。笔者认为,要持续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这一重中之重的问题,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课程共性的一面更加明显。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目标等,甚至在一些高校还有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考核方式。这些共性的要求,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落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在基本的共性要求下,如何体现出教学的个性,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个性至关重要。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学校、面对特定的学生由特定的教师来完成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遵循一般共性的要求下,还必须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特点,必须同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教与学的关系
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反感,有些学生则有逆反心理,还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等等。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对这种状态表现出无奈与尴尬,觉得这与我们教师的辛勤付出不对称。这种教与学的矛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比其他专业课表现得更为突出。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必须对这种矛盾的表现有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克服。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这是教学上的教与学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行为,是必修课,我们的教学就是一种职业活动;有些学生也许会觉得,这是必修课,学习就是为了拿学分。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得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二是教什么?学什么?这是教学内容上的教与学的矛盾。在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拼命讲,讲得口干舌燥,但台下学生认真听者寥寥,也就是教师们常说的,“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教师讲得不好,而是教师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实际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更擅长的东西,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往往会不自觉地一带而过,这种情况会导致教师自己愿意讲的和学生希望听的之间出现不一致。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力争使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密。三是怎样教?怎样学?这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与学的矛盾。有一些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需要灌输的,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讲,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启发,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同样不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实际上处于“被教学”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由“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使沉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变得活跃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完全照着教材讲,也就是所谓的照本宣科,不敢离开教材一步。二是完全离开教材,另起炉灶,照着自己的思路讲。实际上,这两种倾向都没有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因而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要素,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的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严谨性等,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离开教材另搞一套。但同时,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深刻把握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从教材的系统性转化为教学的专题性。教材必须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教学则要做到“少而精”,因此专题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二是从教材的普遍性转化为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全国统编的,更多考虑的是共性,而不是差异性,但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具体的,教材的普遍性就必须与教学的差异性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三是从教材的稳定性转化为教学的探索性。教材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些尚未定论的内容很难吸纳进去,教学则不然,可以将前瞻性、探索性的内容纳入其中。四是从教材的严谨性转化为教学的通俗性。教材的体系、结构、语言等都要求具有高度的严谨性,而教学的内容结构要灵活得多、语言也应生动而通俗。
四、知信与行的关系
和其他很多专业课不太一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信与行是统一的。但纵观我们的大中小学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一方面,在中小学的政治课教学中,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一些政治课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而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学校为了适应学生考研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变成以教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其结果是,知和信往往脱节,学生会答题,却并不信。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在突出课程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时,容易使教学活动变成空洞的说教,缺乏基本的学理支撑。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知识教育的思想政治、理想信仰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而离开了思想政治、理想信仰教育,知识教育就失去了目标。知信与行统一的教学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的重要思想。知是行的前提,信和行是知的目的。在教学中,由知到信、行的转化,实现知信与行的统一是最核心的问题,真学、真懂是基础,真信、真行才是目的。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所学知识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然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最后转化为行动指南。惟其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才会充分显现出来。
五、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理论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些不太好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其理论性,不重视甚至忽视实践教学,其结果是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二是过分突出其实践性,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也是新时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两者缺一不可。问题是,在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脱节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组的做法是:第一阶段,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课前社会调研。教师在开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在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开学第一周,学生提交调研报告。第二阶段,教师在学生课前调研的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第三阶段,让学生再回到社会大课堂。课程结束时,正值暑假来临,学生与学校暑期主题实践相结合,回到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思考。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许多方法手段,如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情感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应该说,在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初期,考虑到教学的主要内容由统编教材所确定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将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作为重点,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内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方式方法再好,却不是教学的目的,而只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只有教学的内容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对象接受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些课堂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不是因为教学方法不恰当,而是因为教师将理论内容讲得不深不透,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不知所云,无法真正实现以理服人,而要做到以理服人,就得将理讲透彻,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将理讲透彻,作为教师至少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讲清“是什么”转变为主要讲清“为什么”。二是从主要讲清一个个知识点转变为主要讲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只有与以理服人有机结合,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着重改进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