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广东科技学院
摘要: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关联理论通过明示-推理机制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指出译者应根据关联理论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语境假设,推断出原文的意图,并根据读者对象的认知语境做出假设判断,以选择合适的译文,努力实现原文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期盼相吻合。从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本质的解释,可以看出,关联翻译理论对文化翻译是具有一定解释力的。
关键词: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经验沉淀和积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译者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必然会碰到文化缺省的现象。《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有文化,所以在其翻译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量存在。本文尝试用关联去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亏损现象,并总结出重构文化亏损的翻译策略及方法。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比较不同的文化,不难发现译者所要处理的最大和最直接的翻译难题是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在很多情况下,如何成功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往往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目标读者判断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文化负载词能否被成功地翻译,也就是说,在文化亏损的最低限度内翻译,是影响原文翻译质量的关键。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汉英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进行分析,试图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翻译人员应该采用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去应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亏损。
二、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关联翻译理论是在丹·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伯伯和威尔逊在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关联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是人类的认知与交际等生命科学领域范畴;随后,其学生厄恩斯特o奥古斯特o格特在该理论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拓展,让其在语用学和翻译领域凸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不俗的解释力。
1.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在1986年和1995年,法国哲学家丹·斯珀伯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先后联合出版《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标志着关联理论的诞生;二者的学生德国学者,格特在1991年出版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将该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随后,国内不断有学者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解释和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关键词检索,可以得到649条结果。从检索结果来看,国内最早的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难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关联翻译理论简介》。随后,张春柏的《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王建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颖玉等的《试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躁>中的"瓷"为例》等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对关联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与运用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理论的基本观点
从丹·斯珀伯和威尔逊的角度来看,话语理解是一个寻找关联性的过程,它依赖于交际能力和认知语境。因此,基于人的心理,提出了关联性原则。 (1)人类的认知总是倾向于最高关联性。(Sperber & Wilson,2001:262)
(2)每一个明示交流行为都传达了一个对其自身最佳相关性的假设。(Sperber & Wilson,2001:260)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不可不提的几个概念:1.最佳关联;2.推导努力;3语境效果;4.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所谓的关联性,分为最高关联和最佳关联,人类认知追求的是最高关联而翻译的要求是取得最佳关联,交际活动则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非最高关联,也即是说从有效的推导努力中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推导努力"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语言或者交际的行为进行解码处理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然后再结合已有的认知语境来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得出说话者传递的交际意图。其中,推导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高;语境效果越强,则关联性越高。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是关联翻译理论下的两种翻译方法。直接翻译是在传达了源语言的交际意图的前提下,保留有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征;间接翻译则是由于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导致直接翻译下的交际意图的无法传达,故而采用间接的翻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而言之,该理论对翻译的解释是: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翻译追求的是从有效的推导努力中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翻译追求的是最佳相关性,而不是最大相关性;可以采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方法。
三、翻译实例分析
下面,笔者列举了红楼梦中几处文本并结合其英文译本进行分析探讨。主要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对译文的语境效果的取得,交际意图的传递,文化传递的损失与构建等方面进行赏析。
原文:以至满纸潘安,子健,西子,文君。(《红楼梦》,第一回)杨宪益戴乃迭译文:They are filled with allusions to handsome, talented young men and beautiful, refined girls in history. 在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里:潘安,才华如江,至情至孝;曹植,满腹经纶,怡情酒色;西施,古代美女,红颜祸水。卓文君,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古代千篇一律的俗套言情小说都是以此四人作为才子佳人的代表,可见原文所传达的是作者曹雪芹对此类作品的讽刺与批判。故而译者将此四者翻译成"handsome, talented; beautiful, refined"似乎传递出了作者的信息意图,但是由于对 "潘安,子健,西子,文君"这一用典翻译的缺失,导致这一"佳人才子"历史文化现象以及这些在历史上才情俱佳的名人得不到很好的诠释,从而淹没了作者的"反讽"的这一交际意图。所以对以英文为母语的读者而言,很难从译文中获取原文读者那般的语境效果。笔者妄认为,可以将"allusion"姑且改为"illusion"用来传达作者对此类作品空无一物,华而不实的抨击;人名直译加注释,或可来弥补文化上和认知语境的缺失。
又如,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红楼梦》第九回)。霍克斯译为But as the proverb rightly says, "there are nine kinds of dragon and no two kinds are alike". Where many are gathered together the wheat is sure to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chaff; and this school was no exception in numbering some very ill-bred persons among its pupils. 杨宪益戴乃迭译为:As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 "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 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 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对"龙"的翻译二者都选择了"dragon",无可厚非;对于"龙蛇混杂"杨译本采用了直接翻译,霍译本则间接翻译"wheatcontainschaff"孰优孰劣,笔者暂且不论。但是,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杨译本并不能让英文读者花费同样的推导努力去获取和原文读者一样的语境效果;反观,霍克斯的译文 "良莠不齐"都存在于两种语言读者的认知语境之中,目的语读者不用花费更多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和源语读者一样的效果,故而霍克斯译文更为可龋然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龙蛇混杂,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蛇鼠指品行拙劣的人。此处作者用"一龙生九种,种种个别"喻指贾氏一族(一龙)后人(九种)之中,本应该龙生龙,凤生凤,可却也一代不如一代,也不乏品行低劣,以次充好之人。对于这一隐喻和"龙蛇"的意象的翻译,二者似乎都没有很好的传达出来。这也再次印证了,《红楼梦》是中国独特的语言与艺术,思想与文化的集大成者,脱离了汉语这一中国独特语言与文化的载体,译文的局限性与文化的缺失可见一斑。
四、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本质有着一定的解释力,该理论提出的推导努力,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原则也给译者在翻译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量化的指标。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也给译者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更多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对于文化的翻译,关联翻译理论似乎更多的是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最终取得的语境效果为判断标准,对于如何进行异质文化的构建与传播似乎缺少一定的规范与指导。如何利用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与指导,尽量去规避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亏损或流失,或者如何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与传递是从事典籍,文化翻译时要时刻思考的课题。
论文作者:李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语境论文; 理论论文; 文化论文; 认知论文; 关联性论文; 红楼梦论文; 读者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