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出问题论文_杨彩琴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出问题论文_杨彩琴

杨彩琴 临汾市南街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质疑 提问 归纳 总结 提高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课堂上教出精彩,不断创新,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的提问是掀起一堂课高潮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独特的体验,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呢?在此,本人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有人说,会学的学生是好学生。我认为,会问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习的源头,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关心、想知道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铺设提出问题的阶梯,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周荣林.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 2015]。这就消除了学生提问时的紧张感,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独到见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纲挈领地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比如,用“谁”、“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例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所写的事情进行提问。课文主要写了谁?李大钊为什么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在遇到危急情况时,李大钊是怎样做的?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提问不能批评和挑剔。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学生想问,敢问,却不一定会问。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明白究竟应当问什么,如何问。例如教给学生对基础概念、思维方式以及现实生活的提问等等,让学生清楚应当从哪里着手进行提问;还要通过实例具体指导,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通过方法指导,就会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脚手架。一开始学生可能只是简单模仿,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善于质疑,提出高水平的问题”[锦华. 优秀教师教与学的启示.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万卷出版公司. 2014]。读书时,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会筛选出更细致,更深层次的问题。但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可能理不清头绪。这时,教师可以设置提示,引导学生模仿性提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地讨论,积极思考,逐渐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做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发,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是漫无边际的发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价值的发问。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怎么办?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课堂上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会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深度,更有个性。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目标,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中的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归纳、总结。学生采用这些方法,就会由浅入深学会提问。例如教《桃花心木》一文时,对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学生会联想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在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出对人生的思考。学生会反复研读文章的重点片段: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由种树人的不确定,联想到实际生活的不确定,联想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受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打击、磨难,从而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生本课堂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开发利用教材,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教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此时,会与课文的主人公进行对话,还会与其进行换位思考,会从全文角度提出一连串问题。这时的问题多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深化和查缺不漏,也会是写法的总结,语言的积累,情感的升华。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例如:文中的人物为什么会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由文中的人和事,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对想不通的问题,他们一定会提出来与老师或同学探讨。学生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这些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就是学习的收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的提高。例如学完《凡卡》一文,学生可能会问:9岁的凡卡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学徒,他不想家吗?难道他不想上学吗?凡卡的命为什么这么苦?我们能帮他什么?要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学生就会反复研读课文,还会搜集相关的资料,就会了解到当时沙皇俄国统治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惨,就连9岁的孩子也要遭受生活的煎熬,经受痛苦和折磨。对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信,会不会接他回乡下,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提问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拓展,从而达到深刻、富有新意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深入地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会有独特的感受。

作者简介:杨彩琴(1966·07——),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任教于山西省临汾市南街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杨彩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出问题论文_杨彩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