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_应试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_应试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分歧与对立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诸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的看法上。

一、对教育目的的体认不同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起着指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不同教育理念之间的分歧与对立,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与认同上。同样,对教育目的的体认不同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不同教育观的根本分歧。

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体认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能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操作、相融的人才;而应试教育则强调教育与考试相适应,培养能够强记死知识,在考试中能够得高分的学生。在中国教育史上,两种教育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分野。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是先有素质教育,后有应试教育的。从孔夫子开始直到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前,应该视为中国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而隋唐以后直到清王朝灭亡,则为应试教育。孔子提倡教育必须培养智、仁、勇兼修的仁人君子,要求学生具有明辨是非,探求真理的能力和品格;具有对事物发展的预测能力、处理各种问题与难题的谋略能力及好学、乐学的品质;具有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协调、交往的能力;具有卫道的品格,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力行道的精神、刚毅果决的意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的气概。后来,孟轲、荀况、以及《大学》和《中庸》的作者又在此基础上阐释弘扬,确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的。隋唐之后,尤其是宋明之后随着科举制的诞生、发展、完备,特别是自明代始科举选士必由学校,教育与科举合一之后,教育发展逐渐地偏离了为社会育才,旨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轨道,在科举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学校成了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获得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成为士子读书的根本动机,学校为此而设,教师为此而教,学生为此而学。这就把本来作为检查、评价、诊断教育质量手段的考试变成了指导、遥控教育活动的目的,导致教育育人功能的部分丧失,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科举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些才能卓著之士,但那毕竟是少数,而一旦科举成名,成为管理国家的统治阶级一员之后,死守古训,因循守旧,误国误民者却比比皆是。随着帝制的被推翻,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育全面和谐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国的教育才由重应试教育回归到重素质教育上来。此后,不幸的是在本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教育又被引上了“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轨道。可以说在“文革”期间,是既不重视素质教育,也没有应试教育。邓小平同志从科教兴国的清醒认识出发,特别重视教育工作,我国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但是由于升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由于教育投入偏低和教育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理论根深蒂固的影响等原因,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度竞争的不健康状况,致使某些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的头脑里滋生了相当明晰、强烈的应试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某些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逐渐偏离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一切活动皆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宗旨,应试和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影响和制约教育者、受教育者和一切与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教育行为的指挥棒。这种“病毒”随着高考竞争程度的加剧逐渐蔓延传播开来,便使考试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决定性因素,考试成为转动从初等到中等,再到高等教育正常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从小学开始就为高考升学做准备,初中在为升高中的考试备战,高中为高考而奋斗,整个基础教育始终贯穿着为考试而奋战的鲜明主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只侧重对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考查,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其它方面素质的考查,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总体教育质量的下降,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对应试教育进行反省,提出批评,强调重新端正教育目的,确立素质教育的目的观,提倡教育必须关心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完美的人格、饱满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旺盛生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曾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通过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提高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各自的教育目的观亦存在巨大的分歧与对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在观念变更上开始,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否则方向不明确,就可能出现动机与效果相反,出力不做功,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

二、对教育内容的意义界定不同

应试教育把教育内容视为提高考试成绩或藉以升学的媒介与手段,课程只为考试而设,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校的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考试内容。而素质教育把教育内容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介和手段,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不是以是否为考试内容为基准,而是必须依据二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学生身心发展提供的可能性;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课程观上的分歧与对立。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可以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此是理解、认同、支持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基本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基本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沿着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轨道组织教育与教学,但是由于在如前所述的诸种原因的影响下的应试教育目的观不断受到刺激,得到强化,使应试教育的课程观开始抬头,并在某些地区、学校占了上峰,其具体表现是国家规定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肢解,学校只开设中考、高考的内容,中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中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学校不教,学生也不学。为了应付会考,某些学校或让老师领着学生画出,或由教师做出标准答案在考试前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以便抄袭,甚至在考试时老师直接念标准答案让学生蒙混过关得高分……。再者,应试教育的课程观还表现在由于中考、高考出现了某种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道德教育的倾向,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也如法炮制,相应地出现了重视科学教育,轻视人文道德教育的端倪。即便是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也不是全面的、真正的科学教育。真正的科学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在内的真正的科学教育。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科学过程的再现,忽视了对科学思想的弘扬,科学方法的掌握,对科学的认识只停留在对已有科学结论的掌握这一层面上。由于应试教育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过于偏狭,便出现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性的知识竞赛中能拿大奖,而在实践与实验中却诚惶诚恐,手足无措;由于只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陶冶,只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成果而忽略了科学家的精神、人格,使学生只学知识不学做人,造成学生人格精神的不健全、心理品质低下,造成学生人性的偏执、理想的萎缩、个人利益的极度膨胀和国家、民族利益的淡薄。因此,既进行科学知识,又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课程观与应试教育课程观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对教育方法作用的认知不同

教育方法是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但是,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传授不同的教育内容所持的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对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将发挥的作用,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应试教育把教育方法视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升学目的的技能与手段,其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注入式;而素质教育则把教育方法视为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与手段,其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对教育方法作用上的认知分歧,以及在教育方法指导思想上的对立,在实践中所采用的具体教育方法的相左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对立的教育观在具体教育操作模式上的反映。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学方法理解为提高考试成绩、提高高考升学率的技能技巧训练。在教学过程,以高考方法为样板确定教学方法。高考有标准化试题,要求学生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就用统一的划一的标准去组织教育与教学。比如某师大附小三年级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远处______来悦耳的铜铃声”,按理说学生填“传”或“飘”都应该算对,但卷子发下来,那些没填“飘”的孩子都被打了“×”。再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解释本来是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但某些教师担心期末考试时出现这样的试题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而被扣分,便自己煞费苦心地翻译出来,做出标准答案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把极富美感,读起来寓意无穷,体味起来极为深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变成了在老师嘴里反复咀嚼过的馍喂到了学生的嘴里,使学生全然忘记了体味、欣赏、想象和创造,还有什么快乐、愉悦可言哪?至于初、高中阶段某些学校所进行的应试化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更是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泯灭了学习的乐趣,继续进取的愿望,其影响至远,其遗害实深。对此有识之士曾大声疾呼,许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解决应试教育弊端,改革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设想和举措,进行了诸如“愉快教学”、主体性教育实验、目标教学法实验、导学法、反馈教学法、和谐教学法等的大胆尝试。

总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对立的教育观,二者的分歧与对立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上,而且体现在所奉行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作用与意义的界定上,这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问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除了要进行制度和体制上的变革之外,还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否则观念不变,制度和体制上的优越性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标签:;  ;  ;  ;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