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刘克 郑丽凡 文斯 刘柳 王晶

新形势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刘克 郑丽凡 文斯 刘柳 王晶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11)

摘要:文化育人是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这是实现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文化育人内涵剖析以及文化育人的几种可能途径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化育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工作体系

一、文化育人内涵

习总书记曾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总书记强调“兴文化,育新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其民族独立性和精神独立性的最关键因素,它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民族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引导、行为规范、人格塑造、陶冶审美情操等等功能。文化育人是指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的优良品格的过程,高校要发掘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决定着文化有助于指明学生学习、成长和进步的方向,优秀文化能够促进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价值观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相应的约束力,规范人们的行为,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也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例如优秀的文艺作品或者是历史故事中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都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高校里,文化育人的根本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二、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

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属于文化层次理论的要素之一。文化的存在只有被认同和学习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被认同和学习的实现,必须依靠一套相关的制度规则,制度文化与文化因此被联系起来,也实现了制度与文化的内在统一。一方面文化能够体现为制度,另一方面制度也为文化的育人作用提供了保障。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取决于特定的环境。基于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高校的管理者可以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文化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使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塑造力,感染学生。校园的文化从校园制度文化开始,制度保障是践行教育引导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最基本最直观的方式。例如对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校园的校纪校规等,这些最基础层面的校园制度文化,首先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指引。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反映他的三观是否正确,通过点滴的行为引导来实现弘扬社会核心价值的目标,可谓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教育方式。制度具有规范的特征,这就联系上了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首先能够得到师生的认可和遵行,那么在实际的思政工作中就可以作出更有高度的舆论引导、文化熏陶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将价值观的引领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政工作当中来。

三、师生的文化自觉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任课老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而应该是整个学校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立德树人需要内化融入到校园整体的氛围当中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校立德树人为本的理念应当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变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为主动自觉接受,这种影响方式的效果可能远远要强于硬性的被迫接受。教师是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是大学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创造者,对大学文化底蕴的积累影响深远,对于实际育人工作的影响更是意义关键。一所大学自身的特色基本就取决于教师。而学生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对象,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群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内在动力。高校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或者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多多了解社会,思考人生,提升自我修养,引导他们将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我素养,外化为实践行为,使得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发生相应的改变与提升。

四、文化育人工作体系的思考

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工作体系,来推进落实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

首先,应当将文化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途径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当中去,包括设置一些文化课程,要能够将一些核心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融入到知识的体系当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元素和功能,并且要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践行这种目标与计划,甚至可以生成相关的评价体系。

其次,通过运用一些项目给予社会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空间,让教育与实践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这种项目的设置可以兼顾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在这种项目中允许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内容,只要是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能够获得一种自主学习、共同学习、服务型的学习的素质教育体验。

最后,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课堂,在为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当然这种融合不是机械地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授课的方式方法移植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而是一种渗透式的融入,既能够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体现文化育人的要求。

文化育人是高校践行德育的重要体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必须是科学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N]

[2]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与再出发[J].杨叔子.中国高教研究.2015(06)

[3]大学文化育人的新成果[A].张岂之.2013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年会暨第三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3

[4]明晰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结构[J].郝保权.中国高等教育.2019(01)

[5]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J].冯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

[6]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及促成路径[J].郑秋月,郭亚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J].杨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

作者简介:刘克(1974.11-)男,湖北荆州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

论文作者:刘克 郑丽凡 文斯 刘柳 王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新形势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究论文_刘克 郑丽凡 文斯 刘柳 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