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然课成为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课论文,孩子们论文,乐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自然课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在小学阶段学不好自然知识,在初中学习理化生知识时就会脱节,就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或减少学习自然学科的兴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把自然这门副课上好呢?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出发,把自然课变成孩子们玩耍的乐园,让学生在玩的乐趣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课前观察,明确目标
小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每节课前,我都提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利用“渴求心理”把知识和兴趣结合起来。如教《热胀冷缩》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课余观察铁轨间为什么有空隙?水泥路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断?架空的电线为什么不能拉紧?学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去思考,上课时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样教学,可使学生在“好奇”中学到知识,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除利用彩色挂图、真观教具供学生观察外,我还注意开好实验课,把实验器材作为“玩具”,让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摆弄、组装、验证、探索中,形成一种好奇心,并从中学会发现、发明和创造。如教《摩擦起电》一课时,我让学生用钢笔或尺子的一端与头发摩擦后去接近碎纸片,结果碎纸片被吸到钢笔或尺子上。是什么力使碎纸片“吸”到钢笔或尺子上呢?这样教学,可使学生在玩耍、摆弄、实验中,学到科学知识。
三、巧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投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能够视听结合地直观性地把认识对象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古中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各种自然现象及无法见到的生理变化、动物的演变过程,利用电教手段的再现性搬到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过程时需要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观察到,但课堂45分钟受到限制,而运用录像特技拍摄的手段可以把种子萌发时种皮、胚根和胚芽的变化以及开花时传粉受精到果实形成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放映,只用几分钟时间就解决了问题,缩短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的新颖性、趣味性、连续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投身大自然,参与科技实践
根据少年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投身大自然中,开展集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如,结合本地特点,每年的四五月份,我就组织学生成立养蚕小组,并且要求学生从蚕种的准备到桑叶的采摘、吐丝结茧,观察蚕在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发育形态,观察每个发育阶段需要的时间和条件,并从中了解蚕的习性。同时,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将所有的饲养方法(成功和失败的)记录下来,供来年养蚕小组使用。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观察,尝到了动手操作的甘苦,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投身大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参与科技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动脑,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在科技实践中受到科技启蒙教育,在大自然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