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产业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3)01-0029-03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是再造竞争优势
建国以来,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大批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相继兴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为依赖资源禀赋的采掘业。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关系到众多资源型城市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起重视,“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因地制宜地促进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研究探索矿山开发的新模式。”应当看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重视的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有很大不同。与后者相比,资源型城市的自身调节能力更低。从历史上看,资源型城市是依赖外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以往也主要依赖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投资安排新项目来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的逐步退出,过去那种依赖政府大规模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的传统做法已走到了尽头。
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走上了一条追求资源产品数量扩张的道路,这种长期以来以生产为中心形成的“路径依赖”使资源型城市和企业难以适应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环境。在市场国际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外来资本的做法可能造成脆弱的区域经济[1]。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立足比较优势,再造竞争优势。虽然转型模式可能在转型过程中依靠市场机制得以自发解决,但如果能顺应市场机制,利用政府职能,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有力地推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二、产业转型模式及对策
(一)产业延伸模式
即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采掘业属于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其产业关联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产业延伸模式利用这一特点向前延伸产业链,其优点是在转型的初期能够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和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实施转型的难度较小。随着下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渐增强,将来即使本地资源逐渐枯竭,也可以从外部输入资源进行加工,维持该城市或地区的持久繁荣。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空间内的聚集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运输成本,低交易费用,便捷的沟通和配套服务将导致聚集经济[2]。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产业链实质上是一条价值链,资源型城市在这一条价值链的源头已经拥有廉价资源的优势,加上产业聚集带来的聚集经济,使得这一价值链具有竞争优势,整个城市经济也将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于依赖采掘业,下游加工业薄弱,对外输出的主要是廉价的初级产品,这不但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造成了全国产业结构布局的不合理。如西煤东运不但给铁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东部地区的企业分散消耗大量煤炭还造成了酸雨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大批高耗能工业仍然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较高的能源价格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如果在煤炭产区利用本地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站,集中进行脱硫处理,对外输出电力;或建立起高耗能的加工业,如电解铝、氯碱化工等,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对全国的产业布局优化也是极为有利的。
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克拉玛依市随着油田的开发而兴起,该市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建立了包括炼油、乙烯和下游深加工的石油化工体系,主导产业逐步由单纯的油气开采转变为油气开采和石油化工并重。虽然克拉玛依市的产业转型工作还远没有完成,但它的发展道路是十分清晰的。
(二)产业更新模式
即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全新产业群,把原来从事资源开发的人员转移到新兴的产业上来。产业更新模式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但如何在以采掘业为主导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群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因为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即所谓的主导逻辑,当新业务要求的经营模式与企业原有的主导逻辑发生冲突时,容易导致经营活动的失误[3]。
吸引外来投资,包括国外投资和国内投资是建立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的有效途径,外来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同样重要。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以下优势:廉价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仅有这些条件是不够的,当前,软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商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等。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将是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吸引外来投资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型城市的主体企业在所有制上是国有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企业,其它经济成分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明显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资源型城市由于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转型就业人口,使城市失业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城市,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加了转型的难度。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过程中,应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协调合作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是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在激烈复杂的商业竞争环境下,企业为实现长期经营目标,将趋向于合作竞争方式,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而形成的动态利益联盟。这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4]。企业网络是一种动态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整合联系,使得企业与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知识、信息和产品交流更加顺畅,通过这种联系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整个企业网络具有任何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竞争优势。
以法国洛林为例,面对已经完全丧失竞争力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法国政府采取了断然措施,目前铁矿已被关闭,煤矿也将于2004年关闭[5]。为促使替代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外资;建立企业园圃,培育中小企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力转岗就业。发展汽车产业时,洛林首先引进了雷诺汽车公司在此投资建厂,并促进了大量配套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进而吸引其他的汽车公司在这里建厂。经过这种良性循环,洛林的产业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汽车、电子和塑料加工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煤炭和铁矿开采业。
(三)复合模式
有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是以上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通常是在转型的初期表现为产业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加工业;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化为综合性城市。
在这种转型模式的初期,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采掘业转变为以资源深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大量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除了导致聚集经济,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外溢并促进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原有的采掘业技术专用性强,从业人员流动性差,生产作业封闭,社会化程度低,主要由企业内部自我配套,与其它企业的协作交流少。而加工业要求不同企业相互协作配套,企业间的技术相关性强,和采掘业相比加工业的技术通用性强,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新技术容易在上下游企业以及同行业企业中传播。
随着资源加工产业群的建立和发展,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乘数效应日益加强,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资源型城市要利用这一条件,推动不依赖本地资源的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群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逐渐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城市的产业转型。
休斯敦的发展过程是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1901年休斯敦发现油田后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石油工业的中心,20世纪60年代,休斯敦的石油开采开始滑坡,但由于石化产业群已经形成,休斯敦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减慢。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行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休斯敦的石油工业虽然已日趋衰退,但整个城市已转变为综合性城市,实现了持续繁荣。
三、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开发阶段
资源的开发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前期开发、增产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增产期是采掘业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量不断上升,而生产成本基本保持稳定,主导产业的大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快速成长。稳产期是资源开发的鼎盛时期,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此时由于资源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难度提高,生产成本开始上升。衰退期是产量不断下降,而成本大幅上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采掘业开始迅速萎缩。处在增产期或成熟期,资源产量保持增长或基本稳定,开采成本较低,适宜发展下游深加工业。如果处在衰退期,此时资源储备已经不足,产量锐减,开采成本大幅增加,发展下游产业缺乏原料来源和竞争优势,此时就不宜选择产业延伸模式。
(二)资源开发规模
资源加工业一般都有经济规模的要求,例如炼油装置的经济规模为500万吨/年,这就为较小的油田发展石油炼化工业设置了天然的障碍,较大的矿区才能为下游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此外,较小的矿区产量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不利于下游产业的建立;而较大的矿区即使在资源开采的衰退期,也能维持相当的产量,这也给下游产业提供了继续发展及转型的时间。因此,资源开发规模较大有利于采取产业延伸模式。
(三)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采取措施干预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出于全局角度的考虑,政府会在某些地区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发展,这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满足国内市场对原油及其制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制定了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加强西部、发展海域”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周边地区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推动了克拉玛依市的产业延伸,将来即使本地的油气生产逐步萎缩,也可从周边地区输入原料进行加工,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而同为石油城市的东营市临近齐鲁石化所在的淄博市,若在东营市发展石化工业将是重复建设。因此,该市拟建的乙烯项目、炼油扩建项目等重大石化项目均被上级否决。东营市虽然拥有年产原油2600万吨的胜利油田,也不能选择产业延伸模式,而只能选择产业更新模式。
(四)区位因素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良好的区位也有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而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产业也较单一,城市规模也偏小。统计显示,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997年,我国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高达43%,而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只有23%[6]。因此,具备较好区位因素的资源型城市适宜采取产业更新模式或复合模式。以地处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市为例,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庆市已成为国内石油石化工业中心和黑龙江省仅次于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市,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因此,大庆市在继续发展石油化工及其后续产业的同时,应加快电子信息、机械及仪器仪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资源型城市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替代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型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替代产业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 200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