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源多且远,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群众,深受人民喜爱。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川剧好看不好听”说竟时兴起来,“川剧好看”自不必说, “川剧不好听”能成立吗?我们可以从史实、现实进行简要的概说。作为一个戏曲剧种,在它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成立、存在并能发展、繁荣,是少不了“曲”这支戏曲的“艺术之腿”的。既然川剧作为全国几大剧种(以前曾有川剧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的说法)并发展、繁荣起来,解放后50年代还有过黄金时期的鼎盛年代,从巴山蜀水近亿人的喜闻乐见到蜚声全国,并逐步走向世界,是与川剧的“曲”分不开的。“曲”中自然包括唱。说到川剧,似乎只有“变脸”、“吐火”、“踢慧眼”或其它特技。其实,这只是川剧整体艺术中技术或技巧中的极小部分。目前这种“以偏代全”的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偏瘫症”。因为,它未说到“曲”中的“唱”,没有涉及到优美动听的“腔”。
半个多世纪以来,川剧舞台上几乎找不到一个有代表性的昆腔大幕戏。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历史上流传于四川的昆腔大幕戏几乎都演化为高腔演唱,如号称川剧高腔四大本之《金印》、《琵琶》、《红梅》、《投笔》皆源于昆曲。而今,《金印》之《大挂剑》,《琵琶》之《坠马》,《红梅》之《游湖》,《班超》之《投军》、《荣归》,仍旧以昆腔演唱,可见其由昆而高、高中夹昆的演化痕迹。现存的川昆剧目数量不多,濒于失传。
高腔锣鼓是川剧音乐的灵魂,是统一五种声腔的基础。川剧的五种声腔各有不同的主奏乐器,构成了各自的音乐特色。高腔以锣鼓为伴奏乐器,配以喷呐,没有丝弦器乐,形成了丰富的锣鼓曲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驾驭不同风格、内容的剧目。川剧鼓师如果不能演奏高腔剧目,则不能称之为川剧鼓师。高腔在四川的流传范围最广,扎根最深,在川剧五腔合流的发展过程中,高腔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高腔占据着川东、川南、川中及川西地区。
目前川剧艺术仅有个别剧团能演出个别剧目,受众范围小,只有部分老年朋友还乐于其中,部分青年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川剧这门艺术。传承与保护川剧这门独特的艺术,成为了我们每一个艺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文作者:刘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川剧论文; 高腔论文; 声腔论文; 曲牌论文; 昆腔论文; 艺术论文; 锣鼓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