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沉默的处理与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沉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心理咨询技术中,沉默属于非言语行为,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如何处理沉默和如何运用沉默,这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它看似简单,无足轻重,但是实际上它对于治疗过程和效果有微妙的影响。国内曾有研究者将沉默分为自发性沉默、创造性沉默和冲突性沉默。①本文中,笔者尝试对沉默在治疗中的意义、处理及运用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引起大家对此领域的关注。
一、沉默的意义
沉默是本质性的治疗因素。治疗的过程用心理分析的术语表达就是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将潜意识进行意识化的过程,语言作为表达潜意识的工具比绘画、音乐等象征方法更为方便、更为普及。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治疗就是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不断地用语言挖掘、表达潜意识的过程。
而沉默正好是语言的不在或中断,它是语言现象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它就像音乐中的停顿和国画中的飞白一样,是成为治疗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言不尽意”、“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语言的反面——沉默重要性的表达。人们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尤其是沉默,它在心理治疗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语言是典型的意识的表现,而沉默是典型的潜意识的表现。当潜意识过分巨大,或是意识难以承受,或是过分危险,或是潜意识觉得不安全,语言都没有办法捕捉到它,这时就出现沉默。治疗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意识和潜意识此消彼长的过程,也是语言和沉默迂回式交替进行的过程。谁沉默、何时沉默、如何沉默、沉默多久、为何沉默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语言进一步接近潜意识的重要提示。对于这种沉默,是打断还是继续、是共情还是恐惧、是焦虑还是猜测,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实际进程与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表面上心理治疗是一个语言的过程,而实际上反过来看,却是一个沉默的过程,两者一阴一阳,辩证运动,才推动了治疗的不断进行。
二、沉默的表现
既然沉默是本质性的治疗因素,那它一定会表现在来访者和治疗师的身上。对沉默的现象加以分类和分析,是我们处理和应对沉默的基础。
(一)来访者的三种沉默
就来访者而言,我们可以将沉默分为成长性沉默、症状性沉默、策略性沉默。
1.成长性沉默。这种沉默是来访者在治疗中成长所必需的。当语言挖掘、接近潜意识时,当潜意识要冒到意识层面来时,来访者需要时间来成长。体会情感需要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表达感情需要时间,回忆往事需要时间,调整心情、从激烈的情绪中走出来需要时间。有时这种成长可以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进行,有时则需要语言的中断。治疗的震动越大,成长的机会越大,就越需要停止语言,全身心去体会和把捉。在一个治疗单元中,如果来访者一直都在滔滔不绝或是眉飞色舞地长谈,如果来访者不出现较长时间的沉默,一般意味着工作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治疗中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来访者去深思,没有什么现象让来访者去感动,也没有什么痛处被击中,治疗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沉默往往是成长最重要的时候,适当的沉默是治疗成功的一个标尺。
2.症状性沉默。这是来访者在治疗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沉默,因为它是症状的一种表现。如社交恐怖症、抑郁症等都有可能以沉默为症状之一。其次,来访者的某种经历、情绪、观念不便于表达,或者不敢表达,生怕引起治疗师的反感或是批评。有时,是由于治疗师还没有取得来访者的充分信任,使来访者对一些东西欲言又止,外显为沉默。再次,来访者的情结被击中,处于失语状态。荣格曾经用字词联想的反应时来测试情结,认为反应时显著较长时,可能是来访者的情结词。因此,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结触发时,沉默就有可能出现。比如一位母亲对小孩子特别好,治疗师问及这位母亲小时的家庭时,母亲出现长时间的沉默,因为她突然想起了小时不受父母重视的场景。
3.策略性沉默。表现出前两种沉默时来访者是被动的,是受潜意识驱使的,而策略性沉默却是主动的,受其意识支配的。当来访者觉得你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就会以沉默表示反抗;当治疗师的观点与他的不一致或是相抵触,他不好直接表达时,会以沉默表示拒绝;当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经历、信念表示鄙视或是轻侮时,来访者会以沉默以示愤怒;当来访者过分依赖治疗师,不信任自己时,会示以沉默希望治疗师能接过话题,给予教育;当治疗师出于自己的好奇或是急躁,过早地想要来访者披露创伤时,来访者会刻意地报以沉默以回避话题,等等。
当来访者陷入沉默时,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破解沉默下面的真正含义,找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二)治疗师的三种沉默
治疗的过程既是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沉默的过程,治疗师的沉默也是治疗中非常自然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本质性沉默。这是治疗的本质所需求的。如上所述,治疗是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将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其中语言是主要的工具。因此,在治疗中,治疗师用倾听、共情、提问、澄清等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进行语言表达。大多数时候,治疗师应该保持沉默,治疗师应该以真诚、共情、尊重的心态提供给来访者一个自由、安全、包容的空间,让来访者精确深入地表达、探索自己,尽量将时间留给来访者,让来访者自己听懂自己,治愈自己,而不能喧宾夺主,不断地发表、炫耀自己的“广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见解。
2.工作性沉默。作为一种技术,治疗师需要沉默,因为许多工作只有在沉默中才能很好地完成。治疗师要倾听,既是为了让来访者发泄和挖掘,也是为了搜集更多的信息,贴近来访者的心灵。治疗师要共情,他必须设身处地进入到来访者的认知、情感、梦幻甚至灵魂之中,要暂时悬置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治疗师要觉察,一是要觉察对方语言的快慢、高低,还要觉察非语言的体态、表情、眼神,二是要觉察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的种种特征,觉察自己的在沉默中的认知和情绪。治疗师在觉察来访者和自己的基础上,要辨别对方的移情和自己的反移情,不能陷入到来访者的人际模式中去。治疗师还要在沉默中思考对策、判断治疗进展、反省自己的干预方式。
3.消极性沉默。这是治疗师难以避免的。治疗师有时不应该沉默也不需要沉默,这时他的沉默可能不是为了治疗来访者,而是因为触动了他自己的问题。比如新手治疗师有时会过分谨慎,生怕自己出错,因此经常选择沉默;新手治疗师经常会觉得自己和来访者一样有同样的问题,或者治疗师的情结在治疗过程中被击中,处于惊愕的失语状态;当来访者不断地提出一个难题时,治疗师退避三舍;治疗师防卫性地过度坚持中立或是沉默原则,导致过度沉默。
三、沉默的处理和运用
由上可知,沉默在治疗中意义重大,来访者和治疗师都会表现出不同意义上的沉默,一个好的治疗师必须能够清楚地辨别来访者和自己的沉默现象,并采取不同的治疗和应对措施。
(一)处理和运用沉默的基本原则
1.遵从本质性沉默和工作性沉默,但又要警惕消极性沉默。治疗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沉默,即将自我的喧嚣放下,将所学到的理论扔到窗外,以沉默和敬畏面对来访者本身。但这种沉默不是无事可干,不是麻木不仁,隔岸观火,而是一种工作性沉默。这其中主要的工作是高度共情,深入精确地进入到来访者的身心世界;辨别和处理好移情与反移情,给来访者以纠正性的情感体验。同时,我们要时地提防自己的消极性沉默。沉默一出现,第一个问题就是要问,是不是自己的情结反应。其次不要过分执著于沉默,不要将沉默当成自己缺乏热情、同情、共情的挡箭牌。只有本质性和工作性的沉默,才是积极的。治疗师还会害怕犯错误和承担责任出现沉默,这种沉默经常发生在新手治疗师的身上,也是值得关注的。
2.尊重成长性沉默、利用症状性沉默,但又要警惕策略性沉默。治疗师在来访者出现沉默时会紧张、慌乱,这时我们先要辨识是哪种性质的沉默。我们要知道沉默在治疗中是非常正常、非常必需的现象,对于成长性的沉默,我们不要慌乱,要给来访者以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给予高度的共情,这正是治疗师本质性沉默的运用时机。对于症状性沉默,我们不能过多地沉默,因为这样会让来访者开始怀疑、猜测,甚至觉得伤害。我们应该提出一些开放性话题,或者使来访者的话题更加深入,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热情与真诚。对于策略性沉默,我们不应该误以为是成长性沉默或是症状性沉默,因而采取沉默或是诱导等方法,我们不要逃避问题,可以直接询问来访者对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师的看法,也可以对自己的干预加以反思,及时调整。策略性沉默处理得好时,往往能将增进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真诚沟通,使治疗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二)沉默的特殊技术
当来访者沉默时,除了一般的技术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运用得当可以发挥出强大的治疗效果。
1.包容性替身技术。②这是心理剧中的一种技术,在螺旋心理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国外有治疗师把它应用于个体的治疗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有时用它来处理来访者的沉默,效果不错。现将其方法简介如下:当来访者陷入沉默,而且来访者确实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或者因为治疗需要,治疗师想要将沉默来访者导向心灵的某个层面时,我们就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先向他简介这种技术,得到允许后在他身边他认为合适的距离坐下,告诉他,现在治疗师就是他的替身了。然后,我们以高度的共情为基础,去观察和模仿他的身体和语言,扮演他的替身,将他在沉默中不愿、不敢、不能说出来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说:“我现在觉得很恨我的父亲,但是我有点怕,我怕这样说出来别人会说我不孝”。或者引导他去关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觉得我很愤怒,我在愤怒什么呢,让我想一想。”另外,我们也可以引导沉默的来访者从以前的创伤中脱离出来:“我告诉我自己,这些都已过去了,我睁开眼睛,看着前面,我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的脚放在地上,很平稳,呼吸也越来越自然。”或者如果来访者不同意替身说的话,可以提出反对,或给以纠正。
2.过程评价技术。过程评价技术是以探讨治疗师和来访者此时此地的人际互动状况为焦点的干预方式。也有人称其为直观式沟通、即刻干预、人际反馈,等等。这一技术可以用在处理来访者的沉默上。比如:“治疗师:自从我问了你上周取消预约,今天又迟到的事之后,你就不吭声了,是不是你觉得有点不太舒服,我们能谈谈吗?”③一些新手治疗师一般不敢这样做,一个原因是这样不符合社会常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中;另一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治疗师担心来访者沉默是由于对自己的不满和抱怨。而实际上来访者的沉默如上所说有多种原因。通过直接探讨沉默现象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到沉默之后的心理意义,由此加深对治疗的理解。在应用过程评价技术时,我们应该用一种共情的、尊重的方式,最好能使过程评估成为一种邀请,邀请来访者一起来进行真挚地理解和诚实的交流,让他们不再觉得尴尬和不舒服,④从而更深地走入他们沉默的心灵。
3.内在式沉默。这种沉默不是没有语言,而是在说话之时,内心保持沉默。“道可道,非常道”,外在的语言在道可道的东西,而内心保持着一种“不可道之道”。即无论在语言上如何表达,内心里像尘和水一样保持不动。把这种内在式沉默有意识地运用于心理治疗中的,据目前资料看来,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分析家河合隼雄。他认为宇宙万物和人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性质,因此人和万物,人和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体的,这个一体超越语言,因此在治疗中,治疗师应该保守住这份共通的沉默本性。河合指出:“也就是说,中心是宁静的……道在那,道外显为我们的语言”。⑤也就是说,在我们言思动静之时,内心深处是不动的,是沉默的,就像艾克哈特所说的门轴一样。这种沉默可以一扫治疗师的负担与压抑,“当你获得了我所描述的这种态度时,你经常会变得更为开放,你可以放开来表达自己所有的感受:悲伤、愤怒、快乐或悲哀等等。”⑥
这种无我式的沉默可以让我们将“自我”更为彻底地放下,更好地发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更深地进入到来访者的心灵深处,达到深层次的共情、尊重,而且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可以在无我的基础上,让“自我”更真实的表现出来,从而与来访者建立更为真诚和直接的关系。
当然这种沉默技术的使用需要很深的东方文化的修养和修炼,但是这也正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心理治疗中的沉默问题中的独特角度和深度,深研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技术和艺术应该是当下有觉悟的心理学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咫尺飓风.小学生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交流[EB/OL].http://lygwangming.anyp.cn/.
②KELLERMANN P F,KATHERINE H.创伤中的心理剧疗法:伤痛的行动演出[M].陈信昭总校阅.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③TEYBER E.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An integrative model:Fifth edition.Pacific Grove,CA :Thomson Brooks/Cole.2006:19.
④CRITS-CHRISTOPH P,GIBBONS B B.Relational interpretations.In:NORCROSS J C (Ed.).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s that work:Therapist contributions and responsiveness to patien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85-300.
⑤⑥河合隼雄.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M].郑福明,王求是,译.台北:心灵工坊,2004 :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