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论文_时念龙

【摘要】目的 仔细比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增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增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血脂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具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效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和多发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有明显相关性,主要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心肌缺血,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2]。本研究将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主要对象,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病患的例数分别是12例、8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58.96±2.13)岁;冠心病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4.03±0.56)年。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从44岁到7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79±2.54)岁;冠心病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4.25±0.58)年。两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g,共治疗6周。

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每日1次,每次10mg,共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相关指标改善情况[3-4]。

1.4统计学处理

分析处理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t。若统计值P小于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脂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心内科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短暂性缺血,表现为阵法性心前区疼痛,容易引发心肌梗死,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上[5]。

本研究比较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发现,用两种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他汀药物的治疗安全性较高。但相比于阿托伐他汀,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降低,这说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降脂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孟小亮.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9,6(33):75.

[2]杨和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2015,(13):128-130.

[3]党万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29):262-263.

[4]韩文忠,郭华,杨宝刚.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药,2006,1(3):138-139.

[5]陈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效果的影响观察[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8,(10):85-86.

论文作者:时念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论文_时念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