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与实践依据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与现实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管理论文,证据论文,框架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选择的发展战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应在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时至今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却十分有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主观上,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其决策行为仍然很大程度地受利润最大化思想的影响;客观上,缺乏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导向和评价机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评价机制仍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多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够创造股东价值,但是,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和专业投资人士在评价企业或项目的绩效时并未完全将这一理念考虑在内,企业的理财活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迫切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构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

1 文献回顾

西方财务理论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①传统财务理论。该理论以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财务理论为主,注重描述性方法的运用和财务比率分析是其主要特征。②现代财务理论。一般以MARKOWITZ投资组合理论的出现为标志。该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研究给定制度和契约下的财务资源配置,整个理论体系表现为“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③行为财务理论。该类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它启蒙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有限理性观念,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现代财务理论的框架中增加了决策者的行为和心理因素,使财务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尽管行为财务理论对现代财务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设”进行了修正,但仍然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理论,其核心利益主体和目标函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虽然以上3类财务理论的假设前提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财务管理目标却是一致的。由此,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甚少,而更多地关注于如何运用数理方法来解决财务管理问题。

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却遭到了来自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集合,应致力于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价值[1],企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而且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2]。早在1972年,由200家美国最大公司组成的“企业圆桌组织”就发表声明指出,公司最重要的支持者包括顾客、雇员、社区、整个社会、供应商、股东等,公司管理层应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股东的最大化期望与其他支持者的利益期望进行平衡[3]。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企业不再是只顾追求经济目标的“理性经济人”,而是既要满足人们在经济上的期望,又要满足社会对其道德期望的“社会公民”。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其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重新构建财务管理体系。为此,SOPPE[4]首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性公司财务”的概念,建议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重新设定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从多维的视角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

与西方学者相比,国内学者除了对西方财务理论进行引进、吸收和实证检验以外,还对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笔者统计了1990~2008年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以及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导刊》转载的论文,从中搜集到专门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章共268篇。按照财务管理目标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划分,我国学者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可以归纳为6类:利润最大化、EVA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兼顾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保证社会利益前提下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其中,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EVA最大化方面的观点居多。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国内社会责任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基于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来重新思考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宋献中[5]指出,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李心合[6]提出,应该在公司价值链以及公司与社会的关系上考虑有效增加值最大化(主要目标)和价值分配合理化(延伸目标或辅助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温素彬[7]认为,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核心,坚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张兆国[8]提出,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分配均衡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逐渐呈现出从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到追求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逐渐被引入到财务管理的视野,这为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

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联合国在1983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委员会发表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为了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WCED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平衡协调的利益关系,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了单一追求“股东利益至上”的“经济利益价值观”,在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的同时,也注重企业的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性与持续性,主张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

从利益主体的角度看,现代企业已经不是单一的“经济人”,而是“社会经济生态人”。按照“经济人”的假定,经济主体的唯一目标就是有理性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早期的经济环境下,这种观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并长期处于主流地位。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中,经济性资源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其他资源均依赖于经济资源的发展而发展。资本雇佣劳动制是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矛盾斗争才得以形成的。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企业货币资本与非货币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以货币资本为核心的寄生关系,非货币资本需要寄生于货币资本之上而生存与发展,因而货币资本的所有者——股东成为理所当然的企业所有者,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成为企业的首要目标。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人”假设的弱点日益暴露出来。货币资本与非货币资本之间的寄生关系逐渐演变为共生关系,见图1。

图1 企业多元资本从寄生关系向共生关系的转变

在未来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种资本的配合,非货币资本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例如,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了空前重视;由社会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会资本也在企业的战略实施、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资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由此可见,企业不仅具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而且具有创造社会福祉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企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体现了企业的经济本质、社会本质和生态本质,综合反映了企业与经济性资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与社会性资本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以及企业与生态性资本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由此,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企业是经济主体、社会主体、生态主体相统一的“社会经济生态人”。

从资本投入角度看,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依赖于股东和债权人的资金支持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配置和支持,如人的智力、动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人力资源;先进的社会文化、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政府与媒体的支持、稳定的企业间关系、顾客忠诚等社会资源;企业的地理位置、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等生态资源,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多元资本共生体[9]。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向企业投入货币性资本的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向企业投入知识和劳动的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如经营者和员工)、与企业建立社会网络关系的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媒体)、向企业投入生态资源的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如非人类物种、自然环境、后代人)。在古典经济时代和新古典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货币资本的支持,而在可持续发展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当前,由于员工反对、供应商断货、政府制裁、顾客抵制、环境事件等问题而导致企业失败的例子不占少数。这些都说明了漠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

从产出角度看,企业不仅是一个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系统,还是一个生态影响产出系统和社会影响产出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果不仅包括正常的产品或劳务,还包括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其他附产物,如“三废”排放、碳排放、有毒气体排放等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诚信协作、环境综合治理、关爱社会等正面影响。由此,企业的产出具有多元性。

从价值补偿角度看,既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与货币资本一样,也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那么它们同样应该获得相应的资本补偿和增值分配。由此,企业的价值补偿也具有多元性。

综上所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不仅要满足财务资本的保值增值,还要满足社会福祉和生态平衡的要求,追求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虽然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企业的基本要求,但这一要求必须在保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相统一,以及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鉴于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根本目标应该从基于“单一底线”(利润)的经济利益转向基于“三重底线”(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综合利益转变。这种综合利益是各种形式的利益之间通过冲突与协调、对立与统一的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①从利益所体现的内容看,综合利益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耦合;②从利益主体看,综合利益是投资者利益、债权者利益、经营者利益、员工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环境生态利益等的耦合,也是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耦合,还是人类利益与非人类物种利益的耦合;③从利益的时间范畴看,综合利益是当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耦合。

正因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所以依赖单一指标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从经济贡献、社会贡献、生态贡献3个方面建立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MBA学员,以及江苏省中小企业经营者培训班第1期~第8期的所有学员开展问卷调查,然后结合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设置了衡量财务管理目标的若干评价指标。

经济性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从增值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能力等方面设置。社会性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而进行的财务评价。本文参照CARROLL[2]的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从社会综合贡献、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方面设置社会性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照以少生多、减少浪费和污染、节约能源和原料等生态理念,从能源、原料、水资源、排放物、产品及服务、生态投入等方面设置生态性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将上述分析的多元利益主体、多元资本投入、多元产出、多元目标、多元评价等方面综合起来,则形成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见图2。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现实证据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框架在企业管理中的可行性和认可程度,笔者对上市公司的使命陈述或公司愿景进行了调查,以间接地反映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和选择。通过使命陈述或公司愿景来反映财务管理目标的理由如下:①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如果直接向上市公司发放问卷调查其财务管理目标,可能无法得到真实的答案;②使命陈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它往往也是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综合反映;③使命陈述可从企业的网站上得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得性。

图2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框架

20世纪70年代,德鲁克[10]提出了一套关于使命陈述的思想。他认为,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宗旨和使命进行明确的界定,必须问清:“本企业是个什么企业?应该是个什么企业?将来应该是什么样的企业”3个问题。企业在明确自己的宗旨和使命时应该了解自己是什么,代表着什么,以及自己的基本概念、价值观、政策和信念是什么。PEARCE[11]认为,使命陈述向管理者指明了超越个人、局部和暂时需求的整体及持久的发展方向,它使公司的价值观得以具体化,从而使其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KLEMM等[12]认为,使命陈述包含了目的(公司所要长期实现的目的)、战略目标(公司所要从事的战略方向和所要实现的令人鼓舞的绩效目标)、量化的计划目标(在一段时期内所要实现的一组目标)和业务界定(有关业务的范围和活动以及地理领域等)。由此可见,使命陈述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化,包括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企业对其价值观和财务目标的公开披露。由此,通过对企业使命陈述的调查可以客观、真实地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和财务管理目标。

本文利用网络资源对企业的使命陈述进行调查。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网站主页、对外公开的年报,以及其他宣传资料中所表达的关于使命陈述、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鉴于我国企业在使命陈述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名称,所以本文对使命陈述、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等并不做严格的界定,都将之归为使命陈述的范畴。调查期为2008年2月~10月,所有关于使命陈述的资料均通过手工搜集。本次调查共涉及我国沪深股市的1 549家上市公司,其中沪市886家、深市663家,包含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食品业、金属业、纺织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司的使命陈述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以反映公司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倾向。

戴维[13]提出了使命陈述评价矩阵,他认为有效的使命陈述应具有以下9种特征或要素:顾客;产品和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增长和盈利的关切;观念;自我认知;对公众形象的关切;对员工的关心。这9种要素基本反映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关注的领域。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采取如下步骤:①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的要求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将投资者、供应商、社会、环境4个要素也归入使命陈述的要素范围,共13个要素;②将13个要素分为两大类:利益相关者视角(即所关注的主体)和关注领域的视角(即所关注的内容);③分别从主体和内容2个角度对企业的使命陈述进行描述统计,见表2和表3。

表2 上市公司使命陈述关注的利益相关者

统计项目 投资者员工供应商顾客 社会环境

统计频率/%28.1736.66 10.9252.16

51.89

25.09

表3 上市公司使命陈述关注的领域

统计项目产品或服务市场 盈利技术

公司文化自我认知

公司形象

统计频率/% 71.02 53.5016.17

35.44 35.71

92.86 67.52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 549家企业中,47.90%的企业具有明确的使命陈述。在使命陈述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对顾客和社会这2类利益相关者显示了高度关注(分别达到52.16%和51.89%),其次是员工(36.66%),再次才是投资者(28.17%)。可见,在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投注了更多目光。在使命陈述所关注的领域方面,对盈利的关注度处于最低(仅为16.17%),企业更加关注自我认知(92.86%)、产品和服务(71.02%)、公司形象(67.52%)以及市场(53.50%)等更多涉及非股东利益的领域,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得到了企业的普遍关注。

国外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2005年12月,《麦肯锡季刊》曾对116个国家和地区的4 238名企业管理者进行了调查,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不仅应为投资者创造高回报,而且要对社会公益做出更广泛的贡献。例如,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慈善捐赠,以及超过法律要求,尽可能减少污染和企业其他负面影响。只有16%的受访者认为追求高回报是企业的唯一工作重点[14]。据《麦肯锡季刊》于2008年12月对来自各个行业和地区的238名CFO、专业投资人士和财务高管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CFO和专业投资人士认为,表现出色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计划可代表企业的管理有效,并且欧洲人比美国人更可能承认两者之间的这种联系[15]。与其他专业投资人士相比,CFO更有可能将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考虑纳入对企业以及项目的评估之中,原因在于CFO比投资者更接近这种行动,掌握更多的透明数据,尤其是当诸如环境节约等因素纳入总体运营成本数据时则更是如此。所有受访者认为,最有助于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计划的财务价值的指标,是能够量化财务影响、衡量业务机遇和风险以及方法透明的指标。

我国上市公司使命陈述和《麦肯锡季刊》的调查都显示,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三重底线”价值取向,在财务目标上更加注重经济性目标、社会性目标、生态性目标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4 结语

由本文分析可知,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多元投入、多元产出、追求多元目标的“社会经济生态人”。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持续协调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应建立包括经济性贡献、社会性贡献、生态性贡献在内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正确、全面地评价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水平,从而正确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标签:;  ;  ;  ;  ;  ;  ;  ;  ;  ;  ;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与实践依据_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