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华[1]2003年在《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收益率分布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国国债收益率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在国债收益率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然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前半部分研究了中国国债静态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动态性,后半部分研究了国债收益率分布的对称性、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和收益率的随机转移特性。主体内容可概述为以下五部分: 论文首先创造性地把回归插补法和叁次样条插值法结合起来构造了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以中国国债市场上的实际交易数据为样本,既能构造平滑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又能预测任意到期期限的国债收益率。 除了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外,论文还对动态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了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两个时期的动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中,首先构造了各个主成分,分析了各个主成分的解释能力,然后分析了各个期限的收益率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和波动性,最后对这两个时期的动态性进行了比较,认为应该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动态性进行动态地研究。 本文采用威尔科克森-曼-惠特尼检验法和哥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分布的对称性进行统计研究后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债收益率既不符合正态分布,也不具有对称性。 本文对中国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以国债市场上流动性强、交易量大的国债69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国债收益率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再用Kruskal—Wallis法对国债市场周末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探索,然后用Mann-Whitney法检验了周末效应的模式,最后用Levene检验法对一周内各天的风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国债市场的周末效应不典型,国债在周一的收益率最小而方差最大,在其它各天的收益率与方差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采用马尔可夫链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随机转移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用x~2统计量验证了国债收益率的运动过程符合马尔可夫链,然后运用历史数据估计出转移概率矩阵,最后对国债收益率的未来走势进行了预测。 总之,本论文对中国国债静态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由静态扩展到动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国债收益率的分布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投资者进行国债投资提供了参考。
杨婉茜[2]2016年在《状态转换下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完成,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将逐步由数量型转为价格型,揭示利率期限结构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对央行制定前瞻性货币政策和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的文献,虽然在时域维度内揭示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线性关系,但没有看到中国作为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宏观经济面临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冲击,而这一切又置于不断加速的对外开放背景下。2000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加剧。其收益率曲线的形态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协同运动不仅具有时变性和结构变化特点,还体现出较为频繁的周期性波动的时频特征,其强度、方向、同步性和频率变化较大。基于此,本文抓住这一特征,引入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联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金融危机前后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风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收益率曲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发生非平行移动,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生平行移动,这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具有的重要启示是: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也依赖于宏观经济状态,对利率曲线平行移动产生的风险宜采用传统的久期-凸度工具,对于利率曲线非平行移动带来的风险,本文提出采用NS久期向量方法来免疫。这一研究弥补了现有国内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文献只注重模型工具应用本身、而对现实宏观经济状态关注的不足,为本文建模设定的状态转换条件提供了实证支撑。其次,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的推出(2013年1月18日)为时间节点,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政策推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收益率曲线在汇率改革前后出现了结构断点,对SLO的推出存在过度反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小波分析工具,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研究收益率曲线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关联性。统计结果显示:收益率曲线的水平因素蕴含通胀预期信息;斜率因素与经济增长波动存在着整体的非一致性,其预测经济增长的能力较弱,但与政策利率波动的同步性较高,可作为反映货币政策状态的指标。另外还发现,收益率曲线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波动信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出现了结构突变,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后几年内反映了相对较多的实体经济和物价水平波动信息。这一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局限于时域维度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具有状态转换特征。再次,在线性简约模型(VAR模型和DRA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因素建立状态转换的简约式宏观-金融模型(MS-VAR模型和MSV-DRA模型1。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发现:在不同区制下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模型区制分别与经济高速、中低速增长状态密切相关;通过对MSV-DRA模型的检验发现: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存在显着的双向影响,不同区制下的脉冲响应有明显差别,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宏观经济在高波动状态下对收益率预测方差的解释力强于低波动状态下的解释力,反映宏观经济变量是收益率预测的必要考虑因素;通过构建Logit模型和泰勒规则进行回归表明模型的高低波动区制可以分别理解为货币政策的宽松和紧缩状态。就收益率的样本内拟合效果以及模型区制依赖检验结果等方面而言,上述模型构建相比线性简约模型更准确的描述了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关联性,进一步强化其状态转换特征。最后,将本文构建的状态转换简约式宏观-金融模型与常见的单一区制模型进行样本外收益率预测比较,在采用常用统计性损失函数评判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损失函数。通过预测效果比较发现:在单一区制的预测模型中,基于独立Minnesota-Wishart共轭先验分布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长期收益率的直接预测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在状态转换模型与单一区制模型的预测比较中,MS-VAR模型的预测效果不如VAR模型,MSV-DRA模型相比DRA模型,中长期预测效果较好、短期预测效果较差,反映了区制转移因素虽然能增加模型的灵活性,改善模型的拟合效果,但对于我国样本数据较短的实际情况,难以取得较高的预测精度;此外还发现:DNS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考虑宏观因素的DRA模型,表明引入宏观因素虽然有助于预测效果的改善,但模型的过度拟合问题削弱了模型的预测力,在设定预测模型时需要考虑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
李保林[3]2015年在《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善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一国基准利率形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微观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宏观经济信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配合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当前,我国正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作为无风险利率的国债收益率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宏观经济信息,探求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宏观经济研究、政府政策制定、市场主体投资决策等提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收益率曲线结构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周期以及汇率政策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国债收益率曲线所隐含的宏观信息,并在预期理论的基础上用收益率曲线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波动等进行初步的预测,从而为国债市场的参与者深入认识和有效利用国债收益率曲线信息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参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综合运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主成分分析及定性选择模型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目前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中,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及其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将理论研究与计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得出较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界定了研究对象。第二章为理论综述,对收益率曲线的相关理论与模型进行了分析梳理;对收益率曲线结构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分析评述,并就我国学者在收益率曲线结构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叁章对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动态调整过程进行刻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收益率曲线变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提取。第四章主要是应用Walsh模型对收益率曲线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具有马尔科夫转移性质的误差修正模型和定性选择模型对我国收益率曲线结构与货币政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检验。第五章主要利用VAR模型对财政支出政策与收益率曲线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检验,并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和非对称arch模型就财政支出政策对收益率曲线结构影响的时变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考察。第六章围绕收益率曲线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问题,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法检验了利差指标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预测性,并利用动态probit模型检验了我国收益率曲线结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能力。第七章探讨了在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汇率冲击对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机制,并运用var模型对不同期限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为本文的结论和展望,对文章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阐明该领域内某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我国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与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同期限利率的波动具有一致性,并且国债收益率具备基本的市场引导关系。长短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之间存在显着的协整关系,我国的收益率曲线基本满足预期理论的假设。外部冲击所导致的长、短期利率的均衡偏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新的均衡状态调整,利差的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均值回复”特征。同时,均衡关系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大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变动的风险可以用水平、斜率和曲率叁个相互独立的因子来解释,其中水平因素解释90%以上的收益率变动。就叁个指标的统计特征而言,水平因子的均值最大,而斜率因子与曲率因子的稳定性要明显好于水平因子。第二,我国收益率曲线结构的变动在被划分为两个区制的情况下呈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从区制转移概率估计结果来看,区制转移概率在整体上的相似性,表明各种因素对收益率曲线结构的影响具有共同性,而区制转移概率的差异则表明各种影响收益率的因素在传导过程和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依据泰勒规则所选取的货币政策的指示变量与收益率曲线的变动区制具有关联性。收益率曲线的变动不仅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传递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第叁,我国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引起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而财政政策也会对收益率曲线的变动产生反馈,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当财政政策变量出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利差在未来各期大多表现为正向变动,在第8期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小,向零回归。当利差出现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财政政策在未来各期大多表现为正向变动,在第8期以后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小,向零回归。此外,我国财政政策对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和周期性,并且财政政策的负向冲击对收益率利差波动性的影响明显要强于正向冲击的影响,从而说明财政政策对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非对称的杠杆效应将会导致利差的波动性降低。第四,收益率曲线通常包含有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运行的预期信息,具体表现为收益率利差对宏观经济的提前预测上。收益率曲线出现向下倾斜通常预示着宏观经济即将陷入衰退,收益率曲线所具有的这种预测能力主要依赖于其所包含的预期信息。我国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10年到期收益率和3个月到期收益率构成的利差变量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先行时期为超前一个季度。收益率曲线结构是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变量,经济状态的先验信息在动态probit模型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robit模型进行预测时,动态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静态模型,并且迭代预测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开放的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我国国债收益率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汇率与不同期限利率的冲击反应表明,宏观经济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具有类似的影响模式,各种冲击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减小,其中汇率冲击对中期利率的影响要大于对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影响。汇率对不同期限国债收益率波动的解释能力均弱于国债收益率对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而且国债剩余期限越长,到期收益率对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越弱。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文献在研究收益率曲线时大多采用随机过程和无套利均衡的方法,但至今仍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一致性结论。区别于利率遵从扩散过程的参数化随机模型,本文除采用常用的向量自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之外,还引入了非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采用具有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性质的误差修正模型对收益率曲线结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区制的收益率变动特征,并运用定性选择模型对收益率曲线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进行了检验。2.关于收益率曲线结构变动的早期研究中,大多只考虑了市场微观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而现代宏观金融模型很多则侧重于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因素与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关系。国内已有的关于宏观金融模型的研究文献也大多是利用国外的模型来考察国内的现实市场,而没有对外部冲击进行关注。因此,本文在宏观金融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宏观环境,不仅分析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结构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经济周期的关系,而且还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与汇率冲击的相互影响。3.国内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预期理论的适用性、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应用、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叁个方面,利用收益率曲线所隐含的宏观经济信息来预测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波动的文献较少。本文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与收益率曲线的关系,并运用时差相关分析和动态Probit模型对收益率曲线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预测能力进行了研究。
王润华[4]2015年在《人民币发行方式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2年以来,购买外汇成为我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在2004年11月至2012年5月的七年多时间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在这期间,人民银行的外汇占款从43490.01亿元增加到235159.32亿元,我国通过购买外汇发行货币的方式对利率市场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发行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会受到什么影响呢?人民币发行方式如何适应利率完全市场化的要求呢?这是本论文要系统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逻辑推理的理论分析、关系等式的数学推导、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具体包括: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及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人民币发行方式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利率完全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框架的要求,提出了人民币发行方式的改革措施,并分析了利率完全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和时机,提出了利率完全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和措施。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货币发行方式。货币发行方式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动;购买国债、购买外汇和央行贷款是叁大主要货币发行方式,其中买卖国债可以有效地稳定市场利率,买卖外汇更多地是为了稳定本币汇率,央行贷款可以有效地防止市场利率过度上升;基于央行损益的视角,国外中央银行十分重视自身的资产风险管理。境外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呈现“买卖国债为主、央行贷款为辅”的特点。购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是我国货币发行方式的主要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外汇头寸管理和存贷比管理规定等货币供应方式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方向。在利率管制时期,央行更多地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方式;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时期,央行只能通过调整超额准备金利率来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方式。人民币发行方式和我国货币供应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决定人民币汇率、货币市场利率、中长期利率和利率期限结构。二、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从狭义上看,我国利率市场化只剩下关键的最后一步:完全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从广义上看,还包括央行对利率管理方式转变:央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稳定机制、利率期限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完善等;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已经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初步成为中长期利率的基准利率;准备金利率相对过低且长期不变;央行票据利率高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中央行票据利率、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利率、常设借贷便利(SLF)利率等央行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保持高度同步一致性,而法定准备金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央行利率则与货币市场利率相差很大,不具同步性。央行利率应该与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同步调整,逐步接近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最终按货币市场利率计价,实现央行利率市场化。叁、研究了货币供给方式与市场利率的关系。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基础货币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同作用决定了货币市场利率,货币供求和债券供求共同决定中长期利率;国外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而不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影响短期利率,国外不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进行限制,因此利率期限传导是畅通的、有效的;我国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又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短期利率,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更大;我国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得超过75%,这影响利率期限传导,影响着中长期利率。存款性金融机构与央行共同决定国债的主要需求,决定我国中长期利率,存款性金融机构起到的作用相对更大。四、研究了人民币发行方式对利率市场化的制约。购买外汇发行人民币扭曲货币供求平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利率,助长了影子银行和热钱流入,既不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又不利于贷款利率市场化;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发行方式和商业银行存贷比管理规定造成“短期利率长期远高于长期利率”的不正常现象并阻碍短期利率向中期利率的传导。央行购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央行在资产负债表内代理国库、法定准备金的计算期和持有期都采用时点法、银行存贷比规定、M2增长率以月末数据统计、影子银行和热钱流入等是造成我国货币市场即时利率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央行票据利率招标和国库现金管理利率招标对稳定货币市场即时交易利率不但无效,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不能有效地平抑在一天以内乃至一周以内货币市场利率的过度上升;长期过低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加剧货币市场利率的上下波动范围。五、研究了利率完全市场化对人民币发行方式的要求。存贷利率管制催生购买外汇发行人民币。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利率进行培养是必然选择。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以汇率和信贷为主,利率作用很小,其原因是央行购买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央行购买外汇使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特别放大;并且,央行购买外汇发行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快速增长,促使人民币信贷快速增加,因此,信贷在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突现;加上利率期限传导不畅通,短期利率难以传导到中长期利率,造成短期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中的作用降低。隔夜交易利率是利率完全市场化下货币政策利率的必要条件;基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疏通利率期限传导、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作用、央行利率市场化和央行的资产风险管理及其资本金约束等方面的考虑,人民币发行方式必须改革到“以购买国债为主、央行贷款为辅”的轨道上来。
叶梅[5]2015年在《国债二级市场建设与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部在官方网站首页发布中国关键期限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对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决议的实质落实,体现出国家层面对国债收益率的高度重视。国债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国债二级市场是流通市场,政府在一级市场进行国债发行时,二级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将作为发行利率的参考依据。收益率曲线来源于国债二级市场,而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曲线。利率市场化需要确立一个基准利率,丝路基金需要体现公允和国家信用的利率参考,国债收益率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市场利率的基准,因其低风险性、市场性、基础性、传导性的特点成为最佳选择,作为金融市场的定价基准,完善充分体现市场供需情况的收益率曲线对推动利率改革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针对利率市场化的内在需求,对国债二级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关联理论分析入手,理清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功能及影响因素;然后,在对中国国债二级市场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发展历程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接着,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典型国家进行国际借鉴,最后提出完善中国国债二级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政策建议。实证和模型分析显示,国债收益率曲线具备基准利率特征,Hermite模型既能适应中国国债市场当前现状,又能兼顾未来发展需要。国债二级市场市场化程度越高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越好、越能发挥基准定价功能。因此应在加强国债二级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编制和应用。本文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纳入国债二级市场的分析框架,国内鲜见类似研究。国债是在既定政策目标、经济问题基础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同时对微观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国债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一个国家债券市场的基准,它不仅关乎着国家债券的定价权,而且在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着,中国政府应同时加强国债二级市场的建设、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完善和推广,二者联动更利于推动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谢淑娴[6]2011年在《我国上市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债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方式和影响因素对中国债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市场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利率期限结构在债券组合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以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为基础,拟合研究中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在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并运用较为成熟的Nelson-Siegel参数模型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实证拟合。接下来对用参数模型法拟合出来的收益率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因素除了水平因素、倾斜因素、曲率因素还存在市场因素,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第四章将第二章提出的理论价格法与骑乘策略进行结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骑乘策略与理论价格法构建投资组合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要优于利用骑乘策略直接买入持有方法,同时还得出哑铃式策略是适合我国债券市场的一种较优策略。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的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变动的四种因子,去探索中国国债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问题,实证过程中采用了基于VaR约束下的均值—方差模型进行风险管理,提出了骑乘策略组合投资优化管理方法。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丰富债券种类、完善法律约束体系、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陈晖[7]2006年在《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优估计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利率期限结构,又称为收益率曲线,是指在某个时点上不同期限的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所组成的一条曲线。它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机的基准。正是由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基准作用,对它的研究一直是金融工程领域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深入,各种金融衍生利率工具的不断推出,加快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现状加以评述,从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假设和检验、静态估计、动态模型这3个方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加以详细介绍和分析。接着本文从利率期限结构最优静态估计的角度来加以展开,针对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流动性与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流动性存在的巨大差异,提出了一个适合于非流动性市场下收益率曲线的估计框架并从国债投资者的角度确定了利率期限结构最优静态估计的原则和评价指标。在实证研究部分,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数据,从5个方面比较分析了7种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方法,发现指数样条法是该市场的最优估计方法,无论在样本内还是样本外,指数样条法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是最强的,这种方法具有定价精确性、估计稳定性和强壮性、预测的准确性。然后,本文围绕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优动态模型加以展开,针对短期利率的动态行为特征,提出了一个包含GARCH-Jump-Level过程的利率动态模型群,对最优利率动态模型的含义进行了定义并确定了评价标准。同时以上交所R091国债回购市场为实证对象对提出的利率动态模型群加以实证研究,从样本内解释、样本外预测、似然比检验和无条件概率密度图4个方面加以比较,发现GARCH-Jump模型是该市场的最优利率动态模型。对上交所R091回购利率波动进行描述,不但需要考虑GARCH过程,也需要考虑跳跃过程,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不同,利率波动的水平效应在上交所回购市场并不显着,跳跃不仅是利率均值回复的来源之一,也是利率波动的来源之一。最后是利率期限结构最优估计的应用研究,利用前面两章的研究结果,本文对期限溢酬、利率波动的周内效应、期限结构中隐含的货币政策信息进行了分析。其中在期限溢酬部分,提出了一个利用即期利率数据,采用Kalman滤波来估计期限溢酬的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上交所国债利率市场期限溢酬是时变的,期限越短期限溢酬的时变特征越明显。在利率波动的周内效应方面,利用GARCH-Jump模型分析了利率波动的周内效应,证实了回购利率市场同样存在利率波动的周内效应,国家行政政策及其它一些法规制度在出台时间上的日历特征是造成利率波动出现周一效应和周五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在利率期限结构中隐含的货币政策信息方面,本文从利率期限结构反映货币政策态势、预测未来GDP
陈震[8]2009年在《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构建国债收益率曲线;二是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态和变化规律如何。国内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作者选择利率期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经济模型和数量模型,前者经济假设较多,要求较为严格,多用于理论研究。后者利用市场债券价格信息,通过贴现函数或者插值的方法获得利率期限结构数据,比较适合构建收益率曲线。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数量模型构建国债收益率曲线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把握好:一是数据问题,我国债券交易和报价中失真数据较多,需要通过零波动率利差法、主观判断法、相对位置法、最优报价法等方法进行处理,针对数据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交易日、人工补点等方法加以改善。二是模型要素设置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作者认为样条模型采用3年、7年为节点,分成叁段更加合适,采用复合加权可以兼顾长短,效果较好;NSS模型采用复合加权较好;Hermit模型中关键期限点收益率挑选要慎重。本文对Hermite法和样条模型在收益率曲线估计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发现Hermite法比较适合银行间市场,多项式样条模型比较适合交易所市场,鉴于两者的估计结果差异不是很大,且银行间市场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建议统一采用Hermite插值法作为全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模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编制和发布的中债收益率曲线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可以直接作为国债收益率数据分析使用。对该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完全向上倾斜的形态,历史上(2002年-2008年)也基本如此,虽然这一现象用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均可以进行解释,但相对而言,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解释较为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形状都比较正常。分析2002年-2008年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情况发现:国债利差一般与国债收益率水平成正比,但国债收益率下行或上移的原因及非市场因素也是决定国债收益率曲线形变的重要因素。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原因主要有基本面、资金面和政策面叁个方面,CPI、银行间7日回购利率以及银行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代表性指标,虽然叁个指标都与国债收益率正相关,但物价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最为显着,定性观察的历史走势也最为吻合。将叁方面因素综合来看,国债收益率上升通常只需叁方面因素中的一种推动,国债收益率下降却需叁方面因素中的所有都不构成阻力。
谌亦雄[9]2016年在《国债收益率曲线预测及其货币政策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以及国债发行与交易规模扩大,无论从反映市场信息流动性还是货币调控层面,均提出健全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要求。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性在于,它既可以为金融市场上各类资产的定价提供基准利率信息,同时也包含了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等信息。通过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既有利于提高微观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也有利于货币当局通过观察收益率曲线的变动以了解市场预期,进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影响收益率曲线的变动,以期达到影响市场预期,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国债收益率曲线预测宏观经济能力的影响,一方面便于我们判断货币政策操作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以及向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传导是否有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能够引导市场预期,进而实现调控目标,提供实证支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考察国债市场发展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制情况,其后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长短期利差预测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度量变量以及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逻辑联系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以上基础上检验国债长短期利差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能力,分析货币政策对国债长短期利差预测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实证结果的合理性及其对货币政策转型的启示。本文分析结论以及相关政策建议为:(1)国债长短期利差可以预测未来宏观经济增长变动和通货膨胀率,且国债长短期利差对宏观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要强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2)货币政策是影响国债长短期利差变动及其预测宏观经济变量能力的重要因素;(3)国债长短期利差己满足可控性和相关性标准,但可测性仍不足。短期内,国债长短期利差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条件不充分。但现阶段,国债长短期利差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信息,为实现稳定经济和物价的政策目标服务;(4)应改进国债发行的品种和方式,提升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发展国债衍生品,提高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市场化程度和准确性。此外,货币当局可以将国债长短期利差纳入货币政策参考信息,并根据不同时期收益率曲线斜率预测能力的强弱动态调整信息权重,提升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许邦贤[10]2012年在《基于预测中国市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债券积极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金规模的壮大,保险机构的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渐多元化,对市场利率的博弈更加激烈。并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将得以实现,市场的有效性将逐步加强,投资者通过积极的债券投资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将提高。本文选取中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2007年-2009年每个交易日的债券交易数据,以VBA和Matlab编程,通过Nelson-Siegel模型拟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每个交易日的市场收益率曲线,然后分析中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的特征,统计分析拟合获得的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特点,还有参数实际表达的经济意义。文中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理论的实际应用,研究中国国债市场收益曲线变动对投资者选择投资策略的影响,结合模型参数的变动和曲线变动的特征,给投资者提供国债投资策略的选择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收益率分布的实证研究[D]. 曹兴华. 青岛大学. 2003
[2]. 状态转换下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研究[D]. 杨婉茜.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3]. 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李保林.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4]. 人民币发行方式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研究[D]. 王润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5]. 国债二级市场建设与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D]. 叶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6]. 我国上市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及其应用研究[D]. 谢淑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7]. 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优估计及其应用研究[D]. 陈晖. 湖南大学. 2006
[8].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D]. 陈震. 复旦大学. 2009
[9]. 国债收益率曲线预测及其货币政策启示[D]. 谌亦雄.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10]. 基于预测中国市场收益率曲线变动的债券积极投资策略研究[D]. 许邦贤.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证券论文; 收益率曲线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期限结构论文; 国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央行回购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