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风格论(待续)——论题的缘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题论文,学派论文,缘起论文,北京论文,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何西来先生的这篇论文,是专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演剧学派的群体风格的,这种风格在文艺学和美学上也可以称之为流派风格。北京人艺以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独特的艺术创造,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它所取得的实绩,代表了我国现代话剧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研究它的风格,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除戏剧外,也可供其它艺术门类参考。何先生的文章,是他个人多年研究北京人艺风格的心得,可备一说;因为篇幅较长,《艺苑》将陆续分题刊出,以飨读者。
风格是一个涵盖面极广的美学范畴,一切艺术门类,一切艺术家,只要是在进行认真的创造,而又意在攀上新的峰巅,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自然也不例外。从建院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决心攀登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把自己的剧院建设成一个类似于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艺术团体,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有不与他人雷同的独创风格,在国内,可以领风骚;在国外,则可以与任何一家公认为第一流的剧院相抗衡。
几十年来,北京人艺的几代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剧院整体风格的建立和个人艺术风格的独创,走过了一条非常艰苦,非常曲折的探索之路。这中间,既领略过由于观众会心,由于成功而来的鲜花、掌声和欢乐,也备尝过由于徘徊不前,由于挫折而来的失落、苦涩和酸辛。然而,这是一个目标悬得很高,而又一步一个脚印,执著前行的艺术家群。他们没有沉醉于胜利的荣名和美酒,更不会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止步,终于在不倦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创造了自己成熟、稳定,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独特风格。这就是所谓“人艺风格”。由于这风格,他们不仅得到了国内观众的认可,而且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的声望。
像意境的营造一样,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独创也是从舞台呈现的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出戏总体意境的独特色调,即它与其它作品意境的区别点,就是风格。因此,意境的追求与风格的探索,往往是同一过程从不同方向上的表述。唐代的司空图在它的《诗品》中所列的二十四种不同的意境,之所以也被历来的风格研究家们作为二十四种相互区别的风格类型加以称引,道理就在这里。我们在前面所一再提及的意境与风格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叠合,也主要是指这一点。
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重视自己的风格,视之为理想、目标、荣誉、传统、生命、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观众也很重视他们心目中的“人艺风格”,视之为北京人艺演出剧目达到高水平的标识。他们从一出戏里获得了审美满足,就说“这才是人艺风格的戏”,或“只有人艺才演得出这样的好戏”。当然,他们也同时把人艺风格作为一种尺度,对于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批评建议,促进艺术家在演出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评论家也非常重视人艺风格,几十年来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或从这个角度出发评价具体演出得失的文章,绝对可以说是车载斗量。
大家都在谈人艺风格,这中间无疑是有共识,有默契的。然而,由于人艺风格是一种总体性的东西,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它是由多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效应,而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它又前后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变化,涉及上演剧目200余个,因此内容相当丰富,成为一个内在结构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两个复杂,就使得人们在谈及人艺风格时,往往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采取不同的观察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在对北京人艺风格的把握上,共识之外的歧异,就难以避免了。这共识和歧异,既为对北京人艺风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种选择的可能,同时也有可能使研究者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从而增加了准确把握这一问题的难度。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将不谋求为北京人艺风格下一个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全面定义,也不想就各种互有歧异的提法做并无实际意义的是非判断,抑此扬彼,只想把这种风格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作为一种发展的过程,选择多种切入角度,从不同的层面考察它的形成机制,内在结构,演变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