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鸿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23122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逐渐腾飞,建筑能耗也逐渐成为我国节能减排范畴之内的重要指标,建筑节能技术更是建筑业非常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节能建筑;推广;实施
引言:
随着世界建筑工程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建筑工程耗材越来越严重,建筑工程节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工程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环境,确保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
1.我国建筑节能推广现状
1.1我国建筑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
首先是建筑能耗在整个能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 10%,上升到近年来27%以上。其次,我国当前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从能源利用效率看,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高2—3倍,外墙能耗高3—4倍,屋顶能耗高1.5—4.5倍,外窗能耗高0.5—1.2倍,门窗透气性能耗高2.5倍。
1.2我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根据建设部科技司的分析,目前我国每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预测到2020年底,全国城乡将新增房屋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中,城市新增13亿平方米,如果这些建筑全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1.6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1.3推进建筑节能的执行力度差、能效低。
导致建筑节能力度差的原因很多。首先,有些国外设计师将在本国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耗能建筑搬到中国来实施,而国内的设计师也建造了一些不考虑节能的建筑物。其次,一套建筑节能设计很好的图纸经设计审批后,开发商考虑到会超过预算成本,施工时却将节能部分措施去掉以降低成本,导致了节能设计不能得到良好的体现。
2.目前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的节能技术
2.1保温节能技术
保温节能技术是利用目前先进的技术水平,改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和设计,通过改变材料、增加“夹墙”等措施,充分增强所实施建筑物本身的隔热效果,使建筑物具有保温功能,也就是能够收取冬之暖夏之凉功效,这样就减少了人们为了取暖或者驱暑时所用能源的消耗,最终保证建筑物节能而又具备保温隔热的性能。
2.2采暖供热节能技术
采暖供热节能技术是通过利用大 自然的外部资源,或者是利用特殊结构设计的方案来保证室内温度,让人们感觉更舒适并且具有可调控性。建筑物采暖供热节能技术主要应用在在室内的采暖采光系统和室外的供热采暖系统。室内的采暖可以通过安装热交换器等工具来达到节约能耗,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调节热交换器,避免能源浪费。
3.建筑节能推广存在的问题
3.1建筑节能技术不够成熟
建筑节能涉及节能材料的研发,普通节能产品由于施工技术、材料品质等一系列问题,使用寿命和节能效果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高端节能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品质、高性能材料的技术性价比满足不了大众市场的需求。
3.2缺乏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但还未制定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同时,没有建筑节能材料、设备等产品的有效认证和淘汰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导致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节能产品良莠不齐,质次价高;建筑节能的效果如何,使用者或所有者很难鉴定;节能材料生产、节能建筑施工、节能建筑维护等环节界面不清,职责模糊等。
3.3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在推广应用中存在一定障碍
首先,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同时,推广系统不够完善,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机构严重脱节,即供给与需求脱节。
3.4监管力度不足,缺乏激励政策
国家建设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规范性文件,还开展了建筑节能大检查。但各地的实际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监管体系。一些地方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监督和执法力度不够。
4.加强建筑节能推广对策
4.1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资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针对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情况,我国应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资金投入,使节能项目有坚强的资金保障。其次,应在吸收外国先进建筑节能技术之上,高薪培养高新节能技术人才,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此外,国家应号召金融机构对建筑节能项目进行实质上的信贷优惠和费用减免活动,且应主动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性效益,使建筑节能项目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投资者。最后国家应鼓励建筑节能企业上市融资,吸收社会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建筑节能本金,促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建筑节能的推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4.2完善法规及标准体系
由于建筑节能涉及多行业,存在职能交叉问题,需有专项法律、法规予以统一协调,才能规范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应建立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等专项法规,修改补充现有的相关建筑法规,协调有关各部门的责任、义务。完善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使之具有权威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提高全民建筑节能的自觉性、增强主管部门的责任心和执法力度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建筑节能的司法保障和社会监督尤为重要。同时,应对有关主体部门,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生产供应单位、监理单位、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作出严格规定,违者要进行严厉处罚。还应作出特别规定,对建筑节能实行全民监督和充分的司法保障。
4.3国家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建筑节能推广模式
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进行建筑节能的宣传工作,普及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同时,国家应对建筑节能市场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正确的引导,使广大投资者坚定对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信心,带动市场消费力。且应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深入研究,使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建筑节能协会,对建筑节能等专业问题进行回答和推广,以弥补节能推广中信息量缺失的问题,为建筑节能的推广提供坚实的手段支持。建立合理的节能推广模式,形
成以国家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推广方式,建筑科研院所、开发企业、技术中介组织和企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体系。在这里设想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模式的框架中,应包括政府和市场两种推动力量。前者主要是针对市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宏观调控或提供市场。后者是指市场的各种主体按照市场运行法则,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企业提供节能新技术服务。所以,“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有效结合”的建筑工程节能新技术推广模式应该是政府推动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立体模式。
结束语:
地球只有一个,能源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新型的生活观,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节能的社会,让节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涂逢祥.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与政策建议[J].建筑,2005,(10)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M].山东: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林涛,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与应对措施.建筑经济,2005.7.
论文作者:伍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建筑节能论文; 节能论文; 建筑论文; 节能技术论文; 我国论文; 采暖论文; 市场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