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鹂鸣[1]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其优劣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使我国银行业逐步与世界接轨,在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中,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积极筹建监事会,以代表国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并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健全董事会,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叁位一体的治理结构;进行贷款分类方法的改革试点,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等等。继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后,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也成功上市,开始实施新的战略发展规划。2007年,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全面开放的金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2007年4月2日,花旗、渣打、汇丰、东亚四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内地市场正式开始营业,拉开了各家银行争夺内地银行业务的序幕。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正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成功上市为契机,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与理论,并突出了银行治理结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描述了现代商业银行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趋势,并以日本银行业、汇丰银行为例,分析了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特点。第叁部分首先回顾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途径,再简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情况。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汇金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改革案例,分别从股权结构的安排、制衡构架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叁个方面探讨了进一步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的建议。提出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的探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行性等内容。
陈立[2]2008年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行,尽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强大冲击。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和制度变迁为背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优化和管理作为研究主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及资本的风险和成本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互结合和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行业特性对银行业资本结构特征作了一般性分析。然后本文重点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当前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发展方向的商业银行体系,因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析可以以上述两类银行为代表。采用较早上市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近五年的数据进行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银行治理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最后综合以上分析,从优化银行自身资本结构和优化银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具体对策。本文的主要特色之处就是将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结合起来,在分析银行资本结构特殊性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建立银行资本结构模型时,选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标准差作为解释变量,说明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分散程度,并分析标准差与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针对中国上市银行的现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治理绩效的相关性,提出了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治理绩效的对策,提出了上市银行股本结构进一步分散化和加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在前十大股东中分散分布的建议。
陈旭[3]2016年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代一系列银行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随之不断深入,但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有利于提升经营绩效”,文章对该观点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层面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股东、债权人、独立董事、高管和员工以及政府。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将银行“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不足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契合,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提升银行绩效的参与路径和作用机理。在对此路径进行阐述时,考虑到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新趋势,在以下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一是将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治理单独进行研究。之前的研究大都将机构投资者默认为股东治理的一部分,并没有将其区分出来。但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引导银行业进行“财务重组—战略引资—公开上市”的全新改革模式,这种发展策略的推行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业,已逐渐成为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关键措施。针对上述新趋势,将机构投资者从股东治理中分离出来,重视机构投资者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结合当下治理形势进行的第一项改进。二是突出独立董事在银行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分析认为在银行中最有可能代表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就是独立董事,独立董事通过参与银行决策,对董事会进行监督来发挥这种作用。在研究独立董事参与治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时,仅仅考虑独立董事规模占比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加入独立董事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业背景、任期以及兼职数等方面的异质性探讨,试图更全面分析独立董事参与银行治理并提升绩效的机制。同时,将独立董事作为债权人的代理人有效解决了债权人治理在实证研究中难以量化的问题。叁是探索构建了有助于银行经营绩效提升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契合性分析;(2)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及界定;(3)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4)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合作博弈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有利于经营绩效提升”结论。在实证层面上,本文循序渐进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能够提升银行绩效”的观点作实证检验。首先通过回归分析提取出对银行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的指标本文将其定义为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可以揭示有效治理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和内部结构的两个利益相关者综合治理指标,分别是不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G和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G*。将二者分别对绩效进行回归后结果显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有助于银行绩效的提升。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对银行绩效的系数值增大,说明银行监管的加入有利于银行绩效的进一步提升,这与文章合作博弈分析结论相契合。进一步将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标的回归系数值与综合治理指标的系数值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高于前者。该结果更有利地证明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效果好于每项利益相关者单独治理产生的效果。说明我们在考虑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时,应该从全局出发,激励有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银行。最后,本文提出如何提高银行绩效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及对内优化治理结构,对外完善监管机制的双重对策建议。
沈小燕[4]2006年在《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是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然而从动态来看,这种主体地位最终要靠效率来维护。面对外资银行日趋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只有来源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理论,以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等治理机制为主线,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展开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以国际公认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标准为标杆,考虑中国经济环境、所有权结构、银行制度与文化环境影响的路径依赖规律,由政府推动进行改革,系统深入地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实现途径。
房玉平[5]2007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核心在于企业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效益提升和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本文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建议。论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际上叁种主要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经验借鉴。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治理结构到外部治理结对我国国有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董事会的建设、监事会模式的选择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设计;关于文章的核心即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部分,是以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制衡组织框架为中心,同时对完善市场治理机制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建议;最后文章对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作了进一步探讨。
刘再宝[6]2012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叁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多元化商业银行并存的体系,这一变化使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从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现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点是所有权与行政权合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这种结构通过利用国家政治优势和国家信用力量,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快速成长。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主要是不良资产偏高、资本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业务创新能力匮乏。这些主要问题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很难适应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很难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分配稀缺资金资源做有力的后盾。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越来越显着地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良好运营业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肩负着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机制和有效治理的任务。本文分为四个篇章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回顾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和实践,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给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有效治理结构建设的定义和模式,并在分析国内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有效治理结构的构建模式,并给出相关措施。
陈建华[7]2014年在《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未来,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乃至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行政色彩依然较重,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刻不容缓。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从委托代理理论这一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问题展开分析。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内涵、委托代理理论,并总结出公司治理是一种不完全委托代理契约。其次,分叁个阶段回顾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历程,并分析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基本的治理架构及其特殊的运行机制。再次,分析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产权与激励、经营目标多元与核心资本不足、治理结构效率低下叁个方面的缺陷,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了缺陷的成因。最后,比较发达国家不同的商业银行治理模式,得出启示,再从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激励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叁个角度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对策措施。
孙宗宽[8]2013年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范畴的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对于扩大银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区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改革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倚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城镇化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征凸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并实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与以往历史时期大不相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趋势特征,适应经济金融改革举措的整体推进,在经历了以往的改革过程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特征突出、重点得当的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有效履行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本文以战略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和规划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在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明晰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基础上,设置非平衡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要素体系及其战略绩效,并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并形成了关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领域的子战略,全面协同支撑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获得并支撑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选取2001-2010年由12家股份制银行、46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并形成了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科技建设、流程再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第二,构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改革经营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沿着高效、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立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现代银行,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市场竞争,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和谐金融服务。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协同一致的政策框架,构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柱。第叁,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地方政府控制的特殊属性,以及中小商业银行叁元分类结构特征、政府控制、监管约束、市场影响等公司治理四类因素,构建地方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成本效益的理论框架,刻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均衡态势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渐进改革的“叁步走”优化路径。第四,通过重点分析成长期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属性、根植当地和跨区域经营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创新加强新型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和策略。第五,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实践和现状,指出地方政府支持的推动力、战略规划内在要求的拉动力、高管层认识的统一性,构成了流程再造的动力源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改造,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第六,通过重点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发展、内涵集约经营模式、规模扩张、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上市规划、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监管趋势等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形成的新趋势,构建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内容,形成了匹配总体战略、夯实传统风险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基于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和策略。第七,通过构建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转化、反映人力资源制度功效的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模型,刻划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出增长,实现效率增进。并以2001-2010年我国71家中小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指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制度的中长期绩效,遵循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战略的匹配性和协同性,提升和塑造吻合自身禀赋和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本。第八,通过重点加强地方政府治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涵盖征信体系、支付体系、会计审计、法律、监管、存款保险、危机和破产机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措施。
张培培[9]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门。作为金融的中心,一个健全高效的银行体系能够为社会提供快捷的支付系统,动员全社会的储蓄并为整个经济建设的其他部门输送资金。银行经营的安全、稳健与否,对一国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业经营绩效的高低不但直接关系到银行体系本身的健康运作和发展,而且还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中国银行体系的绩效问题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关键问题。高效率的银行运作,一方面是中国金融体制演化过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个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一个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的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不能单单依赖从国外融资渠道获得,而应该靠自身发展的积累为主,所以国内银行系统的经营绩效评价成为整个融资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文试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做有益的探讨。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和归纳,分析国内商业银行和外国优秀银行在经营绩效上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结合它们发展的特点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最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期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所裨益。本文的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经营绩效评价方法出发,指出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先进经验,构造较为完善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第叁章首先采用单指标分析方法,从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资产安全、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出发,对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集团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整体概况;然后按照上述四个方面共12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十二家国内外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商业银行绩效综合评价结果;第四章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管理体系、经营状况、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国内商业银行和国外银行绩效差异的原因;第五章就以上实证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角度出发,分别从银行公司治理、股份制改革、风险防范、金融创新和人力资源改革等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阎舒展[10]2014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公司治理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改革不限于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些国家,而是一个全球性现象。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在风险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企业就进入了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保证储户资金安全性以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艰巨使命。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有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件,并研究了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该方面政策,然后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控制这几个方面,以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对象,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法从理论角度研究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情况。(2)本文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量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搜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2年这叁年的数据,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作为代表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用股权结构方面、董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制度方面、年度派息率和年内信息披露次数这五个方面的13个变量代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两者关系。(3)本文以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用图表分析法,从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和信用风险资产质量两方面分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量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搜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2年这叁年的数据,用不良贷款率作为代表银行信用风险的变量,用股权结构方面、董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制度方面、年度派息率和年内信息披露次数这五个方面的13个变量代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两者关系。并就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杨鹂鸣. 四川大学. 2007
[2].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陈立.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研究[D]. 陈旭. 湘潭大学. 2016
[4].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沈小燕. 苏州大学. 2006
[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房玉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6].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研究[D]. 刘再宝. 内蒙古大学. 2012
[7].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模式改革研究[D]. 陈建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8].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孙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 张培培.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 阎舒展. 东华大学. 2014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