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分布调查及其启示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分布调查及其启示

王冰[1]2013年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为基础,并借鉴教育领域的学习参与研究成果,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课堂学习过程模式以及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综述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六个假设,然后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验证并修订了该理论模型的关系假设,确定了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它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系,最终建构了中国学生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学习者因素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二语学习者因素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对国内外近五年(2007-2011)实证研究的详细综述,本文指出国内外学习者因素研究仍然是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焦虑和学能等因素独立研究为主,而涉及多个学习者因素关系的研究很少,而把学习环境、学习者因素和学习参与纳入同一框架来考察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数量则更少,这些研究忽略了二语学习的复杂性,也忽略了环境对学习者因素的影响,更忽略了学习者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学习参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梳理发现,学习参与作为一个多维构念,整合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概念,形成了一个由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构成的复杂系统。本研究认为,二语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构成的复杂系统。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是这个系统中叁个即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是由多个互动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而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自身能力和任务价值的判断不断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努力,当有外部环境信息反馈时,学习者会根据反馈来调整对自身能力和任务价值的判断,重新确立学习目标,再一次付诸努力。在系统外部,二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就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关系,系统内的学习参与系统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学业成就反过来为系统内的学习者系统提供反馈信息,使学习者重新建立自我效能、任务价值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导致系统内部叁个子系统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本研究确立了二语课堂学习的理论模型框架。该理论模型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叁个子系统。这叁个子系统由心理环境、期望值、学习目标、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五个范畴构成。这五个范畴又包括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任务价值、掌握目标、成就目标、成就规避目标、表层学习、深层学习、批评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规避十二个因素。根据国内外以往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系统内十二个因素以及学业成绩共十叁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路径关系的六个假设,其中前五个假设是关于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六个假设是整个系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东北地区城市重点中学3所、城市一般中学6所、县级中学6所和乡村中学3所(总共18所学校,30个班级,1083名初中生),用SPSS17.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最终检验和修订了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调查数据较好地拟合了该理论模型,这也表明了,学习者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特征,而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因素是深深植根于环境的,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对社会的感知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动机和策略。具体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社会支持与学习者的任务价值、自我效能和成就目标规避呈正相关,与成就目标呈负相关。(2)自我效能与成就目标、掌握目标呈正相关,与成就目标规避呈负相关;任务价值与成就目标、掌握目标呈正相关。(3)掌握目标、成就目标与深层学习、批评学习、表层学习呈现正相关;成就目标规避与表层学习呈现正相关。(4)掌握目标、成就目标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呈现正相关;成就目标规避与学习规避呈现正相关。(5)深层学习与合作学习、个体学习呈正相关;批评学习与合作学习呈正相关,而与个体学习呈负相关;表层学习与学习规避呈正相关。(6)学习参与是学习动机(期望值和学习目标)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调节,学习动机虽然对学业成绩有预测能力,但是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是学习参与。学习者的表层学习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最高,其次为深层学习和合作学习程度高,最后为个体学习,这说明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程度越高就越会取的好成绩;而学习规避对学业成绩有负预测测能力,这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规避程度越低,他们的成绩就越好。根据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方法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启示:(1)二语习得研究应该在理论和方法上跟上其它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理论上应不断地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最新成果,在方法上也要更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2)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教育,尤其是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放在教育的底线(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也不应该只是放在机械记忆和模仿性质的试题上,而是应该放在考察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和深层思考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投入和参与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教育的实际目的。本研究只是截取了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参与对学业成绩的单向影响过程,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反馈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再从这个环节入手,这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教育实践将会更有启发意义;另外,本研究只是采用量化的方法,这对于个案深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尝试使用混合方法,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杨森[2]2016年在《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加速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相互激荡与碰撞的机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冲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的意识以及个体对于思想观念、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个人价值等的认同目标。根据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持有较为严重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实际上造成了另外一种更为隐蔽的、包裹在合法形式外衣下的殖民——文化殖民。后殖民理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东西方国家均有关系: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力量主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文化传输和同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保持同步,也不得不服从于西方某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侵略行为,从而逐步丧失了本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事实。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性、敏感性等特点,且可塑性较强。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探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变化了的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便主动或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但由于辨识能力的欠缺与思想觉悟的不足,又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苦恼。西方的生活习惯、处事哲学和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式微与失落,这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民族文化阵地的失守和价值观的动摇。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传承困境与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遇到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母语民族文化的问题,即学习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客观了解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影响的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的双语现象理论通过量化研究调查了解英语学习者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状况,分析"英语学习"、"性别"、"家庭背景"(农村/城镇)等是否为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高一虹等所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查"问卷中文化认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通过质性研究集体半开放性正规访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接受程度、对母语和目的语及其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等进行了解。研究结论从影响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否的因素、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认同程度、表现等方面分析。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访谈所选择的问题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义,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包含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强化等。同时,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即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以期能使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理性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优化大学生英语教育。根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总体结构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叁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Lambert有关二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削减性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理论、高一虹有关外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和"分裂性双语现象."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后是以上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结果部分即样本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包含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即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建议。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培养等。第六部分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亦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在国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上,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实证类研究为多数,主要分为关于移民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关于双语或多语言使用者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非实证类即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主题,发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调查的实证类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另一部分是除此类研究对象之外的各种研究,包括少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研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比研究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理论意义方面,综合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内在制约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形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制约机制,丰富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综合前任研究者的问卷设计并对其题目进行完善,提高信度,丰富质性研究,加大访谈比重,完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扩大到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丰富语言学习与大学生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综合展现并深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需要。其次,现实意义方面,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英语学习角度客观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不同双语现象变化,即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实践方面对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相关教育启示;通过高校相关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践行之志,巩固大学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深化文化功能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

陈娜娜[3]2012年在《动机调控策略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利于英语学习的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很容易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出现低动机的现象,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去调节。所以,动机调控策略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但目前国内对于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调查了当今大学生的动机调控策略使用情况,还创新性的探讨了性格对于动机调控策略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动机调控策略使用情况和解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提供依据。另外,随着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究竟动机调控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显着相关,外语教育界还没有过具体的研究,本文创新性的探讨了动机调控和自主学习的关系,开辟了提升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思路,进一步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

刘鹏辉[4]2016年在《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研究注重动机本体与热点课题的结合,重视实证研究与学理研究并行。国内外语动机研究起步稍晚,但成果颇丰,特别是2004年至2015年间,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呈现六个特点。第一、文献研究的数量保持动态增长;第二、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融合;第叁、研究方法中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第四、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学历层和年龄层的外语学习者;第五、研究样本呈现大而精的发展趋势;第六、研究状态由横断静态研究向追踪动态研究过渡。基于现有研究,聚焦动机研究的热点领域,特别关注与本研究相关的二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研究。二语去动机研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教育传播学。在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领域,去动机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一个国际前沿新热点。国外的二语去动机相关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特点。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已初步构建了二语去动机研究体系。从二语去动机研究内容、学科背景、研究性质、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回顾了21世纪以来国外二语去动机研究的概况。希冀国内的外语去动机研究者能借鉴国外二语去动机实证研究方法,从而推动和发展我国外语去动机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回顾了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我国四所不同类型高校607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对《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和《本科生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验证。然后,对我国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专与非英专学生的学习愿望(P=0.089>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其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38<0.05)、学习态度(P=0.022<0.0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这叁组英语学习者中,任意两组学生的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00<0.05)、学习愿望(P=0.000<0.05)、学习态度(P=0.000<0.05)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第叁、男生与女生的学习目标(P=0.000<0.05)、努力行为(P=0.000<0.05)、学习愿望(P=0.000<0.05)、学习态度(P=0.000<0.05)也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后者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因素对英语去动机影响最大,教师因素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第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我意志力、学习策略、教师的职业态度、人格魅力、专业素养、评价方式以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教学设施等因素与我国本科生英语去动机均呈负相关关系,构成了明显的英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第叁、在影响英语去动机的九个因素中,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意志力;第四、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英专和非英专本科生在学生影响因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05),而在教师影响因素(P=0.097>0.05)与环境影响因素(P=0.059>0.05)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教学设施这一因素方面,两者呈显着性差异;第五、男生与女生无论在学生因素(P=0.317>0.05)、教师因素(P=0.417>0.05),还是在环境因素(P=0.726>0.05)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教学设施方面,男生与女生的观点相悖。本研究结果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首先,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不断提高实现学习目标的愿望,从而形成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其次,英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性别等个体差异,依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再者,本科生应该主动维系自己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意志力,多方涉猎优质的英语学习材料,运用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最后,教师在本科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端正职业态度,增强人格魅力,提高专业素养,评价方式须严慈并济。而学校也应尽可能完善语言教学设备,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须以学生为本,将学生英语去动机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帮助学生重获英语学习动机,为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捕捉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热点,对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方面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均有所创新。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建构了信度和效度均较为理想的《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和《本科生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量表》;其次,本文融合教育心理学与语言学动机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理论框架的解释度;最后,本文建构了去动机影响因素模型,为外语去动机研究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研究范式。在应用价值方面,本文从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着手,收集、整理并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郑红苹[5]2015年在《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阅读以大量机械的单词记忆为前提,英语写作则异化为大量作文模板的背诵,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宗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为解决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发现和揭示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升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大学英语写作及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拟探究如下几个问题:1.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内涵是什么?2.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怎样进行系统设计?3.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是什么?4.通过设计、实施之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如何进行检测?通过查阅并梳理了大量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英语写作方法、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等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总结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引出本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将走向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即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内容、文化的传授。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即实证研究和混合研究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刘润清,1999:7-12)。在写作技巧上,将写作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渗透语言策略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意识以及培养写作策略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就是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大学英语写作基本要求,通过诊断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做出的诊断及其策划。为了确保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高效的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之中,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保证在整体上达到最大的效果。本研究就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进行分析与部署的教学诊断者。具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实施诊断式教学可以从如下叁个方面着手: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症状、初步诊断;实施纠偏、验证诊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英语写作策略,运用观察法、问答法、调查法与测验法等实施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诊断式教学作为完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其效果如何则需要经过一个检测的过程方能知晓。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检测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从历时性的视角,通过比较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判断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二是从共时性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分析和了解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对学生英语语篇能力、思维品质、元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影响,从而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价。本研究进行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与同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通过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篇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综合素养。通过本研究已经解决了至少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即以医生诊视病人并判断其病症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诊断,其基本理念是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反思和综合分析等。二是全面设计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在综合借鉴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特征,从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管理和评价等角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叁是提出了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效果检测标准与方法。在实施路径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确立教学步骤,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操作性;其次是学习写作策略,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有效性;其叁是结合个体需求,突显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针对性;其四是综合多种方法,增强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合理性。在检测标准上,初步设计出了教学诊断目的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主体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对象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条件的检测指标、教学诊断实施的检测指标和教学诊断结果的检测指标等。在方法上,提出了课堂观察法、作业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具体的检测方法。四是发现了诊断式教学有着超越其他教学形式的地方,比如通过调查发现诊断式教学在对学生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元认知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诊断出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诊断和修改的意识和能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选题有新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诊断式教学、教学诊断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比较少,而关于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从理论依据、系统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效果检测等维度对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很少发现。因此,本研究的选题具有创新之处。二是思路有新意。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即就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问题,随后依据相关理论分析问题,最后针对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具体设计,并探索出如何应用诊断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等。这一研究思路在逻辑结构上体现了本研究的独到之处。叁是方法有新意。本研究综合采用德尔斐技术、调查研究、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实证性质的调查分析与思辨性质的理论构建结合起来,以保证研究的思想性、科学性及实效性,这种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林绪肃[6]2008年在《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由于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思维干扰引起的错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中常常会出现。这些中式英语表现形式各异,大大削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有些甚至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应用错误分析理论、中介语与石化理论以及语言、文化及思维关系理论调查和分析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输出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避免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本文旨在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文章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定义并对中式英语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继而介绍了相关的研究理论,包括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中介语与石化现象理论以及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关系理论。第叁章为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过程为先在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搜集学生作文和翻译练习,然后在一名美籍英语口语教师的的帮助下找出学生作文和翻译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并对其加以分类,从而得出中式英语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统计结果。第四、五章通过大量例证分析了由于母语干扰,文化及思维模式不同所导致的“中式英语”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具体成因。第六章提出了“中式英语”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针对其成因与表现形式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运用文化适应模式、母语干扰策略、对比分析等语言学习策略,以期减少和避免“中式英语”的现象。第七章为结论,对研究的发现作了总结而且指出了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从事中式英语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

康璇[7]2007年在《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特点及影响策略选择的可控心理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学习策略研究一直受到教育心理学界的重视,发展到今天,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学科学习策略研究正成为学习策略使用研究的热点。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内隐策略使用的研究缺乏,更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已有学习策略现状(包括内隐策略的使用情况),希望据此分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学习策略选择的几个主要因素,增强其策略使用的意识和水平,以提高其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本研究通过访谈调查及征求专家意见,再结合己有的研究成果,编制了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和影响因素问卷。其中,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内隐策略,听读写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单词记忆策略,其中听读写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单词记忆策略为外显策略。影响因问卷表包括: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归因叁个分问卷,经统计分析,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要求。调查在九所大学实施,有效被试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共计493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英语学习策略体系,自编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全面反映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策略,并且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同质性信度和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和解释大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状况及变异情况。2.总体水平而言,大学生外显策略的使用在“说不清楚”和“基本符合”之间徘徊,而内隐策略的使用明显低于外显策略,内隐策略、情感策略比较稳定,不随年级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在内隐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要优于女生。3.在听读写策略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总的趋势是女生比男生更善于使用适当的英语学习策略,她们在英语学习的自信水平、动机水平、、归因方式等方面都比男生积极。4.大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成绩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优秀生注重对策略的使用,他们的学习策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成绩组,同时,优秀生对英语学习更自信,归因更积极,在学习动机方面,深层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而差生却正好相反。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总体和外显策略水平上存在年级差异,一般趋势是随年级升高而下降,但到大叁之后,策略水平反而回升。6.构想的心理因素基本可以对学习策略的变异情况作出解释;自我效能感、内源性动机、和积极归因,对学习策略有直接影响,外源性动机和消极归因对学习策略的直接影响不显着。

曹宏伟[8]2014年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从性别角色的角度出发,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策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以Bem性别角色量表和Oxford英语学习策略量表为工具,结合访谈形式进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计调查非英语专业学习者322名,访谈20名。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叁个问题进行:(1)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状况如何?(2)不同性别角色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运用上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如有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策略中?(3)何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学习者能更好地使用学习策略?在数据收集的结果上,通过分类比较主要有以下发现:(1)性别角色类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明确的分化。性别角色分布以男性化和女性化占绝对优势,总比例在70%以上;双性化和未分化占较小部分,所占比例在30%以下。以所占比例从大到小性别角色的分布依次是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类型。(2)不同性别角色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使用上都表现出双性化优于女性化、女性化优于男性化、男性化优于未分化的总趋势。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能更好的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未分化类型的学习者策略运用水平最低。(3)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学习者是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典范。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学习者能够把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结合起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一步了解不同心理性别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上的选择情况,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探寻适合的心理性别定位和适合的英语学习策略。从教师角度出发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的教学思想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王涓[9]2013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二语习得教学法领域内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自主学习。尽管在对“自主学习”如何下定义和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一直存在很多分歧,但是人们却一致公认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外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以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和“i+1”理论为依据,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工具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此项研究的被试来自于上海师范大学2011级、2012级461名在校大学生以及12名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本项研究主要采用调查、访谈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来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总体情况;网上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分别从叁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现状;2.影响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3.如何改善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1.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差异较大,但与专业不存在必然联系;2.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资源有关。在总结调研结论的基础上,笔者找出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性对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网上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现状,探索出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的优化策略。

秦杰[10]2016年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语词汇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的现状和成因,旨在探究改善这个教师群体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的研究视角是外语磨蚀理论。该理论以语言习得与磨蚀的矛盾关系为基础,关注外语学习者在一定语言环境中随着其外语使用量的减少而出现的外语能力退化现象。从表面看,外语教师是个具有强“抗外语磨蚀”能力的群体,但相关文献和本研究对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的前期调查指向如下假设:这个群体就职后英语语言能力处于持续而严重的磨蚀中。据此,本文提出叁组研究问题:第一组问题围绕WHAT展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能力发展现状如何?其英语词汇能力是否出现了磨蚀?如果是,其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能力磨蚀有哪些主要表现?第二组问题围绕WHY展开——这个群体的英语词汇为何出现磨蚀?哪些关键因素造成了词汇能力的磨蚀?这些因素与教师词汇能力间有怎样的相关关系?第叁组问题围绕HOW展开——怎样构建抑制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的机制?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是否能有效促进其职后英语词汇能力发展?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分叁个阶段展开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的研究。第一阶段是准备和铺垫阶段(2012.10—2013.1)。研究者首先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磨蚀、词汇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在磨蚀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外语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随后对301位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现状和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以检验开展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2013.3—2014.3)。研究者调查了580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外语能力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测试了初中教师的消极(识别性)词汇能力和积极(产出性)词汇能力。之后,研究者分别运用社会科学数据软件包(SPSS)、自建语料库和错误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出词汇能力磨蚀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第叁阶段是纵深个案研究(2014.5—2014.12)。研究者通过进一步挖掘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文献、向中学外语教学专家和校长进行咨询,对英语教师词汇能力磨蚀进行了归因。在分析和整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抑制教师职后词汇能力磨蚀的路径,并对一位教师的专业读写活动和其词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半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磨蚀严重。教师的接受性词汇量偏低,平均水平在3000词以下;教师产出性词汇量处于2000高频词水平。虚词磨蚀表现为短语中的介词缺失或误用、冠词的冗余或缺失、连词缺失等;实词磨蚀表现为词性混淆、语法知识模糊导致的词汇误用和词汇拼写错误等。2.教师的外语词汇能力受性别、教龄、专业背景、学历、磨蚀前水平、学习动机、语言接触量、外语学习行为等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1)女性教师的英语词汇能力磨蚀程度显着低于男性教师;2)教师的教龄与其词汇能力负相关,处于“求生与发展期”和“稳定期”的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显着低于处于“尝新与自疑期”、“宁和积守期”和“游离休闲期”的教师;3)专业背景为英语专业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非英语专业的教师;4)最初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词汇磨蚀程度低于专科或以下的教师;5)教师英语词汇磨蚀程度与磨蚀前外语水平负相关;6)教师的学习动机和语言意识越强,其词汇能力磨蚀程度越低;7)教师的专业活动强度越大、频度越高,其职后词汇能力的抗磨蚀性越强。3.“由外而内”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机制的核心是教师学习动力的激发。体现“由外而内”机制的专业读写模型被证明对抑制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词汇磨蚀作用明显。本研究的结论表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群体与其他外语学习者群体的外语词汇磨蚀规律有很大的相似性。职前外语水平过低、职后学习强度下降、教龄的加长等因素都会导致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退化。研究建议从“外因域”和“内因域”两方面入手改善现状:1)国家层面应研究并尽快出台针对外语教师的词汇能力标准,并加强“国培计划”等项目对农村外语教师外语词汇能力的关注。2)校本研修注重研究校级合作交流、校内专业活动等对外语教师词汇能力培养的效果。加强教师职后外语词汇能力的动态监控,采取多种途径优化外语教师职后语言能力的提升机制。3)外语教师应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意识,确立词汇学习目标和计划,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王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 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D]. 杨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 动机调控策略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 陈娜娜. 黑龙江大学. 2012

[4]. 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去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鹏辉.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5]. 大学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研究[D]. 郑红苹. 西南大学. 2015

[6]. 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 林绪肃.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特点及影响策略选择的可控心理因素研究[D]. 康璇. 苏州大学. 2007

[8].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相关性研究[D]. 曹宏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9].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研究[D]. 王涓.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0]. 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后英语词汇能力研究[D]. 秦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分布调查及其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