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思想_先进文化论文

论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思想_先进文化论文

论江泽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中国特色论文,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文化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治国的科学规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显。在当今社会,文化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后盾,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成为构成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习惯等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的生态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强大,既取决于其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代表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结合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我们党的本质内涵和执政兴国的基本方略,这既是对先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深刻揭示,它标志着我们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跃上了新的理论平台,标志着党对执政治国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1.文化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一。“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概念。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这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独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是指广义上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当人们把文化与政治、经济并列起来,将它们视为三个不同的社会层面时,文化就是指观念文化、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这里所指的就是狭义上的文化。我们所说“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的,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领域的先进性。诚然,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状态的综合概括,狭义的文化也不是外在于社会物质基础和经济政治独立存在,而是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之中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文明抽象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种形态,把社会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面,而在现实中,文明的三种形态和社会的三个层面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物质文明中包涵着人的精神和文化作用,精神文明也体现着物质文明的决定因素,政治文明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和文化在政治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将三者人为地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必然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在实践上造成僵化,最终导致文明的残缺和社会的畸形。因此,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培育,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资源的建设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和灵魂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2.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军事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力量,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那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五千多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进行了民主革命、建国创业、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斗争,并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综合国力。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珍视这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激励我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3.先进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之所以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80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其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还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上。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文明民主富裕的现代社会生活,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从而促进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先进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还从根本上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我们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建设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如果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时候,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侵蚀,放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将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安定和团结,物质文明建设就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先进文化为党执政兴国创立思想理论基础。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看它赖以依存的文化理念是否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么,它最终都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而一个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掌握了先进文化发展主导权的执政党,最终必然会成为一个获得人民拥护的政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努力实现自身文化基础的稳固性与文化理念先进性的有机统一,形成执政兴国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关系到该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我们党的文化根基所在。不断坚定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信念,始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党牢牢掌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疑是新的历史时期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时代任务。认真地完成这一时代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有可能抢占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凝聚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能在以经济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大大提高党执政兴国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从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归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根据上述的原则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反复强调的重大问题。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坚定不移地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要是处于先进文化核心地位的先进世界观。先进的世界观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总是能够站在一定时代的思想高峰上,以宽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继承既往优秀的思想遗产,把握当代的社会历史运动,反映人民大众的意愿和要求,为先进阶级提供新的文化、新的道德、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想,成为先进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由于先进世界观的指导,先进文化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结晶,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而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注:引自《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而要推进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重要标志。推进理论创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极创造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注:参见《新华月报》2002年第6期,第10页。)。他本人身体力行,分别于2001年8月7日、2002年4月28日、2002年7月16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三次就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总之,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抓好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核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要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不断增强贯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自觉性坚定性。

4.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江泽民同志多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发扬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这一战略思想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文化属性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和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定更加绚丽多彩。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集中体现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方针上。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繁荣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和科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基本前提。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风尚正日益深入人心,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真正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强理论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必要途径。

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载体。繁荣文学艺术,首要任务是多出优秀作品。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达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出版工作要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特别是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努力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3.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是“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具体体现。优秀精神产品数量的多少,反映着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多出文化精品,关键是人才。文化大师越多,传世之作也越多,这是早巳被中外文化史的发展所证实的客观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造就文化大师和传世之作的过程。这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艰苦创作,更需要建立起有利于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鼓励文化产业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精神产品的生产,既要面向市场,又不能听任市场的自发选择;既要满足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又不能放弃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要加强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宏观调控,把握导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制的、行政的手段,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和文化市场管理;要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的文化机构和重点文化项目,在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向、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国家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大格局中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思想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