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管理的文化模式刍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城论文,模式论文,文化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2-12(5)
从继承文化到弘扬光大是地方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手工业、食品加工、工业设计和文化产业是实现这种策略的基础手段。这些领域依靠与地方文化、古老传统的联系和发扬前人的创新能力来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学中的新兴事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在某些国家已占GDP8%-10%的份额,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目前公认的看法认为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之一。在其所有形式中,包括有形(艺术、博物馆、纪念性建筑、剧院、音乐节、图书馆、考古发现与文物)、无形(声音、文字、图像、风景)和材料(设计、装饰艺术和新工艺加工)。文化是一种可以产生工作机会和财政收入的资本投入,在发达国家如此,甚至很大程度上在发展中国家也一样。
在地区层次上,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与地方社会、地域、特定的传统知识和交往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国际层次上,倾向于国家之间和国内的各种关系有关联。
一、文化政策的四种模式
为了阐述主要文化政策在历史名城或相对小的一个区域里执行的情况,可用一种简单的分类学方法将其归属于四种职能类型。考虑到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又可分成四类:摧残文化、漠视文化、继承文化和弘扬文化。人为漠视和对文化的摧残源于社会与经济环境或民族与宗教的冲突,这是消极的政策;而积极的政策在于保存和弘扬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文化的破坏、漠视和守旧属于落后政策,与积极或消极的文化遗产观无关。发扬光大是一种前瞻性的政策,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动力源泉。
1.摧残文化
人类对文化或文化遗产的蓄意摧残由来已久。战争、革命和殖民时代,历史名城可能遭遇洗劫和掠夺,博物馆和纪念性建筑物被毁坏。我们同时也可目睹对文化遗产所在地的错误使用(例如将炸药存放在教堂或其他古建筑物中)或人为的破坏(例如阿富汗的巴米扬佛像被炸毁),远古的印记被新生事物所取代。国际社会已经承担起实施预防性措施来防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努力是1991年-1995年波斯尼亚地区冲突带来的结果。然而,虽然动机可能是好的,除了冠冕堂皇的措辞外,实施是困难的,大部分措施通常是冲突后的恢复重建。在现代化都市里和许多国家中,对文化的摧残是以景观的荒废形式出现的。这种消极的政策通常是不可逆的。对政策的重新调整通常是代价高昂或难以实施。
最终,国际性竞争将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方式破坏地方文化产业。或者,更阴险的方法是不正当竞争可能扼杀了新兴的产业或年代久远但效率低下的产业,如服装、珠宝、丝绸和电影行业。这种眼光似乎主要属于过去而非更多变和多元的未来世界。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似乎多发生在现代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里。
2.漠视文化
虽然蓄意破坏文化与漠视文化在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后果却是一样具有毁灭性。这并非是一种新现象。有史以来就存在某些时代和地域政策的缺陷成为文化遗产遭难的主导因素。这种模式的起源显然是消极的,可能是由于政治上的愚昧、贫困落后或被殖民掠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不得不忽略其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没有钱来发展文化,优先扶持其他领域,文化产业被列为垫底的行业。在早期的殖民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是外来因素造成的。在其他情况下,愚昧是主要因素。一些国家低估了文化遗产的资本价值并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保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文化政策的不健全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遭毁坏,往往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制约了个性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其他能反映漠视文化政策的方面包括:侵犯版权行为未能受到起诉,盗版商品的市场未能有效控制,文化衰退和创造性人力资本流失。
3.继承文化
当一个国家将其文化遗产视为一种资本时,文化遗产必须有合适的政策进行资产定价,否则就不会有什么结果,无论是在个性和象征性价值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多数情况下,资产升值是盘活闲置资源的结果,这些资源包括陈旧的博物馆、荒废的古文化遗址、经营惨淡的剧院等。这种选择的目标在于继承文化。什么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但并未见分晓。继承是一种保护的解释,其意义按照上下文的理解,可包括各种义务。
注重过去的政策包括:
(1)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受到保护,古老的司法惯例的保留,是建立在限定法律责任和日积月累、日益丰富的条例的基础上的。文化遗产与个人利益分离,自然景观与建筑业相对立,违背了经济发展的逻辑,破坏了其所依赖和支撑的文化遗产。
(2)在未对工艺品所有权转让进行检查或防止其单向流失(禁止出口、拆除和破坏)的情况下,防止地域文化贫乏现象发生,维修以保持其原貌(维修与修复)。
(3)适当的管理与艺术品的升值。继承还是能使艺术品首先满足强化族群身份的重要功能,其次满足未来消费(游客和文化旅游节)的一个必要条件。人们将继承的文化视为集体的智慧,在他们的国家历史上体现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古老的文化不只是作为一种个性本质来吸收,而且促进了新文化的产生。换句话说,除了工作、技术和资本,文化是新艺术表现产出的一个基础性投入。同时对文化遗产较好的继承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成本的降低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使旅游业成为文化遗存丰富的欠发达国家的一个战略性产业。继承古老的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唯一必要条件,条件充足就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旅游胜地。
4.弘扬文化
在其他情况下,文化的经济价值并未从世代聚集的有形资本中提取出来,而是体现在无形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技术和通常所说的传统知识中。这种选择的目的是弘扬文化。这意味着创造超前的艺术与文化的新表达方式,与文化涉及的领域无关。
实际上,存在两种对立的升值模式:一种偏向于继承(美学、艺术或档案),另一种偏向于弘扬(基于创建新文化和新艺术表现形式)。偏向于弘扬的模式可应用于不仅是当代的绘画、电影、电视、文学和物质文化,而且适用于表演艺术。导演、歌手和演员在构思原创作品时给工作带来了附加价值,产生了新文化。它还可用于博物馆,其弘扬文化的方式为增加永久性藏品和举办临时展览,努力集中展现分散的文化元素。在近期的调查中发现,大都市的文化政策表现出一种难以察觉的对弘扬文化模式的偏见,倾向继承模式,将旅游的大众和参观艺术展览的来宾变成战略产业选择的裁决者。对博物馆藏品的修补的讨论要多于一首新乐曲的谱写,对参观古老艺术展览的来宾的统计轻描淡写,过分强调商业赢利的得失,同时对当代的视觉艺术展品很少关注,这种结构动力因素可从国际拍卖行拍卖的数字中体现出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国家有过文化的繁荣鼎盛阶段,现状如何?有一种强烈的共识:我们正经历文化创造的低谷时期。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常年累月地寻找较低的生产成本,使产品的质量下降,以至于丧失了产品的吸引力。从长远看来,这种倾向于牺牲创造来维持继承的做法是消极的,所以纠正方向日益成为一种历史性的必然。没有低估继承与保护文化的重要性的思想及其相关的活动体现在想象与收入上,这在文化经济学里可以普遍地觉察到。甚至就国际机构来说,在多年集中关注博物馆、纪念性建筑物和文化遗产后,需要重拾以往被称为结构性干预的做法,这曾经对国家艺术与创造能力的改革起过作用。情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强调涉及保护、升值、继承、复原、保护和享用文化遗产;而是将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扶持手段适用于能创造艺术品价值的文化产业和产业链中。这种转变使文化产业与地域成为主动参与者。
二、文化和创造性产业的不断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弘扬民族文化的行为和文化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文化和创造性产业在全球需求增长的推动下和新经济增长的刺激下蓬勃发展起来。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ICT,即信息、通信和技术)新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经济(国际互联网、软件、数字化)共同向世界各地亿万人士推出成本相对合理的视听文化工具与设备。反过来,文化的新需求引发对信息内容产业(出版发行、电影、音乐、音视频、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与创意产品(广告、培训)市场服务附属产品的需求。
基于物质文化产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一种基于低生产成本的竞争转变为基于产品质量和品质上的竞争。因此,物质文化产品广阔的创造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时装、住房、生活方式、旅游、美食和工业照明设备等方面。对品质需求的增强还表现在美学、装饰、设计和传统知识方面。
三、文化和创意产品的供应链及其空间范围
艺术和文化的供应链是一个经济概念,其中有六个阶段值得关注:
1.供应链的第一个阶段需要生产艺术品,而文化是供艺术家和创作天才选择的对象。按惯例,从授权到版权保护、公开审查和学术评审都没有达到国际评价要求,不能应对艺术世界和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挑战。这一阶段也包含教育培养,需要强调的是,改善美术学院、音乐学校和公共及私人项目(补助、奖励、援助等)在培训艺术和创造能力方面的质量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这一阶段对于文化和创造性产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创造性的本质和演变。如果创造力在一个世纪的时间段里真是呈波浪形向前发展的话,与政治更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持创造能力以相同的速度继续发展。换句话说,如何才能保证指定地区具有恒速发展的社会创造力。
2.第二阶段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期。艺术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品,创造能力不是一种领悟、一个预测的揭示,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和世代相传的技艺。市场被艺术品中体现的创造性所左右,以至于达到了修改国际竞争规则的程度,如今日益依靠产品的工艺和艺术性而非低生产成本来竞争。在这个阶段里,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在商业性盗版行为泛滥的市场中更加突出。
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在于它与都市和地域的联系。物质生产可能失去控制,但地方文化和新思维、新方式的创造能力应有效控制。隐形知识、传统知识、风格和传统审美观保留下来,原产地地区更加注重产品构思和调配,不再关注四处搜寻低成本原料的生产活动。
3.继承阶段属于价值链,因为它是中期投入的来源之一。它表现为大众商品将过去积累的知识、诀窍和技艺带到了生产工艺中。其重要性具有战略意义,可往往容易被忽视。
4.生产阶段是一个复杂的协调环节。成本高昂的组织机构(例如影院公司和电影工业)是用以传达艺术家思想的一种方式。文化开发通过系统的尺度来表现,可见的实例是意大利地区文化的世界认同:博物馆、物质文化、历史名城。
5.工艺品的经销在产业链中是第五个和最具战略意义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与创造性阶段一起推动整个产业链创造价值。企业的创造能力如今更多地体现在应对改革经销方式的挑战、满足消费者偏好的能力方面。文化遗产体系的配置和管理是这一阶段的关键组成部分。
6.最终阶段是消费,在这个阶段质量问题和需求的扩大或集中再一次出现。
公共和私人成分通常在较高层次上重新划定了涉及这六个阶段的任务、职责和合作的范围。
四、历史与地域
形成文化开发新的至上地位的时间和理由在前述的内容中已经简略地认定。我们还看到了价值链是如何在六个阶段分布以及如今创造性思维和新的经销方式的重要性。这两种现象的地域映射使空间范围与可持续性地方发展更匹配。
即使是文化机构创造出的无形商品在本质上不占空间、没有协同和聚集经济的作用,创造能力也能通过信息释放和刺激孕育出来。
作为对文化和地域新的中心性的尊崇,本文揭示了创造能力与弘扬文化以及历史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创造能力异常波动的历史尺度,这种创造能力一直伴随着我们过去的历史进程。文化产业和创造能力强烈地反映出地区性,对于许多模式来说,首先要注意的是物质文化的产生、都市空间和地区企业空间的发展。
文化是一种特别的产品,限于一个地方所特有,但同时能够向全世界传达它的意愿。让我们想想好莱坞的电影文化、Murano的艺术玻璃、罗马的历史遗产、巴黎或米兰的时装、Giava的蜡防印花。文化的发源地和随文化而产生的产品与服务没有标准的参照模式,但在偶然的开始后,产生了聚集经济体系。我们的历史名城、许多行业文化地区、表演艺术和技术革新都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经验积累。
五、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通过以文化与创造能力的空间和社会尺度为背景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
原则上我相信:创造能力已成为弘扬文化进程中的工具性前提,且两者相互依存。而且这是一种基本的联系,因为创造能力离开了文化就仅成为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艺术上体现,而且体现在刑事诉讼(难道是黑手党的创意?)中,或在揭示技术(原子弹的发明、肿瘤的消除技术难道不是创造性的发明?)中。因此有必要将文化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不再将它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必须将文化看作创造能力的规范性过滤器。
如果考虑了文化的尺度,无论是出于其本质空间、地域和社会的考虑,都可以勾画出不同的创造力模式。一般说来,文化和创造能力根据各国的历史情况结合并形成不同的模式。有时偏向于工艺技术,有时则倾向于市场发展的经济重要性,有时仍然偏向法律和版权保护方面,其他则是文化与传统、地域以及社会质量相关联。模式总归是封闭的,但可以尝试考虑两种模式,克服其存在的差异:
1.为改革而进行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弘扬文化被认为是知识社会、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内容产业的投入。涉及的是科学研究、市场、经营、产品推广和创意服务。
2.为提高社会质量进行的创新:文化开发和创新是保证社会质量的前期投入。这里人们会发现创造能力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地域、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和我们的产品中。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创造能力和文化是社会质量的支柱,可定义为群体自由、正义、经济开发、文化发展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这种模式的目标是物质文化和个人产品的市场扩大。同时,文化遗产和信息产业的升值是社会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质量的创新是建立在文化、地域、社会、行政区划上的,新兴城市似乎更能体现文化遗产丰厚而技术落后国家的创新发展方向。高技术与社会质量存在一种关联,似乎在南半球与北半球存在差异。令人感兴趣的是,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处于这种转变的中间。它们成为两种创新模式之间的过渡类型,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丰富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家发展过程的参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