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的历史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文本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突出、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认定,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1992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并于1993年首批认定了20家企业(集团)技术中心。至2009年7月,我国已认定了十五批共57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各省、市也积极扶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绝大多数制定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激励办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有关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下简称NETC,为英文National Enterprise Technology Center的缩写)的政策进行回溯,展示其政策演进的历程,并在考察其政策演进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其政策演进的特点。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是怎样的?NETC政策的演进具有什么特点?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1992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与NETC建设有关的政策文本。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本文从NETC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数量、政策参与部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认定和评价标准等6个方面刻画了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考察了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结合NETC政策历程的研究,对NETC政策的演进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考察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第四部分考察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第五部分总结了NETC政策演进的特点;第六部分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回顾
本节对以下两方面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一是有关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文献;二是公共政策领域关于政策演进、政策变迁的理论研究。
(一)有关我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研究
尽管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但针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研究很少,从政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江旅安等(1998)对我国NETC建设的进展情况、技术中心的功能、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研,发现NETC建设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各NETC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建设效果良莠不齐;(2)有些企业技术中心的资金得不到保证,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低于1%;(3)有些NETC缺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4)很多NETC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1]。
张丽立(1998)研究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认识不高,重视不够;(2)资金严重短缺;(3)技术力量薄弱;(4)缺乏信息与沟通;(5)技术开发体系尚未形成;(6)技术创新能力弱[2]。
李文海(2004)报告了一项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我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研,发现企业技术中心不能完全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其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3年底,在4223家重点企业中,尚有40.4%的企业未建立技术中心,而国有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比重仅占45.4%。部分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后缺乏资金投入、缺少研究开发人员,机构形同虚设。截止2003年底,在建立了技术中心的企业中,科研开发设施、研究经费和技术人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占14.4%。其中,有447家既无资金投入也没有研究开发人员,比例达17.8%[3]。
吴贵生等(2003)研究了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与评价[4]。该研究的起因是:我国NETC的认定和评价方法是以制造业企业的特点为基础设计的,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业的特点,故需要根据建筑业的特点,设计出能满足国家对NETC的认定要求,又能促进建筑企业技术进步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陈序和谈仲生(1995)介绍了武汉钢铁公司建设技术中心的经验[5];陈孝治等(1998)探讨了钢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并着重探讨了激励机制建设[6];毛志兵(2007)介绍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的经验[7]。
(二)公共政策领域关于政策演进的理论研究
在西方学术界,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用以解释政策演进、政策变迁的理论,为研究和解释具体政策的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演进(policy evolution)相关的概念包括政策变迁(policy change)、政策学习(policy learning)、政策范式(policy paradigm)、政策体制(policy regime)、政策风格(policy style)等。
Hall(1993)研究了英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认为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从凯恩斯主义转向货币主义的范式变迁。Hall认为,政策制定者通常在一个由理念和标准构成的框架下工作,这个框架不仅规定了政策目标及其为实现目标所能采用的政策工具,而且还规定了政策问题的性质。Hall称这个由理念和标准组成的框架为政策范式[8]。
Bennett和Howlett(1992)从“谁在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对后续政策的影响是什么”等三个角度,对从政策学习这一角度研究政策变迁的多种理论进行了综合,认为政策学习包括三种类型:政府学习(government learning)、教训-吸取(lesson-drawing)和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9]。
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2006)认为,政策学习中必须区分内生学习和外生学习。内生学习发生于小的、集中的政策网络,其目标是学习政策背景或政策工具,可称之为“教训-吸取式”;外生学习发生于范围广泛的政策社群,可能涉及到对政策问题的不同解读,或对政策目标的质疑,这种类型可称为社会学习式。“教训-吸取式”和“社会学习式”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意味着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变迁模式。第一种是较“常规的”的模式,是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对政策和规划的细微修补;第二种是在“社会学习”的基础上根本地改变现有政策,可被称为“政策范式变迁”[10]。
三、NETC政策演进的历程
本节从政策的发起背景、政策数量、政策参与部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认定与评价标准等6个方面,刻画了NETC政策的演进历程。研究采用的数据是1992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NETC建设的政策文本,其来源是有关部委的网站、北大法律信息网,以及已出版的政策汇编[11]。对各数据源间的比较和对政策间相互引用关系的回溯表明,本文已搜集到几乎全部的NETC政策。
(一)NETC政策的发起背景
为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等5部门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①。根据《若干政策措施》的第十条,国家将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由国务院生产办会同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局共同审定一批技术中心,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为具体落实《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8月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建立技术中心是企业行为,通过审定的技术中心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1)进口用于开发新技术、国内不能生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2)中试产品定期减免所得税;(3)技术中心的科技设施建设投资按零税率计征投资方向调节税。
1993年11月,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确认享受优惠政策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名单的通知》,确认吉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研究院等2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此后,国家每年组织认定一批NETC,至2009年7月已认定15批,总数达到575家,第16批NETC的认定也已经开始进行。
(二)NETC政策的数量分布
截至2009年7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发布了57项与NETC有关的政策。2001年以来有关NETC的政策数量明显增多,政策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01年、2002年、2005年、2007年(见图1)。政策数量的变化表明,NETC政策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受到了更多关注。
图1 1992-2009年NETC政策的数量(项)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所搜集政策作出的统计。
图2 NETC政策的发布形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所搜集政策作出的统计。
根据政策形式的不同,NETC政策可分为6种类型:规划、行政法规、组织实施、认定与撤销名单公告、评价结果公告、部门内部工作指南。不同形式政策的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NETC政策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组织实施、名单公告、结果公告、工作指南类的政策,总计占到71%,而规划和行政法规类共占29%。
(三)NETC政策的参与部门
NETC政策的主导部门是国家发改委,主要参与部门有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②。在全部57条政策中,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了45条,参与制定了47条(见图3)。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在1993年就正式参与NETC政策的制定,财政部于1998年开始参与进来,科技部在2006年正式加入。
需说明的是,科技部于2005年10月发布了《关于推荐“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备选企业的通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认定“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但该计划没有继续单独实施,而是在2006年融入到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计划中,科技部也于2006年加入到NETC的认定和管理中。
从NETC政策的部门间合作来看,由单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为32项,占56%;由两部门联合出台的为1项,占2%;三个以上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为24项,占42%(见图4)。可以认为,NETC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由多部门参与完成的,各部门间的合作也较为紧密。
图3 主导和参与NETC政策制定的部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所搜集政策作出的统计。
图4 NETC政策制定中的跨部门合作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所搜集政策作出的统计。
(四)NETC政策目标的变化
NETC的政策目标,是指建设NETC这一政策举措的目的、目标。实际上,建设NETC本身也是一种政策工具,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目标。政策文本分析表明,国家建设NETC的目标在1992-2003年是基本一致的,在2004年以后有了扩展。
在第一阶段(1992-2003年),NETC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发挥NETC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
在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除发挥NETC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之外,国家还将NETC的建设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NETC政策的目标可归纳为:(1)发挥NETC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2)通过支持和引导重点领域NETC的研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企业自主创新支撑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NETC政策工具的演进
国家支持NETC建设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评估考核、资金补助、荣誉奖励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表1列出了不同政策工具出现(及取消)的年份、对应的政策名称、具体规定、备注信息。
1.税收优惠(1993年起)从1993年开始,NETC就享有税收优惠政策,但优惠范围是有变化的。1993年,NETC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减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境增值税、中试产品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1994年起,因实施新税法,不再减免NETC中试产品的所得税;1999年7月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刺激内需,以及为适应WTO规则,国家逐步全面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不再是对NETC的特别优惠。
2.评估考核(1998年起)1998年1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使得NETC的认定和评价开始规范化、制度化。有关部门决定对NETC每年评价一次。2005年后,对NETC的评价改为两年一次。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评价不合格者,取消其NETC资格。
3.荣誉奖励(2004年)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4部委决定对近两年年度评价中平均得分前50名的NETC进行表彰,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但2004年以后,该表彰没有继续进行。
4.资金补助:创新能力专项(2004年起)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关键试验研发设施的建设。承担项目的NETC在前一年度的评价得分必须高于70分(含70分)。NETC创新能力项目主要支持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农业以及节能、环保、战略性资源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5.资金补助:科技专项(2007年起)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2007),科技部将通过科技专项对符合条件的NETC给予资金支持。但实际上,目前并没有出台专门的NETC科技专项,科技部主要是通过优先支持企业承担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承担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支持产学研结合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中建设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等方式予以支持。
(六)NETC的认定和评价标准
自实施NETC政策以来,国家每年组织一次NETC认定,对NETC的认定与评价逐步规范化,认定条件和评价标准也有不断调整。
1.NETC的认定条件在1998年以前,获得NETC资格应具备的条件包括:(1)技术中心所在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状况良好;(2)基本上有完成赋予技术中心主要任务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进行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4)财务实行单独核算。
1998年1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及《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NETC的认定和评价开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办法,申报NETC的企业需填报《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享受优惠政策申请书》、《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等材料,地方经贸委或行业主管部门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择优向国家经贸委申报。对获得NETC资格的企业技术中心,每年评价一次。
2005年,对NETC的评价改为每两年一次,对NETC的认定条件也增加了4个硬性规定:(1)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2)企业两年内没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没有因涉嫌涉税违法被立案审查。(3)被认定为省市(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4)符合以下限定性指标: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80人;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2007年,NETC的认定取消了“企业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这一规定。同时,限定性指标调整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2.NETC的评价指标体系 1998年发布《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以来,NETC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三次调整,分别是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不同版本的NETC评价指标体系,都是从体制与机制、实力与能力、产出与绩效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都设有行业调整系数,以提高不同行业间的可比性;各项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调整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变得更为简洁明了,删掉了有一定重复性的指标。在四个不同版本中,三级指标的个数分别为42个、39个、22个、22个(表2列示了2007年版NETC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版本的NETC评价指标体系,都特别重视对创新投入、创新效益的考核,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利润有关的相对性指标具有最高的权重。
但是,每个版本的评价指标体系都不是特别注重对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考核。例如,在1998年的评价体系中,“是否拥有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自主技术在主导产品中的比重”这两项的分值仅分别为2分、2.5分;在2002年评价体系中,这两项的分值均为2分。在2002评价体系中,“企业主持或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仅占2分,在2005年和2007年评价体系中,其分值提高到4分。但是,在2005年和2007年的评价体系中,考察创新自主性的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并不大,创新合作机制所占的权重也较低。
四、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
NETC政策的演进,与其政策背景的变化是紧密相关的。1992年以来,我国的行政、经济和科技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也有调整,期间还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加入WTO等重大历史事件。体制改革、发展战略调整和重大历史事件等宏观背景最终又会体现到政府部门发布的具体政策上。本节拟对“八五”时期以来与NETC建设有较紧密关系的行政机构改革、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概述,以展现不同时期NETC政策的背景环境④。
(一)“八五”时期(1991-1995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开始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在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财政部等5部门于1992年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所得税率(由55%降为33%)、利用国拨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新产品开发和消化吸收专项资金、增加国家重点技术改造贷款比重、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等11项措施。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出,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行政机构改革方面,1992年5月,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改组为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组建了国家经贸委会。新组建的国家经贸委会内设有技术改造司、技术与装备司、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司等与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的职能机构。
(二)“九五”时期(1996-2000年)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十四届五种全会精神,1996年国家经贸委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方案明确了2010年以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以及“九五”时期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其中的一项措施是: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力争使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优势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拥有开发5-10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1997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办法所指的技术创新计划包括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高技术产业化、技术中心建设和新产品试产等内容。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措施。2000年12月,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国家视财力情况和主持部门资金安排情况,给予部分项目适当的资金支持。
行政机构改革方面,1998年国家经贸委会内部的技术改造司和技术与装备司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技术进步与装备司。
(三)“十五”时期(2001-2005年)
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和WTO规则的要求,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于2002年2月联合发布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的科技三项费用从原“科技三项费用”中分离出来,更名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2年10月,国家经贸委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其资金管理按《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政机构改革方面,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03),决定撤销国家经贸委,并将国家计委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经贸委会负责的工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节、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编制、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技术进步与重大装备研制、盐业管理等职能,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在“十五”中后期,党中央还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今)
“十一五”时期,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等成为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等文件。2007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修订),国家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些政策措施得以法律化。
2006年1月,科技部、国资委、中华总工会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其目标是:引导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007年1月,《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国家将构建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根据该规划,“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
行政机构改革方面,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划入了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五、NETC政策演进的特点
本节在前文分析NETC政策历程和政策背景的基础上,借鉴公共政策领域有关政策演进和政策变迁的理论,对NETC政策演进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一)NETC政策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1992年开始,NETC政策不断创新,其政策参与主体、目标、工具等都有了新扩展。首先,政策参与主体不断增多。除最初的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由国家计委与国家经贸委合并组成)、科技部也先后加入NETC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NETC政策的目标有了新扩展。在1992-2003年期间,其主要目标是发挥NETC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在2004年以后,NETC政策增添了新目标:通过支持和引导重点领域NETC的研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构建支撑平台,提升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
第三,NETC政策工具也有较大创新。在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政策工具中逐渐增添了评价考核、荣誉奖励、资金补助(创新能力专项)、资金补助(科技计划专项)等类型。其中,创新能力专项和科技计划专项主要扶持创新能力较强的NETC。
(二)NETC政策体系趋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缺失
经过多年发展,NETC政策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资格认定、税收优惠、评价考核、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但是,仅依靠“资格认定-税收优惠-评价考核-资金补助”这一模式,并不能保证NETC政策目标的实现。首先,NETC政策体系中缺乏推广优秀NETC建设经验的政策。加强对优秀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经验的总结、扩散,为落后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可能是对现有政策的很好补充。
第二,缺乏鼓励NETC加强对外合作的政策。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联盟”、“技术开发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合作,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但目前NETC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合作机制”所占权重偏小,对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引导性不足。
第三,缺乏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考察。缺乏领导层关注,可能是NETC建设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政策中缺少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程度的规定,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
第四,缺乏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文化建设的政策。当前NETC的认定条件和评价体系都比较偏重“硬件”,对企业技术中心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建设等软的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
(三)行政机构改革促进了NETC政策与其他政策领域的融合
1992年以来,国务院进行了4次行政机构改革。其中,1998年和2003年的行政机构改革对NETC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1998年,国家经贸委会内部的技术改造司和技术与装备司合并组成了技术进步与装备司。以前由技术改造司分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以及技术与装备司分管的企业技术中心、重大技术装备项目计划,得到了统一管理。这一调整大大提高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工作之间的协调性,也使包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内的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2003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决定撤消国家经贸委,并将国家计委改组为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内设有高技术产业司,整合了原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和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的职能。此次机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NETC政策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源、环保等政策领域的融合。首先,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需求被融入到NETC建设中。NETC的建设也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受到了NETC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重点支持。第二,NETC政策融入了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高技术产业发展外,NETC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也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战略性资源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领域。
(四)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NETC政策带来了新元素
2006年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国家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大量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这期间,NETC政策不仅自身有一定的创新,而且还得到了其他相关政策的补充。首先,NETC政策的支持环节得到了扩展,伸向了技术创新的前端。2006年以来,科技部加入到NETC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以后,主要通过科技计划的方式,重点支持NETC研究开发环节的活动。
第二,NETC政策的一些不足得到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创新型企业”等相关政策的补充。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一项主要工作,由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总工会组织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主要在国有骨干企业、转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中选择。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措施包括:(1)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2)加大创新基地建设力度;(3)支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4)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5)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6)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可以看出,“创新型企业”政策的目的、作用对象、政策手段等对NETC政策都是较好的补充。
(五)NETC政策的创新是渐进式的,没有发生政策范式变迁
所谓政策范式转变,是指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理念和标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政策问题的性质有了不同理解,政策目标发生了转变。制定和实施NETC政策的根本原理在于:通过“择优扶强”的方式来引导其他企业进行创新,同时通过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认为,“择优扶强”这一理念贯穿了NETC政策的始终。
虽然NETC政策的背景环境(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发展战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NETC政策的创新主要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路径依赖”现象非常明显。例如,从政策目标来看,目前NETC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仍然是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促进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和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政策工具方面,NETC政策仍然保留了最早的税收优惠政策;政策主体方面,NETC政策最初的发起部门(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仍然是其主要参与者;从政策对象来看,NETC政策一直以来是针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其认定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实质变化。
因此,尽管政策背景的变化对NETC政策的演进路径有深刻影响,但NETC政策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教训-吸取式”的,其主要目的是适应政策背景变化、寻找更有效的政策工具,并没有否定原先的政策目标。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1992年以来NETC政策的文本为数据,揭示了NETC政策演进的历程;在考察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研究了NETC政策演进的特点。研究发现,NETC政策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NETC政策体系趋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缺失;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促进了NETC政策与其他政策领域的融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为NETC政策带来了新元素;NETC政策的创新是渐进式的,没有发生政策范式变迁。
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展示了NETC政策演进的历程,考察了NETC政策演进的背景环境,总结了NETC政策演进的宏观特点,可作为有关我国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的知识起点;其二,本文借鉴了公共政策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今后有关政策演进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借鉴价值;其三,本文对NETC政策演进的案例剖析,丰富了公共政策领域有关“政策学习”和“政策变迁”的研究。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以政策文本为“数据”,缺乏对NETC政策决策过程的考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第二,由于政策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研究者知识的有限性,本文对NETC政策演进特点的判断和总结,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注释:
①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成立于1991年7月,其前身是国务院生产委员会。1992年5月,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改组为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国务院经贸办,组建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贸委)。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国家经贸委,其大部分职能划入到了新成立的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等部门。
②国家发改委,全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其前身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2003)。根据该方案,国家决定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撤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经贸委与技术进步有关的职能都划入了国家发改委。
③由于该项政策覆盖所有类型的投资,在前面NETC政策数量、政策参与部门的统计中,没有计入。
④本节所概述的绝大多数政策与NETC的建设不直接相关,故不计入前面NETC政策数量、参与部门的统计中。
标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