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1]2002年在《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文中指出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创造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是人的智慧学习的最高形式,而且也因为新生一代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选择培养音乐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担负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已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探索了音乐创造力的教学原则、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教学实验,证实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儿童音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差异性、音乐创造力教学对儿童创造个性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为音乐创造力教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的资料。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和国内外音乐创造力教学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理论性探索。提出“每个儿童都具有音乐创造力”、“从音乐基本要素出发培养音乐创造力”、“遵循不同年龄的认知规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音乐创造力”等教学原则。探讨了以培养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为内容的教学方法。第叁部分是揭示音乐创造力教学与儿童音乐创造力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目的、准备过程、组织方式、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作了较详尽地说明,并对实验数据作了统计分析。第四部分针对本次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提出“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儿童音乐创造活动”、“创造力培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要相互渗透”、“充分重视儿童音乐创造的个体差异”等建议,并对本次实验在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王雪峰[2]201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等国家纲领性文件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意义与坚定决心。围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精神的教育核心,改变“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局面,实现音乐教育改革创新,在音乐教育学视野中重新建构“创新”意义的音乐创新教育则提供了一个推进音乐创新教学、深化审美教育的重要思路与途径。笔者认为,音乐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应包括学前音乐创新教育、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创新教育、高中音乐创新教育、大学音乐创新教育、特殊音乐创新教育、社会音乐创新教育、终身音乐创新教育等。随着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每一种音乐创新教育都有其特质与策略,以求达到更好的创新性教学效果。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音乐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从音乐创新教育的现状剖析、理论基础、运行模式与教学策略等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创新教育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建构,最终得出“义务教育阶段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兼容的音乐创新教育哲学是指导思想”、“融入——超越——创造是音乐创新教育运行的叁维模式”、“音乐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包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监控策略与评价策略”等结论。这为后续的创新性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期望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的: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评介,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与研究思路。第二章是现状剖析,主要阐述了我国音乐创新教育的现况、理念、特质以及推进音乐创新教育的价值所在,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铺垫。第叁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从创新学、哲学、神经学、心理学与生态学等不同学科中汲取有关创新教育的养分,找寻音乐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运行模式,重点立足于有代表性的案例,建立起“融入——超越——创造”的叁维运行模式,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创新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是教学策略,分别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监控策略与评价策略等方面对音乐创新教学开展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一章是研究结论与前景展望。
陈姝佚[3]2018年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法国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曾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的行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创造”这两个字都无疑是人类语言中极富有魅力的词汇之一。创造力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一,不断受到音乐教育界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大家试图在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使创造力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定义“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为四大音乐课程的价值之一;定义“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五大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定义“创造”为四大课程内容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出发,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教师要随机应变,不能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的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思维。掌握相关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创造和想象的能力。本文针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小学音乐创造力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叙述。第二部分为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概述,分别以什么是创造力为切入点,从斯腾伯格创造力构成出发,为本文所研究的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叁部分为笔者的调研所收集的案例片段,并对收集案例以斯腾伯格创造力构成的六个维度为背景进行了分类规整,最后是笔者对调研结果的归因分析。第四部为笔者对调研结果发现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并从完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素养、提高教师创造能力、优化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五个方面思考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王子婴[4]2009年在《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相关研究和改革正在努力吸取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优点,与此同时,教育界各人士也正在探索适合幼儿成长发展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音乐教育新体系。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给予音乐自由的空间是我们作为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将创造力的培养融入音乐活动之中,发展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孩子创新的潜能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亦是学前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通过探索音乐创造力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探究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儿童音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差异性、音乐创造力教学对儿童创造个性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为音乐创造力教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的资料。本文作为行动研究,通过实践教学,提出了“探索音乐”、“模仿表现”、“结合情境”、“巧用联想”、“丰富经验”、“巧用提问策略”、“设置正向鼓励机制”等教育理念;在关于幼儿创造性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上,亦提出了“支持幼儿的自主创造”与“营造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以及“要正视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与“建立‘大课程'意识”的教学观念。最后,本文根据行动研究中总结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反思。
赵娟[5]2013年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溯源于西方的钢琴,已经是与当今中国音乐形影相随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间,中国社会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钢琴一直是社会音乐教育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普及性最广、对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乐器,钢琴课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涉及的绝非仅系一种乐器的教学,而更关系到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事业的根本。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钢琴课程,钢琴课程承担着选择、传承与创新音乐文化的天然使命。因此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钢琴教育的根基---钢琴课程。本论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审视,针对当今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缺失问题进行研究,以文化中的钢琴课程与钢琴课程中的文化两条线索展开论述,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本质,探求钢琴课程的文化内涵,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文化重塑。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组织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言:关注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以文化的视角。本章主要陈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阐述研究的国际课程研究背景、文化学与音乐人类学研究背景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思路、视角及方法。第二章,中国钢琴课程的本土化历程。本章主要对钢琴课程在中国一百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钢琴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分为萌芽与探索阶段(1840年-1949年),发展与停滞阶段(1949年-1978年)与振兴与崛起阶段(1979年至今)。前两个阶段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发展极为缓慢,从第叁个阶段起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章以这叁个发展阶段为研究对象,对钢琴课程的教学机构、教学模式、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总结与梳理,从中反映出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现状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叁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原理概述。一方面主要依据特定课程理念及相应的课程政策文件(如音乐课程标准等),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音乐文化以及钢琴课程的关系的认识。首先音乐文化与钢琴课程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音乐与文化、钢琴与音乐文化以及钢琴课程与音乐文化等多维关系来阐述。接着以文化的、审美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钢琴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文化品性。然后阐述钢琴课程对音乐文化的生成与积淀功能、传承功能、选择功能、创造功能以及文化交往与和谐社会功能。最后论述钢琴课程的文化旨趣所在,即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具有音乐创造力的“文化人”。第四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批判。本章首先重点批判了钢琴课程目标文化的“工艺学模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遮蔽。随后从课程内容文化层面批判了钢琴课程内容以演奏技能和曲目为中心的片面单一,以及钢琴课程中音乐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在钢琴教学文化层面则批判了当今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学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以及音乐创造能力的严重萎缩与衰退的问题;在钢琴课程评价文化的层面批判了以钢琴考级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钢琴课程对“人"的忽视以及导致音乐创造力衰竭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的观点。第五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理念的文化建构。本章提出建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主体性”、“综合性”、“创造性"等叁个课程理念。首先提出确立儿童在钢琴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钢琴教学原则以及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激趣及激趣的原则。随后阐释了雷默的“综合性”音乐课程观以及“综合性”钢琴课程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内容。最后提出发展钢琴即兴编创能力提升音乐“创造性"的观点以及世界着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创造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第六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的文化建构。本章首先提出钢琴课程的叁维总体目标;具体阐述了“以音乐能力为中心”的钢琴课程目标内容;论述了钢琴课程目标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然后对钢琴课程内容从音乐感受与欣赏、钢琴弹奏技巧与识读乐谱、钢琴即兴编创内容、以及乐曲诠释与多样性音乐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构建。最后从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钢琴教学及教学组织原则、“综合性”钢琴教学的实施以及钢琴即兴编创教学策略等叁个方面进行钢琴课程教学文化的构建。结语,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人文回归”。本部分阐明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要解决钢琴课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就要正本清源,使钢琴课程从偏离其文化本质的道路上走向“人文回归”的正轨上来,从而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创造性人才,建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的钢琴课程文化。这是21世纪钢琴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和新的契机,未来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必定是“人文”引领的钢琴课程。
李英杰[6]2011年在《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文中提出本文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作为研究背景,对其中64篇与创造力培养相关研究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经典案例进行具体描述与剖析,争取较为全面的呈现创造力相关研究的特点,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针对选题缘起、音乐教育领域中创造力研究国内外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对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创造力相关研究从不同文化背景、学术活动形式、直接与间接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分类分析,从量化数据上体现此次大会创造力研究的特点。第二章就此次大会学术活动中论文宣读、专题研讨及圆桌会议、海报展示叁种理论研究形式展开,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对Assessing creativit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Exploring variations in teachers’conceptions and practices(中学课堂的创造力评估:探索教师观念和实践上的变化)和Research into Musical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Entity-orientated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基于主体性目标体系的音乐人才培养研究——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两个案例进行具体描述与分析。第叁章就此次大会学术活动中工作坊和教学展示两种实践研究形式展开,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及理念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对Developing Musical Abilities Through Creative Engagement with Music Games(通过参与创造性音乐游戏培养音乐能力)和The Joy of Music: Middle Primar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ctive Music-Making(音乐的乐趣:中年级小学生亲身参与音乐主动性创作)两个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第四章基于以上分析,对正视人人拥有创造力的客观事实、培养音乐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和教学意识、创设有利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四个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国际会议作为研究背景,全面呈现、分析目前音乐教育领域中创造力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对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以启示,并对创造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赵小乐[7]2016年在《初中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实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尤为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普通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相关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运用音乐创造性教学理论,以沈阳市第二十叁初中生音乐创造力培养为个案展开论述。在调查过程中,发放和收回问卷300份,基本涵盖了所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该校音乐教师、教学主任、校长开展了大面积的访谈。在搜集整理大量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对该校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创新点在于以客观真实的调查数据和理论分析归纳了沈阳市第二十叁中学音乐创造性教学中取得的可借鉴经验,同时针对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困惑和前景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文章还从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常规基本模式和教学创新两个方面,探究中学生音乐创造力教学体系的建构途径。本文中教育教学个案调查方法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是笔者音乐学科教学专业理论的积累与实践的初步尝试。希望以此为出发点,拓展自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李妙[8]2017年在《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人们由原本只关注学生知识积累开始转向对学生能力方面培养的重视,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音乐创造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开始得到新的发展。本文以政策的落实为切入点,就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旨在找出制约当前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学实际提出实施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理论概述,厘清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概念、内容、性质、价值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简述调查对象以及问卷设计内容,通过对调查地区的音乐教师、教研员、学生进行问卷发放、访谈、课堂实录对比等调查方式,收集该地区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及结果整理。第叁章: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通过总结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归纳当前影响音乐即兴编创教学实施开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的实施策略,依据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理论研究与现状调查的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汤韵[9]2010年在《P.伯纳德音乐创造性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伯纳德(Pamela Burnard)博士是英国当代在创造性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致力于儿童创造性音乐及其教育研究,曾参与多个国际音乐教育组织及国际性合作研究项目,活跃于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的舞台。近二十年来,她为英国创造性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当今世界创造性音乐教育研究方面较为权威的人物之一。本研究建立于创造性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描述研究法,对伯纳德博士从事创造性音乐教育研究以来所发表的文献及出版的着作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她的研究视角对英国甚至国际前沿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近15年来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并给予我国创造性音乐教育研究启示。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创造性研究梳理。第二章伯纳德创造性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献梳理,主要是描述伯纳德学术经历及从音乐创作、创作思维、音乐创作与多媒体技术、创作性音乐教学四个角度梳理伯纳德从1995年以来发表的创造性音乐教育文献。第叁章通过对相关创造性理论进行梳理,着重从上述四个角度对伯纳德音乐教育创造性理论进行概述,总结出伯纳德的创造性音乐观。第四章分别从Elliott音乐实践理论、Craft的可能性思维理论及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角度对伯纳德创造性音乐教育理论背景及来源进行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及进一步讨论。本研究所总结的伯纳德在创造性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切实解决了创造性音乐课堂当中学生创作可能性思维、群体协作创作、即兴创作等问题,给予本国音乐教育者们启示,当然,创造性音乐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亟待广大研究者从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赵颖[10]2012年在《《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文中研究表明David J. Elliott是当今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关注音乐实践》一书掀起了一场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讨论。那么,在这场讨论中,音乐教育界的各类学者持什么样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场讨论又如何推进?本文以Elliott《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文集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对论文集中17节的内容及作者相关文献进行了翻译、梳理、访谈与评析,以期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回答。本论文共由五章组成。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缘起,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综述。根据论文的内容,将整个文集分为四个部分来研究。第一章基础理论部分,共包括5个节;第二章认知部分,共包括2节;第叁章实践研究部分,共包括3节;第四章音乐教育部分,共包括7节。第五章共3节,汇总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进行了讨论。本论文对于文集《实践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研究在国内实属首例,因此,本论文将填补学术界对于这部文献的研究空白,为音乐教育界了解此文献提供可能性;同时也深化了业界对于实践音乐哲学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Elliott主要理论思想的了解;还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多视角的理论分析方法,从而丰富专业视野与理论认识,为我国音乐教育界的理论研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D]. 郑虹.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2].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创新教育理论研究[D]. 王雪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D]. 陈姝佚.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4]. 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D]. 王子婴.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 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 赵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 李英杰. 河南大学. 2011
[7]. 初中生音乐创造力培养实践的调查研究[D]. 赵小乐.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8]. 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现状研究[D]. 李妙.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9]. P.伯纳德音乐创造性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 汤韵. 中国音乐学院. 2010
[10]. 《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D]. 赵颖.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标签:音乐舞蹈论文; 音乐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 创造力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钢琴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