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玲
(黑龙江省富裕县中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299)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13例,满意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4.7%;对照组非常满意8例,满意7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度为7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29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该病发病急,变化快[1],患者常出现濒死感、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明确诊断;患者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3例,女6例;年龄49~72岁,平均(58.9±3.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8h,平均(3.3±0.9)h;梗死部位:前间壁9例,广泛前壁6例,前侧壁2例,下壁1例;对照组男12例,女7例;年龄47~70岁,平均(57.6±3.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7h,平均(3.1±0.8)h;梗死部位:前间壁10例,广泛前壁4例,前侧壁3例,下壁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变化快,患者易出现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2],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积极和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讲解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了解;为患者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等,必要时可采取治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嘱患者家属尽量满足患者要求,排除后顾之忧,多关心和照顾患者,消除患者不良情绪。(2)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给予患者易消化、低脂、清淡饮食,饮食应适量,不可过饱,避免出现腹压升高、导致胃肠道扩张,提高血液需求量等。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便秘发生。(3)生活护理: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从而能够减少机体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肌梗死加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联系,增加肺活量;治疗1周后,可适当进行被动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床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家庭支持:护理人员和患者家人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为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目前的病情,取得对治疗的支持;嘱患者家属尽量排除患者后顾之忧,使患者处于温馨、和睦的氛围中,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取SF-36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采取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由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66.2±6.5)分、(65.5±8.5)分、(68.4±9.2)分、(68.5±7.1)分、(61.3±5.7)分、(57.9±8.1)分、(65.8±6.2)分、(58.7±9.3)分;对照组分别为(57.5±4.8)分、(57.2±6.7)分、(59.2±7.1)分、(61.2±5.9)分、(52.7±3.8)分、(50.2±7.6)分、(55.5±5.8)分、(50.3±8.5)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13例,满意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4.7%;对照组非常满意8例,满意7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度为78.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患者机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供血中度,患者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损伤;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胸后骨疼痛[3],如不及时治疗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该病发病急,患者没有心理准备,导致出现多种不良情绪;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家庭支持等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正视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临床治疗,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汉霞,冯叶绿.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3):173-175.
[2]孙玉玲.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9):1247-1248.
[3]韩丽.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626-627.
论文作者:李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论文; 对照组论文; 职能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