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论文_韩永峰,李翔

(江苏省大丰市人民医院脑外科 224100)

【摘要】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同时探讨提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整体检测效果的方法。方法:以随机方案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伤后二十四小时内入院治疗的50名成年颅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同期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于门诊接受血样抽取,而病例组于入院二十四小时、第三天以及第七天分别予以抽取静脉血,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D-二聚体,并观察2组检测结果。结果:重型脑损伤组病患血清D—二聚体总含量最多,其次为中型脑损伤组,最少的为轻型脑损伤组。同时,预后不良患者组血清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组(P<0.05)。结论:基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可对其损伤程度进行客观判断,可将其视作防治并发症、评估预后水平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D-二聚体;浓度;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053-0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障碍会出现急速变化,短时间内就会由高凝状态转化至纤溶亢进状态,所以临床检查工作中,需制定出特异性生化指标,通过对病患病情进行追踪与了解,有助于提升其救治效果。血清D-二聚体本身为人体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的一种特异性的分子反应物,同时还是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如果机体血浆含量异常升高,表明其继发性的纤溶活性也明显变强[1]。本次研究以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为观察指标,选择50成年颅脑外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予以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总结提升患者预后质量的方案,介绍如下。

1.资料来源和检测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伤后二十四小时内入院的50成年颅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年纪最大75岁,最小20岁,平均(40±3)岁;有女性10例和男性40例。同期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年纪最大66岁,最小21岁,平均(39±4)岁;有女性3例和男性7例。分析2组入选对象的各项临床资料之后并没有发现直接区别(P>0.05),值得对比。

1.2 检测方法 本院所用检测仪器的生产商是日本Sysmex公司,型号是CA7000。对照组于门诊抽取静脉血样,而病例组于入院24h、3d、7d抽取静脉血样,即采集病患空腹血液。以比例是一比九的柠檬酸钠对标本进行抗凝处理,再选择免疫比浊法对血清D-二聚体的总含量进行测量。

1.3 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予以表示。

2.结果

2.1 血清D—二聚体和病患脑损伤情况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重型脑损伤组病患血清D—二聚体总含量最多,其次为中型脑损伤组,最少的为轻型脑损伤组,三组有差异(P<0.05),数据见表1。

2.2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病患预后效果间的关系

研究组中有10例(20.00%)预后不良病患,40例(80.00%)预后良好病患,而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方面,预后不良病患血清D-二聚体浓度也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病患,有差异(P<0.05),数据见表2。

3.讨论

一般而言,人类血液内抗凝系统以及凝血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该状态被打破,就可能会是凝血系统被激活,以至于纤溶系统的功能出现亢进现象,致使出血情况、血栓情况的发生。基于人体脑组织而言,其凝血活酶含量明显超过其他组织,如果脑组织受到外界损害,就会直接破坏其血脑屏障,不仅会加大凝血活酶整体释放量,同时还能使外源性的凝血系统被激活[1]。与此同时,当机体血管的内皮细胞被外界损害,会直接触发到病患内源性的凝血系统,加快其血小板的聚集速度和活化速度,从而引起纤溶亢进现象,导致病患长时间处于出血倾向以及高凝状态中。

吴光辉[2]等人认为,当机体急性颅脑损伤以后,约60%左右的病患会有凝血紊乱现象发生,而作为交联蛋白当中的一种特异性、单体降解物,血清D-二聚体同时还是成熟型、稳定型标记物,通常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可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纤溶系统情况进行客观反映。不仅如此,如果患者血清D-二聚体总含量异常上升,可判断患者体内呈现出高凝状态,因此血清D-二聚体又被用于防止出现脑梗塞或者是深静脉血栓现象的临床指标,成为活血用药程序中的关键性参考对象[3]。

颅脑损伤以后,约一小时至四小时内,机体凝血功能就可能会出现异常,受高凝状态影响,血流会从轴流状迅速转变为涡流状,不仅红细胞的整体变形能力会受影响,同时血小板以及红细胞的粘附聚集能力会异常增加,以至于机体脑血液无法正常循环,极易诱发脑梗死[4]。本次入选患者中,重型脑损伤病患血清D-二聚体总含量最多,其次为中型脑损伤组,最少的为轻型脑损伤组,三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与此同时,在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关系方面,预后不良患者血清D-二聚体浓度也要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与胡建华[5]等人的观点相似。

研究表明,基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D—二聚体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的客观判断,同时还是防治并发症、评估预后水平的参考指标,因此临床上必须严格把握、优化其检测程序,用以防止脑梗塞或者是深静脉血栓现象的出现,提升病患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飞,何先弟,汪华学等.老年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钠肽、D-二聚体和C 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08):2109-2110.

[2]吴光辉,高如生,刘明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和S-100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4,11(01):24-26.

[3]姚平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D-二聚体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04):410-412.

[4]陈亮,周嘉敏,赵浪平等.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06(S1):75.

[5]胡建华,周蔚,刘晓晖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06):62-63.

论文作者:韩永峰,李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6

标签:;  ;  ;  ;  ;  ;  ;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意义论文_韩永峰,李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