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园绩效评估:基于企业需求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园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绩效评估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1-22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
科技园在我国仍然算是新生事物,担负着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理论界对科技园的研究相对滞后,除了一些描述性和政策性研究之外,我国对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的建立缺乏理论和数据支持。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倡导兴建了世界第一个科学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大学科技研究园联合会(AURP)在2003年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已经有123个由大学支持的科技园[1]。美国国内商业企业孵化器联合会(NBIA)报告,从1998年到2002年年底,美国南部的科技园已经从12个发展为950个[1]。英国的科技园已经从1997年的25个发展为2002年的250个[1]。亚洲第一个科技园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建立的,其他国家的科技园也在80年代中期兴盛起来。目前亚洲有超过两百个科技园,并且数字在逐年增长。在中国,1985年中科院和深圳市共同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家高新产业园。目前,我国的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科技园管理实践的繁荣促进了理论界对科技园区相关问题的研究。但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很少有学者推出新的观点或者证实某些假设。学者们对科技园区使用的词汇各不相同,包括science park,research park,technology park,business park,innovation centre等[2]。本文认为科技园的定义应该充分体现其提供服务的功能:科技园是为从事新产品或者新工艺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提供场所、服务和有关政策支持的组织机构。Mian则指出[3],科技园的这种类似孵化器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然处于争论当中,关于如何评估孵化器的方法有很多,并且各有不同,但没有哪一个评估方法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有效的。在中国,对于科技园自身运行效果的管理和评价尚比较缺乏,迫切需要在科技园的实践与理论之间搭建桥梁,为科技园区运行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寻找理论支持。
1 文献回顾
许多文献指出,对科技园区运行绩效的评估是复杂的[4],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园开办的目的不同,地理位置及任务是多样化的[5];(2)一些学者[6]认为科技园的运行是为了满足科技园股东、地方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园内公司、银行以及地方商会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3)针对科技园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具有多样性,法律政策限制了对科技园的管理行为;(4)很多科技园都是依托当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大学、科研机构与公司之间知识的溢出和交换是复杂的[7],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受到限制[8][9]。
实际上英国科技园的评估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其评估的重点集中于大学科研机构与公司的合作关系上。早期科技园的评估主要集中对第一产业(钢铁行业、金属材料、纺织行业、机械制造等)的调查,评估目的是考察科技园对地区“再工业化”的作用[10]。目前,科技园的评估需要考虑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如微电子、新材料以及医药和生物等产业。随着新的工业科技园的建立,芬兰、瑞典和挪威成为科技园评估理论研究的重点地区[11][12],其欧洲北部科技园区为公司提供包括市场咨询、广告、物流外包和资金借贷等服务。到了80年代中期,欧洲地方政府加强了政策管理,对政府和科技园对企业政策性支持的研究增多,对科技园的评估更加注重其对公司价值和地区经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上[13]。
科技园评估,硬件和软件都很重要[1][14]。硬件因素包括:(1)外部环境支持;(2)研究和服务设施建设。软件因素包括:(1)科技园发展的目标体系;(2)科技园管理机构的能力;(3)园内公司及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13]。Hilpert[14]首次提出科技园为园内公司所提供的政治、技术文化氛围(political atmosphere)也很重要。即便如此,美国学者Bollingtoft和Ulhoi[14]在报告中指出大约50%的企业在进驻科技园之后的四年之内退出了科技园。许多学者[13]对目前留在科技园内以及已经退出科技园的中小型企业做了比较研究,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和适用性。目前评估科技园的方法都非常复杂,结构不够清晰,这种复杂性在最近一些研究中尤为突出[6]。
在中国,由于缺乏科技园区运行的系统数据,其理论发展比起国外是严重落后的。国内学术界[15-18]对科技园和孵化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政策分析、定性判断和比较分析上。综合科技园的运行与评估问题,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参看表1。
不利用科技园所提供的资源,在科技园内设立企业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如果不重视科技园区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支持和服务,科技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公司进驻科技
园无非是想要获得资源与支持,如果进驻科技园区不能给企业带来区别于园外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么科技园的作用就有待商榷。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出发,公司在进驻科技园前后所需要的服务和支持是不同的,图1说明了公司在进驻科技园前后与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园的相关资源支持。
表1 国际学术界关于科技园对园内企业服务支持的实证研究
时间 学者研究对象方法 研究区域
1988Monck et al. 公司比较研究 英国
1991Van Dierdonck et al. 科技园 描述性研究比利时
1994Felsenstein公司Log线性回归
以色列
1994Westhead and Storey公司比较研究 英国
1996Lofsten and Lindelof
公司回归分析 瑞典
1997Vedovello 科技园 案例研究 英国
1997Westhead
公司比较研究 英国
1999Phillimore 科技园 案例研究 澳大利亚
2001 Lofsten and Lindelof 公司比较研究 瑞典
2002 Colombo and Delmastro 公司比较研究 意大利
2003 Donald S.Siegel et al. 公司回归分析 英国
2004Ferguson and Olofsson 公司比较研究 美国
2004 Lindelof and Lofsten 公司比较研究 瑞典
2004 K.F.Chan.Theresa Lau 科技园 比较研究 香港
2005 Phillip H.Phan et al. 科技园 文献综述 多地区
2006 Barbara Bigliardi et al.科技园 案例研究 意大利
2研究方法与过程
目前学术界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科技园评估的理论并不统一[6]。学者们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对科技园的绩效进行评价,如利用财务指标评估科技园内的投资水平、创业园的公司回报率,使用技术创新指标包括创业公司数量、注册公司的数量、孵化器内公司新产品发布数量、技术专利数量,以及最近使用较多的SA8000体系等,这些方法各树一帜,不成体系。本文从企业资源需求的角度建立科技园的评估体系。
2.1 量表设计
Sherman[19]通过使用宏观经济分析、问卷访谈和电话访谈对公司管理者和科技园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确立研究科技园的评估体系。但是,Sherman的问卷内容受到当时经济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并且不一定适合中国科技园的实际情况,本研究的量表必须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的案例和国内若干科技园管理报告,结合文献回顾,设计研究量表。问卷从科技园区吸引力、当地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度、科技园招商机构服务水平和科技园管理机制完善程度四个角度进行设计,共54个条目,问卷条目采用了7分制Likert尺度,被试者根据自己对科技园管理的认识打分表示其不同意和同意的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问卷内容征求了科技园工作人员和相关学者的意见。
2.2问卷修改、样本选取和数据采集
在问卷大规模发放之前,笔者对深圳高新科技园、深圳软件园和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内的十家企业进行了典型调查,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获得需要的信息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问卷样本来自深圳高新科技园、深圳软件园、昆山清华科技园、北京清华科技园、北京大兴科技园、北京昌平科技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南宁高新区,共有69家公司参与调查,有效问卷回收176份,问卷回收率36%。填写对象为参与公司管理的不同层次人员。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为:(1)被试者职位:高层主管35%,中层管理者22%,基层管理者16%,技术人员18%,一般工作人员9%;(2)企业规模:100人以下60%,100人到500人35%,500人到1000人1%,1000人到3000人3%,3000人以上1%;(3)企业所在行业分布:电子信息42%,IT通讯13%,软件17%,光机电5%,家电1%,能源1%,生物医药器械12%,新材料1%,农业1%,其他7%;(4)企业性质:国有企业5%,民营企业51%,合资企业20%,股份制企业10%,上市公司14%。
图1 科技园对公司需求的资源支持
2.3方法和结果
问卷总体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964。使用的方法为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将多个变量降维,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1103.157,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KMO值为0.863,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值大于0.6是进行因子分析的最低要求,KMO值大于0.8表明原有的变量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效果很好。采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估计并对数据进行了Varimax正交旋转。若保留六个因子,初始的54个条目被缩减为40个,保留条目因子负荷均超过0.5,六个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59.926%,其中技术环境因子解释方差能力最大为13.843%。
2.4控制变量的影响
被试样本为位于八个科技园内公司的相关人员,其对科技园为公司提供资源重要程度的认识可能会受到被试者在公司中的职位、公司规模、公司所在行业和所有权性质四个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研究的效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讨论四个控制变量对六个因素因子得分结果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3。
由回归结果判断,被试者职位对技术环境因素的判断有显著影响(t=2.969,p<0.001),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不显著(t=0.239;1.501;-0.356,p>0.1);四个控制变量对文化氛围因素的判断影响均不显著(t=-0.428;-1.162;0.836;-1.022,p>0.1);被试者职位和公司所有权性质对地区吸引力因素的判断影响显著(t=-2.777,p<0.001 .1=0.604,p<0.01),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t=-1.718;1.288,p>0.1);四个控制变量对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因素的判断影响均不显著(t=-1.805;0.810;-1.381;-1.485,p>0.1);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在行业对资金因素的判断影响显著(t=-3.546;-5.878,p<0.001),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t=0.047;0.229,p>0.1);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对市场对接因素的判断影响显著(t=-5.748;-3.545,p<0.001),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t=1.124;0.063,p>0.1)。以上分析说明,职位层次的高低会产生判断结果的差异,不同职位的人员对技术环境和地区吸引力重要程度的认识明显不同;企业的规模和所在行业不同,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不相同,从而被试者对资金因素重要程度的判断有差异;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性质不同,带来企业产品和市场的差异,被试者对市场对接的关注程度也不同。
3结论与政策建议
Mian[3]认为许多科技园提供给技术公司的技术增值服务要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支持更多,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服务等商业性支持,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到科技园评估的六个因素:科技园提供的技术环境、科技园的文化氛围、科技园的地区吸引力、科技园的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园的资金环境和科技园的市场对接因素,其评估模型见图2。
图2基于企业需求的科技园绩效评估概念模型
3.1 健全科技园的技术环境
目前,我国建立科技园的重要任务是作为促进公司、地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带动当地的技术发展和创新,因此科技园的技术环境应该是企业和政府关注的首要因素。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建立科技园时应该首先考虑科技园的技术功能定位,为实现这种技术功能科技园区需要为企业提供以下服务:(1)科技园区帮助企业建立与技术合作机构之间的联系;(2)科技园对园内公司自主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和宣传;(3)通过科技园管理人员的协调和沟通,有效促进园内外相关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3.2 完善科技园的文化氛围与科技园有关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科技园区内部需要建立一种创新文化氛围,这样科技园对旧工业格局的改造和对新工业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所以文化氛围也是评估科技园的重要因素。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科技园的文化氛围:(1)宣传科技园,提高科技园区当地居民对科技园的认同度;(2)建立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3)对科技园区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改善服务态度;(4)挖掘科技园区内部的龙头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榜样,培养科技园内踏实进取的作风。
3.3增强科技园的地区吸引力
科技园区是否具备资源汇集优势、科技园的资源共享状况、科技园的网络优势和是否具备集群效应等地理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即科技园地区吸引力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科技园所在地域不同,科技园招商引资工作的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位于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园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园的招商工作更顺利。因此,不同地区科技园的建立需要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使科技园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例如南宁高新区地处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的稀有金属矿藏和珍贵药材资源培育相关的产业集群并吸引企业入驻就是一条有特色的道路。除此之外,我国在海外建立科技园也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特色,这样才能帮助进驻企业真正获得当地的资源支持,海外科技园才有发展的机会。
3.4加强科技园的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Cooper [21]提出科技园为公司提供的培育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公司的成长。Colombo和Del-mastro[10]对坐落在科技园内和园外的独立技术型公司进行比较,证明了科技园地区政府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地区政府需要把科技园的发展纳入到当地科技创新进步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充分利用科技园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催化剂作用。而地方政府需要为当地科技园内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策、金融优惠政策、政府采购的倾斜政策,最后为当地科技园内企业提供市场的准入政策是典型调查企业认为最为关键的政策要素。
3.5 改善科技园的资金环境
科技园管理涉及到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公司、地方商业协会和银行等利益关系,很多公司尤其是创业型小公司,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或者更多的投资机会。银行也希望建立与创业型公司之间优良的信贷关系,在许多创业型科技园内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和创新基金奖励机制,所以科技园的资金环境受到企业的关注。笔者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的缺乏。而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小企业的贷款渠道不畅通,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政府和科技园区相关机构应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和资历评价标准,使其顺利获得贷款,走出发展瓶颈。
3.6增强科技园的市场对接服务
Ken Guy[5]在阐述对科技园的评估方法时提出了两个研究框架:(1)基于公司的前期(ex-ante)战略支持计划;(2)基于公司后期(ex-post)战略支持计划,后期战略支持包括园内公司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服务和产品推广服务,可见科技园所提供的市场对接服务也是重要的。根据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对市场对接服务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因此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可以对园内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科技园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评估、市场分析、专利申请和保护以及渠道拓展等服务。
4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1)样本主要来源于广东、北京、昆山、南宁等地区,其被试者的范围和数量有限;(2)六个评估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为59.926%,结果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3)集中研究了科技园内企业需要,尚未考虑科技园发展目标与地区政府战略目标的协调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协调问题。
未来可以延伸的研究方向为:(1)依托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寻找合适的测量指标,建立评估中国科技园绩效的一般指标体系;(2)对科技园内企业需要进行分类研究(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寿命周期阶段等);(3)对科技园绩效进行分类研究(专业差异、地理差异、资源差异、目标差异、服务差异等);
(4)对科技园的运行绩效与园内企业运行绩效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5)拓展中国科技园绩效研究的范围,综合考虑政府、科技园、园内的企业、企业中的企业家和团队决策等维度,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对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协同问题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6)研究科技园内由个人、团队、机构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科技园内企业绩效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