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证学术期刊科学审定的若干理论思考_科学论文

关于保证学术期刊科学审定的若干理论思考_科学论文

保证学术期刊审定稿科学性的若干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性论文,学术期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37.5;G232

稿件的审定是学术期刊出版中的重要环节,是科技期刊得以生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审定稿的质量如何与科技进步程度大小之间所呈现的相关性和同步性,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1-2]。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审定稿的作用,保证审定稿的科学性,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是人们不断探索的课题。这里拟就学术期刊审定稿科学性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1 期刊审稿标准与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异同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理论的评价是科学方法论的2大基本问题之一。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做过深入探讨,形成了各种评价观。如波普尔[3]从逻辑分析出发,把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加以理性重建,以便为科学理论的检验、评价和选择提供一种逻辑结构(演绎检验法和试错法)。库恩[4]提出5项准则:第一,理论应当精确;第二,理论应当一致;第三,理论应有广阔视野;第四,理论应当简单,给现象以秩序;第五,理论应当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爱因斯坦[5]提出了科学成果评价的2条标准,一是外部的证实,二是内部的完备。

目前,科技期刊审稿的标准基本上与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相同,但严格来说,期刊的审稿评价又不同于科学理论的评价:第一,期刊的审稿评价不能明确看出科技文献对学科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它仅是一种粗略的判断,对创新性、科学性的判断,是假定性的判断。第二,期刊的审稿目的不是对理论做出评价性的结论或对它做一准确的科学价值的判断。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科技期刊审稿的目的不是将确定的、公认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而是发现有创新、有前途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公之于众。第三,科技成果和理论的评价是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后做出的,而期刊审定的研究成果需要公之于众,接受检验;因此,它可以也应该带有某种不成熟性。第四,对于演绎思维中的假说,应用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也不适合。可见,科技期刊审稿标准与科学理论评价标准有区别,而套用科学理论评价标准来审定稿件难免会产生偏差。编辑在审定稿件的过程中,若对这些偏差有所认识,就可正确对待专家审稿意见,听取其合理之处,纠正其偏差。

2 审稿与定稿的本质区别

审稿和定稿的作用明显不同:审稿是对文稿研究内容的评价;定稿是将审稿评价与发表要求对比后对稿件的选择。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区别。评价是选择的依据,而选择是评价的目的。

殷正坤等[6]认为:科学家对特定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一级评价,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家这种评价的评价是二级评价或元评价;科学家对特定理论评价时所用的标准是一级标准,科学哲学家对科学家的评价进行评价,所用的标准是二级标准或元标准。

审定稿的评价与殷正坤等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处。专家对文稿的评价是一级评价,对文稿所采用的标准是一级标准;而定稿是对专家所做评价的再评价,是二级评价,所采用的标准是元标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级标准具有随机性、局限性、相对性、主体性,而二级评价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宏观性、模糊性、组织性。显然,定稿的标准与审稿的标准应有所区别,定稿所采用的标准应适用于不同学科,同时,在定稿时要恰当把握一级评价与二级评价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好一级评价中有失偏颇之处。

定稿的关键不像科学学科那样在于创造和发现新的定律、定理、方法和技术,而在于运用辨识、综合、发现的能力。定稿需要综合判断能力,但这并不是只有学术权威才具有的;因此,盲目的崇拜学术权威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具体说来,审稿是从文稿专业出发,从理论性、学术性、创新性等方面就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评价,基本上是专业方面的鉴定;定稿则是在综合专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现状、办刊方针和报道范围对稿件做出取舍。刊物的性质及对象的不同,对论文的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中华医学杂志》与《中级医刊》同是医学类综合期刊,但它们的读者对象及刊物的宗旨不同:前者主要是发表医学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注重学科的前沿问题;而后者主要是为基层医院医师提高医疗水平服务,则更注重普及、提高的相关知识。

除比较选择之外,定稿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纠正偏差。如对某稿件,3位专家审稿,反对刊用2位,赞成1位,如按简单多数原则,该稿应视退稿;但经仔细分析、综合判断,也许最后的决定不是退稿,而是采用。这其中是定稿的纠正偏差、比较分析在起作用。

3 审稿评价中的影响因素

学术期刊稿件的专业评价一般是由专家完成的。编辑都比较注重选择那些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具备较强评审能力、办事公正和迅捷的专家审稿,但在审稿过程中仍难避免下面一些因素对审稿结果的影响。

3.1 专业的局限性与随机性 客观世界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所组成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7-8],每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系统的一小部分,因此,在研究和理论评价过程中都不能忽视研究对象与系统其他部分的联系。专家审稿仅仅是对具体的科学理论、对专业范围之内的内容进行评价,有的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有的是用科学家的直觉去评价,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机性,它可能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可预知的结果;因此,只有在专家审稿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其他评价标准,才能更全面地判断稿件是否符合发表的要求。

3.2 主观性与主体性意识 科学理论的评价不是纯粹科学主义的评价。人的思维具有主体性,他总是以一定的思维模式、框架去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的思维是“我的思维”。专家审稿时也带有主体性,如果审稿人对某种研究方法、某一作者或其所在单位存有偏见,有时会不自觉地反映到评价结果中来。

美国学者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正好说明审稿人主体性思维的偏差:调查者把关于儿童行为矫正的论文寄给75位对该问题有明确看法的心理学家评议。论文的摘要、序言及实验过程的描述对所有评议人都相同,但论文的数据与结论被分为2种,一种赞同审稿人的观点,另一种不同于审稿人的观点。结果表明,当论文的结论符合审稿人的观点时,审稿人一般都打分很高,反之则很低。对此,必须有某种机制来加以纠偏。

3.3 学术观念中的排他性 科学家所持的学术观念在评价稿件时起了决定性作用。若被评价论文与评价者所持的观点相反,则很难见到评价人对文稿持“接受”的意见。如玻姆提出的隐变量因果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爱因斯坦的鼓励下进行的,也可以说玻姆是在继续爱因斯坦的事业,然而爱因斯坦对此解释态度冷漠或者说不支持。其原因主要是玻姆的方案中包含了非定域的新特征,与爱因斯坦坚信的所有联系都必须是定域性的主张相反[9]。这一事实说明,学术上的宽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在成就、人品、学识上都堪称一流的大科学家有时也难于脱俗。

3.4 责任心与人情因素 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品格、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每个人身上均有差异。有的专家对稿件的评审仔细认真,甚至检索文献、核实数据,有的则用几个字解决问题,其差别中人情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编辑仅仅凭专家审稿的意见就做出决定,显然不科学,也有失公允。

科学哲学界的研究也认为理论评价受诸多因素影响。文献[6]认为影响科学家评价理论有3个变量:一是科学家对“理论”一词的理解和解释;二是科学家评价理论时所怀的目的;三是科学家所持的价值观念。

虽然审稿评价与科学理论评价的目的不同,但影响因素却是相同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审稿评价不可能是绝对全面、客观、准确和正确的。此时如由参与审稿的专家来对稿件做出取舍,显然不尽合理;而需要有一个中立者即学术期刊的编辑,从刊物角度出发,分析各种因素,纠正偏差,宏观把握稿件的取舍:因此编辑不仅应该参与审定稿,而且应是定稿的主要执行者。

4 定稿评价中的辩证关系

定稿是审稿的延续。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如何依据专家的审稿意见,从期刊的办刊宗旨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纠正偏差,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从认识论出发,学会处理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为此提供了保证。

4.1 微观与宏观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个别事物开始的。经过对同一类一定量个体认识的积累后,才把握住对其总体的认识[5-6],如对艾滋病的认识是从许多病人症状上得出其共有的临床特征: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但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往往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某些性质,个体亦可有自己独立的特性,如气体分子的集合可以具有单个气体分子不具有的压力和温度:因此,在定稿时,不能因为整体性质而排斥文稿中的个体性质,也不可因为个体性质的不同而不接受整体性质。

4.2 静态与动态 事物的发展都可看成是相对静止状态与不断变化过程的交互更迭。人们对客观事物正是从这2个角度来进行研究的。静态的研究可以预测动态的未来,如对某一疾病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但静态的观察也需结合动态的研究,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客观事物,如手术后的近期疗效要结合随访的远期疗效才能全面地评价手术方式的优劣,另一方面,手术的总体疗效评价不仅要强调远期的效果,而且要强调手术时对患者的手术损伤程度。审稿若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定稿应把握好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4.3 精确与模糊 事物最终总是可以被认知的,但在一定时空下,客观条件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已知和未知、明确和模糊的两面性[10]。如由于历史的局限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遗传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其学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弄清了物质结构、遗传密码以及DNA双螺旋结构之间的关系,才使进化论的研究更趋明确,并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应当承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贝尔曼1973年述及:要想确切地描述任何现实的物理状态都是办不到的,这是公认并经过检验的事实。哥根在1974年写到:描述的不确切并不是坏事,相反是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送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的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同理,在评价科技文稿时应用数学化、形式化方法,注重确定性,讲究精确性,力求明晰性,但不能绝对化。对于期刊定稿来说,这种模糊性不应成为采用稿件的障碍。

4.4 确定与随机 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客观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这种联系和独立既包括了线性的因果关系,又包含了非线性的随机化。系统论的研究表明,系统具有因果关系、确定性和有序性等特性,同时也具有无因果关系的、无序随机的性质,如分子生物学的遗传多样性,量子力学中量子的整倍数跳跃式变化,均表现出无规律的运动。可见,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既要重视确定性,又不能忽视随机性。在期刊定稿时,更应注重把握这种关系。

4.5 系统与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的矛盾斗争。任何系统都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影响系统的发展。对于科技期刊,专家审稿往往注重研究对象(系统)的评价,而忽略了研究对象外部世界(环境)的影响。定稿则应注重文稿对相关学科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力。系统与环境间的作用都不是均一的,定稿的另一关键在于把握系统与环境作用的可能范围及作用的阈值(相互间影响力的大小)。对外部环境作用的范围越大、影响力越强的稿件,越应当予以接受。

4.6 自组织与组织 系统的自组织指事物所具有的自身向有序化发展的特性。这种特性反映出系统发展、成熟、自我协调的能力,如经济系统中,某一市场从形成到成熟通过自身的组织而实现。对于期刊而言,其来稿从内容到来稿量都会自动形成有序;但在审定稿时还需编辑根据办刊宗旨和学科发展,有目的地择优定稿,并不断根据年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某一专题的稿件,以调节期刊的内容,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

(2003-03-11 收稿;2003-05-12 修回)

标签:;  ;  ;  ;  

关于保证学术期刊科学审定的若干理论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