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命题作文如此受欢迎?_命题作文论文

为什么命题作文如此受欢迎?_命题作文论文

命题作文为什么这么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命题作文为什么这么红

笔者随机收集了2013年全国54个考区的67道中考作文题目,发现其中话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4道,命题作文则有59道(其中全命题作文46道,半命题作文13道)。从数据看,如前两年一样,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已完全成为配角,无足轻重;而命题作文唱了主角,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从命制质量看,今年的非命题作文大多不算成功,有较明显的瑕疵。譬如四道话题作文题:“疼痛”(山东滨州卷)、“提醒”(山东聊城卷)、“成长的滋味”(四川宜宾卷)、“过程”(四川凉山卷)。从可写内容看,都过于宽泛,似乎什么题材都能入题,这就给套作、抄袭提供了广阔的投机空间。举例来说,假设某考生事先“拿来”了一篇励志短文,其内容写“我”为参加省中学生长跑比赛,刻苦训练,流汗流血,最终获得亚军,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如果写滨州卷,只需要突出训练的流汗流血,着力描写疼痛的感受,结尾立意“疼痛是成长的营养品”;写聊城卷,则突出训练过程中的难受、消沉乃至打退堂鼓,此时,一个声音反复提醒“自己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写宜宾卷,则运用对比手法,训练的血汗可谓“酸苦的滋味”,登上领奖台时的辉煌可谓“甜蜜的滋味”,结尾立意“在酸苦中酝酿甜蜜,这就是成长的滋味”;写凉山卷,则努力勾勒自己由难受到享受的心路历程,展现过程之美。以上所言纯属假设,但一篇准备之文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些话题作文的瑕疵难道还不一目了然吗?

因此,笔者以为今年大多数考区选择命题作文的形式,一定不是偶然的。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是既契合当下中考考试语境又相对成熟的作文题型。

1.能较好地维护考试公平

有学者认为,“就写作命题来说,开放性、可选择性是首要的”。笔者以为任何理念都要置身现实的土壤,首重开放性的说法过于理想化,平时作文训练可行,利益攸关的考试绝不可行。据笔者对长期一线教学的观察,当下不少学校日常的作文教学不够正常,不少学生甚至一年也写不到几千字,对付考试作文的主要手段就是背和套。前一阵,笔者跟某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聊天,他感慨偌大一个学校,竟然找不到一个确实能写善写的高手去参加市里组织的现场作文比赛。那些所谓的高手只能参加非现场比赛,他们平时写出来的好作文,也大多是“百度”和拼接的结果。因此中考作文命题,如果以开放性为第一考量,无异于鼓励广大师生“平时不烧香,临时碰运气”。

中考作文命题的首要原则,应是确保所有考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设题第一考虑的应是压缩套作的空间,让抢跑、偷跑者无法得逞。今年好多考区的命题作文,在维护考试公平上做出了可贵努力。如江苏常州卷的“不该错过的风景”,如果单纯命题“风景”,那是很容易套的,但添加了“不该错过”,常州梁增红老师评论说,“错过”包含“忽略,不顾,熟视无睹”等意思,这样的风景“不该错过”说明它有价值,因此,全文应有“起先忽略,之后觉悟”的转折式构思。①添加了四个字,就能将一大批套作宿构拒之门外。再如江苏扬州卷的“渐至佳境”,如果命题为“美好的境界”,那无疑过于宽泛,但以“渐至佳境”为题,考生不仅要描绘“佳境”的美好,还要勾勒“渐”的变化过程,同时须展露“至”的愉悦、自得之情。考场里,若将一篇投机之文,硬塞进这道题目里,还能扣紧题目关键词,让人觉得切合题意,需要很好的构思能力,难度很大。退一步说,有那么强的构思能力的考生,自可凭本事作文,“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徒哉”?

今年类似的好题还有很多,如江苏南京卷的“书里有个‘我’”,江苏苏州卷的“遥远的眼神”,江苏徐州卷的“总有一次惊喜”,江苏宿迁卷的“还有一种办法”,浙江宁波卷的“2013,我的夏天”,浙江温州卷的“原来我没懂”,四川成都卷的“再也没有”等,这些题目都构思精巧且独具个性,既通向考生千姿百态的生活,又很好地堵塞了抄袭套作之门。

维护考试公平的第二要义是具备良好的检测功能。一道好的作文命题,既要能兼顾所有考生,让每个人都“可以写”,也要垂青写作高手,让他们“写得爽”,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

还以江苏扬州题“渐至佳境”为例,不同成长、教育背景的考生都能写,喜爱书法的考生可以描写习字如何“疵”“稳”“醇”渐次进益,热爱运动的考生可以讲述三步上篮技术怎样由生而熟,扬州城里的考生可以写古运河风光带变得越来越美,里下河农村的考生可以写父母水产养殖事业的越做越大。不同言语才情的考生都能写,善于感悟生活的考生,可以撷取平凡的生活细节,讲述亲情、友情愈发融洽的故事;长于诗性表现的考生,虽然不能写诗歌,但可以写诗情浓郁的抒情散文;热衷小说阅读的考生,也可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编创扣人心弦的小说。

笔者和参加今年作文阅卷的几位骨干教师交流,大家都觉得“渐至佳境”出得好,区分度很明显,所教班级学生“该考出来的都考出来了,作文一般的基本也没冒上来”。这自然有评阅严谨之功,但命题的匠心更不宜忽略。

2.具有自我完善、发展的功能

以往大家对中考作文命题的批评,往往集中在以下几点:观点先行,剥夺了考生自主立意的权利;缺少文化内涵和理性思考,显得幼稚浅薄;与现实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导致套题和言不由衷;与往年命题雷同,有损考试的严肃性。

遍览今年各地的命题作文,不能说以上问题都不存在了,今年依然有考区出了陈题,如山东滨州卷第一题“生命中不能没有你”,就与去年扬州卷“不能没有你”雷同,且前缀添加的“生命中”更是蛇足。

整体而言,今年中性题多了,如北京卷的“好奇”、湖北武汉卷的“看见”;有品位的题目多了,如浙江台州卷的“这就够了”“这还不够”;与现实走得太近的题目少了,似乎只有甘肃兰州卷的“我的________梦”;粗制滥造的题目少了,今年基本看不到“感恩”“幸福”“诚信”等大而空的题目了。这表明命题作文自我纠正、完善的功能正在发挥作用。

同时,今年还涌现了不少匠心独运,让人眼前一亮的好题。如广州卷的“出错”。这是个词语题目,以往以词语命题,我们习惯用“宽容”“微笑”等正向词语,以体现育人功能。但“出错”是个反向词语,你不能说本题没有价值观的引导,命题者只是尽量隐到幕后,减少对学生选材立意的干扰,让他们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进入题目,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人恒过”,谁没有出错过呢?初中学生,懵懂莽撞,又激进敏感,学习、生活、交友、处世等方面,沉积了多少出错的追悔和启迪啊!从命题与考生生活的对接角度看,本题真是蹲下来命题,替学生拟题。著名作家冯骥才点评说,“这个题目非常好,我给这个题目打很高的分。因为‘出错’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写这个题目的资源,可以挖掘自己的故事”,“而且孩子们也许还能写出有道理、有哲理的文章,发出人生感慨”。②

再如上海卷的“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延续了最近几年注重引导考生表达内心感受的做法。现在的初中生,接触的人事多而复杂,学习上又“亚历山大”,他们内心有汩汩的问题、想法、需求、愿望。这道题目命在学生的动情点上,对乐于倾诉的考生,必能一触即发,一吐为快了。同时,题目中的“今天”和“我”又限制了题材和人称,让学生不致随意扩散,肆意牵连,可谓稳中有新,活中有格。附带说一句,以上两道都是裸题,只出寥寥几个字的题目,没有拉拉杂杂的导语,表意明确且文字简洁,不和考生兜圈子,不给考生设障碍,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如果放开眼界,往前再看个四五年,你就会发现每年都会出现几道闪耀创新精神的好题、靓题。这就使命题作文如一路向东的江河,过程中不断有新鲜的水系注入,它始终是一条奔腾的活水。

二、日常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办

从上一环节的分析可见,当下中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调整、演进,呈现出鲜明的倒逼作文教学改革的意味。你认真、扎实地引导学生写作,中考里必有丰厚的回报;你虚应故事,敷衍马虎,已被命题渐渐堵死了投机取巧的空间。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该怎么办?我愚钝地以为,还应回到原点,回到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将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落到实处。

1.多写练“硬”功

写作是“手艺活”,熟了才能生巧。唯有多写、乐写,才能练出硬功夫。课标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有人觉得陈义过高,难以达到。其实,化整为零,一年写三四万字也不是难事。

笔者在所教班级内推行的微博式随笔,就是化整为零,强调“每天写一点”。微博式,即取微博的形式;随笔,即取“随手笔录”的意思。起初只要求写几十字,逐步过渡到写百十字。学生不需要拿出专门时间写,完全可以在课余饭后,感触来了兴致到了,“刷刷刷”,寥寥几分钟就写好了,一点不增加课业负担。实验了两年,效果明显,逐步形成了乐写、善写的良性生态系统,一小半的学生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了习作。

2.写生练“真”功

写作应该循序渐进,先求实,再务虚。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养成朴实、真诚的写作态度后,再引导他们在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里融入自己的想象和虚构,发展有创意的表达。

我以为借鉴绘画的写生方法,比较容易练出真功。写人、事、景、物,都首重身边的、眼前的,不允许如“多年前,去青岛旅游,发生的那件事让我难忘”般地瞎编。切近的人、事、景、物,就如画室讲台上的苹果、陶罐、石膏像,同学也历历在目,你如何勾勒线条、刻画光影,你的疏漏之处、得意之笔,同学也心知肚明。写生法,偷不得懒,耍不得奸,逼着学生埋着头、弓着腰、憋着劲向前走。写习惯了,学生渐渐就更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了。

3.临摹学“巧”功

如果从章法角度分类,学生作文似可分为巧作文和笨作文。从近几年各地发布的考场作文看,最后能进入一类卷的,多是巧作文,布局谋篇上有很多精巧的心思。要写出巧作文,不是看市面上那些乌七八糟的“高分解密”“作文秘笈”之类的教辅书,而是如习字一样,认真临帖。教材里好多课文就是临摹的法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最好能结合近期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形和具体案例,随文点拨写作运思的基本方法,启发他们某一篇如果这里铺垫一下,后文会更自然饱满,那里设计成对比式结构,主题会更加突出。如果这种随文点拨,又有着一种逐步提升的内在序列,学生作文就会慢慢学到巧劲,更乐意动心思,发展有创意的表达,就不至于练习了多少年,写事还是平铺直叙,写景还是春夏秋冬,写人还是“有一次……还有一次……”。

①《常州晚报·语文名师点评中考作文》2013年6月19日A2版。

②《羊城晚报·中考作文题点评》2013年6月17日A01G“要闻”版。

标签:;  ;  

为什么命题作文如此受欢迎?_命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