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在必要的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采取血液的输注可降低死亡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大量输血(通常在24小时中,定义为大于1个整个血容量的输血或置换总血液体积的50%在3小时内),大量输血通常与高死亡率和凝血病的高风险相关,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创伤患者中。为了减少大量红细胞输血引起的稀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死亡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大规模输血指南。因此早期发现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功能异常指征出现,给予适当血液成分的输注,可明显改善预后,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几率,并降低输注过程中的疾病传播风险,为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预后,提供新的治疗依据。
关键词:血浆;感染性休克;凝血因子;成分输血
1.1凝血功能
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各种蛋白酶,抑制剂和抵抗蛋白酶,该过程在血管内表面受损时启动,刺激血液凝固级联的激活,并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基于纤维蛋白的凝胶状凝块。对进入ICU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2 g / L与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在非常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反映不只一个DIC过程,此外,纤维蛋白溶解也可能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的组织因子表达引发。
2.1休克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学会(ISTH)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SC)将DIC定义如下:DIC是一种获得性综合征,其特征在于凝血的血管内活化,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定位丧失。它可以起源于微血管并对其造成损害,如果足够严重,可以产生器官功能障碍[1]。
2.2休克患者的液体输注
晶体液:生理盐水广泛应用与美国,在一项顺序期间观察测试实验中,生理盐水输注的ICU治疗患者,机体损伤和急性肾损伤增加。胶体溶液:如白蛋白,葡聚糖,明胶或羟乙基淀粉,是重症患者中使用最广泛的液体,尽管ICU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许多人认为,休克中的胶体可以获得更大的血管内容量.但是这些影响会因其分子量和浓度以及炎症期间内皮细胞的变化而改变。
3.1血浆成分分析
常规用于临床实践的血液和血液衍生产品包括红细胞/红细胞(RBC),血小板/血小板(PC,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治疗性血浆(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和血浆衍生凝血因子(用于单个/组合凝血因子缺乏)[2]。
全血(也称为'新鲜'血液)可在20-24℃的温度下储存24个小时。将全血分离的方法,可以在20-24℃,缓冲液下存储4-5天仍保持细胞生存力。在这个温度下储存会增加细菌生长的风险,有受到供体菌血症或皮肤菌群污染的风险。
离心未过滤的全血后,将RBC和血浆与血沉棕黄层分离,导致白细胞减少(即每袋的总白细胞数≤0.1-1.2×10 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可以通过额外的过滤步骤进一步降低血浆和RBC的白细胞水平,之后将它们称为白细胞减少(即每个单位的总白细胞数<1.0×10 6)。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无细胞血浆通常在收集24小时内在-25℃下冷冻,然后称为新鲜冷冻血浆。可以存储36个月(通常在4°C),用于输血。并且通过灭活过程避免凝血因子活性的丧失。
3.2血液成分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日本败血症的治疗包括使用血液成分制剂(红细胞浓缩物,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浓缩物)以及血浆部分制剂(白蛋白制剂,免疫球蛋白制剂和抗凝血酶制剂)。“血液成分制剂”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结合“初始复苏”讨论红细胞输血,并且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DIC)”的背景下讨论新鲜冷冻血浆和血小板浓缩物。在患者从休克中恢复后进行红细胞输血的建议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条件下的,并且当血红蛋白值低于7g / dL时,日本脓毒症管理指南(第一版)和拯救脓毒症患者运动指南(SSCG)2012,与健康,劳动和福利部制定的血液制品使用指南不一致。相比之下,SSCG 2012描述了红细胞输血,其目标血细胞比容值为30%,作为在感染性休克病例中进行初始复苏时维持组织供氧的一种方法。因此,该指南认为不能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输血。并建议在血红蛋白水平≤7g/ dL的脓毒性休克病例的初始复苏期间开始红细胞输注[3]。
讨论:早起发现感染性休克患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及扩容液体的适当选择,对于改善微循环再灌注,起到扩容以及凝血成分的输注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起到明显的作用。给予适当血液成分的输注,降低经济压力及降低血液传染风险的发生,预防红细胞大量破坏及不适当的堆积,减轻患者循环压力,减轻心脏负担,为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Kristina B.M.Still,Randjana S.S.Nandlal,et.al.Multipurpose HTS Coagulation Analysis:Assay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Coagulopathic Snake Venoms.Toxins(Basel)2017 Dec;9(12):382.Published online 2017 Nov 25.doi:10.3390/toxins9120382
[2] Taylor FB,Jr,Toh CH,Hoots WK,Wada H,Levi M,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学会(ISTH)传播性血管内凝血科学小组委员会(DIC)关于定义,临床和实验室标准以及评分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系统。Thromb Haemost。2001;86:1327-30。
[3] Fraser SR,Booth NA,Mutch NJ.The antifibrinolytic function of factor XIII is exclusively expressed through alpha 2-antiplasmin cross – linking.Blood.2011;117:6371–6374.doi:10.1182/blood-2011-02-333203.
作者简介:杨舒贺(1993-),女,黑龙江省鸡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脏及肾脏疾病。
通讯作者:杨松(1981-),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脏及
注:课题编号 ZHY-18-162
论文作者:杨舒贺,杨松*(通讯作者),康晓明,孟庆云,杨丽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血浆论文; 凝血论文; 红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白细胞论文; 成分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