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探究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探究论文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探究

邱龙虎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内容摘要】 发展是关系一个国家社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历史已经无数次证实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时代新课题,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摄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十四条方略。新发展理念从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在要求、重要保障、途径和方法、目标与归宿等五个层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谋篇布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展方略 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党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2](P133)的深邃真理力量;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向方式动力等基本问题及相关方面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挖掘,以利于全党深刻领会学习并准确贯彻执行。

2)对各种有一定高(深)度的地形,当Fr>1/π时(这时层结稳定度弱),大气波动仅出现在地形附近,低层流线接近地形,波动向上有所减弱。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中多次聚焦新发展理念,凸显了新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地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核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制高点,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办法,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起奠基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也明显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由此我国不断流入越来越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各种政治信息就通过日益强大的媒体不断传播,不断冲击着社会大众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基于这一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的思想观念来引导。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的基础,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保持不竭动力的源泉。无论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还是如今处于主导地位的工业文明,创新始终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走在创新前列的国家无一例外在世界经济文化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只有创新才能保证避免在全球经济竞争和综合竞争中处于下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期,进入新常态。依靠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挖掘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转为创新驱动型。与此同时,政府需要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从哲学理论层面看,系统的开放性是绝对的;与外界环境没有任何交换的孤立封闭系统只能是一种假想。任何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都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当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换成有序状态。从时代背景层面看,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国之间利益纽带不断加强,面临的调整也相应增多,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不再适合新的发展需求,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完全适应各国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唯有加强合作、融入到世界格局变化体系中方能有所作为。开放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从实践层面看,通过改革开放,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利成果,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经验总结;也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积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新的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7](P101)。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要素,提高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就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构建公平合理高效的国际互助合作格局,实现互利多赢。2013 年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收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遵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大大促进了参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有力促进了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和协调联动发展。仅在2014 至2016 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 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 亿美元。[8](P5-6)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人口、资源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合理需要,又不会对子孙后代的繁衍生存造成破坏的道路[6]。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多管齐下,协同推进,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共同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生产建设方面,提倡绿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构建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生活消费方面,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交通出行,保护野生动植物,杜绝放生式生物链破坏;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打造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科技创新方面,大力扶持发展生态技术、开发清洁高效能源,加快能源技术革新步伐;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并完善生态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颁布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十八大报告对于今后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背景、理念、地位、方针、目标等维度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与部署。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更是基本国策,要像珍惜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达到的目标是:经济方面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方面绿色转型取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上影响人的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遏制;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上生态红线得到严格贯彻落实;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生态理念观念上全面树立。

二、协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观是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特别是我国发展方式的反思与超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较早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先后经历过高污染和高消耗,如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引发生态危机。虽然发达国家随后采取了积极措施,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至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依旧严重。2015 年9 月28 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辩论时的发言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5](P127-128)绿色发展观也是我们党对于民众山清水秀美好环境追求的回应。我国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步伐快,用一代人完成了其他国家几代人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发展模式的粗放型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有些地区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已经超越环境承载极限,不利于百姓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卫生、饮用水清洁干净、空气清新宜人的要求愈加强烈,人们迫切希望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现代化社会中。

我们党在推进协调发展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提出“论十大关系”、发展的提速阶段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五个统筹”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属于发展的加速阶段,我们需要从全局高度实施“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促进经济内部各生产要素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均衡发展,合理流动;真正做到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的整体协调发展。我们党正在实施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开发西部、京津翼协同发展、建立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举措,通过区域协同发展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全国境内东西南北中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举措进行新一轮的协调发展推进工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三、绿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系统哲学观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子系统组成。五大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如党政军民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五大子系统之间并非完全封闭,也相互影响。整个系统工程的演化发展是一个不平衡与平衡之间摆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发展的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协调发展理念就是推动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的快速转变。结合发展目标而言,协调就是要需要盘活一盘棋,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均衡发展。既要实现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也要实现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结合发展途径而言,协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方式方法。

细究创新内涵,创新包含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主体,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3](P119)新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的生命起源、物质结构、意识本质以及宇宙演化等有望获得重大突破[4]。技术层面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呈现蓬勃新态势。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生产领域的制度创新,从而形成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经济领域生产的发展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发展,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思维习惯的转变,必然带来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而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因此整体上形成创新不断涌现的正向循环激励机制。在新发展理念中,将创新置于发展的首要地位,就是要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社会风气和敢打敢拼、不惧失败的勇气。当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任务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驱动的指导方针是强化科学技术设施建设以保证应用科学的源头供给;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条件,让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方法,坚持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确保支撑发展,主导引领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探索供给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去产能去库存,努力实现增长动力多元,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为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沃土。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了整体性部署。

四、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品牌、理性、权威及深度等是报业在发展数字报纸时具有的先天优势。而在发展初期,为了迎合新媒体发展,数字报纸一味追求点击率,新闻质量参差不齐,这使得部分报纸沦为低端媒介,丧失了公信力。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找准定位,坚定“内容为王”的原则,重新抓住数字报纸的独特价值,才能突破重围。

“行了。”帅哥拧好最后一颗螺钉,用手背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对吕凌子说。帅哥笑得极富感染力。吕凌子没笑,她笑不出来,只礼貌性地道了声谢。

五、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与归宿

共享是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总结。马克思认为现实社会的人们所有的努力奋斗都同利益密切相关。这些利益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也包括精神产品、政治诉求与主张等。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相继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宗旨。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生产力层面保证了广大劳动人民能够享有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共享表现出更加突出的政治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按照内容层次和实现条件,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基本生存层面实现人人共享,而不是少数人独占。第二,努力实现发展层面共享。局部实现从低水平的共享到高水平的共享,从部分共享到全面共享。由于地域差异、个体能力差异等因素,发展层面的共享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照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分配规律。第三,共享的前提是人人参与。只有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保障共享。生存层面的共享要求我们完善民生权利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体现公平性、正义性和普惠性。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到教育、就业、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养老等多方面,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确保生存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面共享、全体共享。同时结合现阶段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现实,尽力创造条件实现发展的机会均衡共享,对于因为政策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牺牲的地区如泄洪区采取补偿性正义程序,打破城乡区域职业阶层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规范行政权力,遏制行政垄断等非市场性因素,确保人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实现人人都有公正的发展机会,最终做到物质财富,精神文化、政治权利、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共享。

总之,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方略,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逻辑的严密理论体系;是从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在要求、重要保障、途径和方法、目标与归宿等五个层次展开的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相互贯通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共同为发展谋篇布局。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拓展深化了我们党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更好的将其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实做到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坚持开放、增进共享的理念,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落实新发展理念,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文字实录)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zb/gov1/wzsl.htm-2017-10-2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习近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李兴鳌.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看未来科技革命的走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

[5]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6 修订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6]王小燕,邱龙虎.生命文化:生态文明时代的轴心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23.

[7]任仲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本书编写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文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6-0001-04

*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研究”(MYZX201615)。

*作者简介: 邱龙虎(1975—),男,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哲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