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级论文,社会进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群众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深刻反映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论断,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
今天我们从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中国全体劳动者和建设者的事业。从我国2000年底的劳动者构成来看,城乡产业工人在城乡总劳动者中的比例不到19%。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要建立在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各行业分布的这种现实格局上。
经济发展和变迁,引起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者和建设者结构的变化,从而党所依靠的群众基础也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以制造业和大生产为主的工业,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1995年时,我国城镇产业工人近9000万人,2000年底时下降为5500万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和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进一步提高,城乡产业工人在总劳动者中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二是农民劳动者在总劳动者中的比例在下降,人数也在减少。1978年时,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为70%,到2000年下降为50%,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劳动者的比例将会越来越低。三是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在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行业中的劳动者人数不断增加。1978年时,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者为489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12.2%;到2000年,第三产业中就业的人数近2亿人,比例上升为27.5%。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第三产业还将大发展。四是工业结构的变迁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吸收从大工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数量日益增多的个体职业者和私营投资及经营者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1978年时,个体工商就业者为15万人,2000年达到2136万人;私营投资者和经营者,几乎从无到有,达到近300万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小企业数量很多,平均每千人拥有50个企业。以此推算,我国到2020年14亿人口时,就需要有7000万个中小企业,即使一个企业按照一个投资经营者计算,也将有7000万个私营企业投资和经营者。
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国民收入居民分配率的上升,以及人们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将是未来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稳定系统。这些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同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管理和经营是复杂劳动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根据这种结构变动的状况,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样党才能增强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人往往在职业和工作单位上从一而终;党的队伍中,大部分是工人和农民,人员构成较为简单,可以在固定的地点和单位对党员进行静态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结构转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逐步转移,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使城镇的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单位间流动。过去在农村中的农民党员,可能成为城镇中的工人党员;过去工业中的工人党员,可能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一个党员一生可能换多个工作岗位,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社区的发展、企业的小型化、职业的个人化,党员的职业多样化,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衡量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去固定地管理党的组织和党员,可能与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党的组织,不仅要建在政府、人大、政协等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国有企业等单位里,还要根据情况和条件,建在非公有制企业、城市社区、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群众团体、民办学校等新时期的各种新组织中,并且管好流动中的党员,使党在新的时期有更广泛的组织基础。
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社会贡献增加,共产党员的家庭财产也将会增加。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分配中,居民分配的比例较大。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分配比例为13%左右,而居民分配加上再分配部分,达70%左右。社会储蓄、积累和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于居民。二是储蓄、积累和投资绝大部分以货币的方式进行。于是,城乡居民储蓄、股票、国债等金融资产越来越多,200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64332亿元,股票市价总值48000亿元。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家庭耐用和保值财产数量也将增加。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高科技发明转化、高等教育等工作的劳动者,由于人力投资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工作回报高,他们会积累和拥有较多的家庭财产。如果以财产为线,将有财产的人士划在党的组织之外,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执政党从某一角度鼓励人们分光、吃光,不进行储蓄、积累和投资,那么,这个社会实际上无法发展,只能衰亡。这显然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历史使命不相符合。
五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30%,在工业中的贡献率达40%,在第三产业中的贡献率高于50%。我国在各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工艺和教育工作的人员从1978年的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500万人。未来,本科、硕士和博士参加工作的将越来越多,国外留学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将越来越多,在职的劳动者也将通过成人继续教育获得高学历和新学位,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传统的依靠土地、资本和简单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国民经济,由于受要素边际收益率下降规律的作用,不能持久增长。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短缺,资本积累规模有限,如果仅仅依靠人多而形成的简单劳动建设社会主义,在国际竞争中肯定会处于被动落后局面。
科学家、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都从事着程度不同的高智能和高技能的复杂劳动,他们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劳动者,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人力资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也证明,一国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越多,这个国家的发展就越快;反之,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很慢,就会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落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些劳动者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是现代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应当被吸收入党,以增强党在新时期的阶级基础。
六
在21世纪,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全球化,各国间经济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协作和分工的同时进行竞争,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外商将在中国投资兴办企业,跨国公司将在中国建立分公司和工厂;一些国外投资者,还要和我们合资合作兴办企业;商贸、金融等服务业要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国内外人员交流将加快和扩大;我们的一些企业还要走出去,在国外办企业和建厂。在这种格局下,一些原来在内资企业工作的业务、经理等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到外资企业工作;一些在国内工作的管理者,要到国外工作;一些城镇和乡村的青年,要在外资企业就业。外资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职工,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在内资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建立党的组织,还需要在外资开发区、在一些有条件的涉外企业,建立党的组织。一些在涉外企业工作的优秀工作者,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又符合党员条件的,也应该被吸收到党组织中。
总之,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外,“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