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教材选题开发的五大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方略论文,大学出版社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出版社做高等教育教材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与定位而言,大学出版社的选题战略应该很明确,那就是要把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及一切教学用书作为主要任务。大学出版社要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和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教材的组织与开发工作。本文总结大学出版社教材选题开发的五大方略,与同仁们共享。
方略一:网状结构法,形成某一专业的产品树
我国建立大学出版社,其目的有别于一般的地方出版社或商业出版社,其宗旨是利用大学出版社所从属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正是这一建社宗旨,使得各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与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基本一致,各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与主办高校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各大学出版社可基于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确定专业类别,在专业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层次类别,如可确定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四个层次,每一层次均可再确定出版物类别,如学术著作(含工具书)、教材、教辅等,每一出版物类别均可再定位出版物介质类别,如图书、多媒体课件、音像、网络等,进而形成某一专业教材教辅的网状结构,形成某一专业的产品树。
例如,某大学出版社基于其主办高校的学科特色确定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英语专业类别,其专业类别、层次类别、出版物类别、出版物介质类别定位如下表:
专业类别 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英语
层次类别 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
出版物类别学术著作(含工具书)、教材、教辅
出版物介质类别
图书、多媒体课件、音像、网络
该社每一专业的教材产品在层次、出版物类别和出版物介质类别上衍生或延伸诸多教材选题,形成产品树。例如,该社经济贸易专业的产品树为:
附图
该社各专业教材教辅类图书以主干学科为树杆,以分支学科为树枝,不断向二、三级学科深化,形成专业产品树,并注意学科的交叉渗透,如贸易与法律的交叉形成贸易法等。
方略二:立体开发,形成一揽子教学包
在开发教材的同时要开发教辅、案例与习题、课件、网络出版物等,注重立体开发,为学校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又能有效赢得市场。
教材的立体化开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教材立体化开发是指做好教材的配套工作,如出版教学参考书、教辅读物、习题册、图册、操作/实习指导书等。它的作用很明显,可以充分占有市场,延伸教材的品牌,服务于教学。一些出版社在传统的教材立体化开发方面做得非常好,往往一套新书出版,配套用书及时跟进,基本上保持同期出版,方便教学。
立体化教材的内容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表现形式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及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其中,光盘版教材+网络版教材、教学杂志+电子杂志、电子教案+光盘试题库+网络资源库、网络课堂+网络社区+论坛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是较新的概念,需要有新的开发思路。
教材立体化开发新思路要求在做好传统的教材立体化开发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新的服务,二是提供新的活动。
提供新的服务,包括开发新兴的电子出版物(如电子教案、演示文稿、操作/实习VCD、Flash动画等)、网络论坛(选题论坛、组稿论坛、教材使用论坛等)、网络资源库(相关网址、教学资源、补充资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网络版等)、网络课堂(示范教学、网上学习等)、网络社区(服务教学的各种信息交流、有用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的下载等)、电子杂志(刊登优秀的教学论文)等。
提供新的活动是针对教材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举办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培训师资、推广教材等。
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育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指导;通过立项研究来带动立体化教材开发建设;进行整体的策划设计,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优势互补,使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
方略三:“以我为主”进行资源外借与整合
大学出版社均根植于本校,过去,许多大学出版社开发教材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满足本校教材建设的需要,并不是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与之相适应,大学出版社十分注重与本校各院系合作开发教材。但与本校各院系合作开发教材,易受各院系条块分割的限制和进度限制,且将自己的出版资源仅固守在本校,不利于挖掘高等教育出版资源。
随着我国教材出版的逐步市场化,过去那种“立足本校”的教材开发方式和“来稿加工”的教材编辑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出版社面向全国同类高校对教材出版过程的全方位策划与跟进。这需要大学出版社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立足本校的同时,加大实施“走出本校”的力度,注重资源外借,充分挖掘全社会尤其是兄弟院校的出版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读者与客户需求为中心,由出版社根据市场需要策划系列教材选题或其他选题,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为教学需要及时出版适用的教材。
在注重资源外借,扩大本社的选题发展规模时,要贯彻“以我为主”的原则,主要由本社根据市场需要策划系列教材选题,整合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自己主导图书开发,满足本校尤其是其他院校的教学用书。
“以我为主”进行资源外借与整合,要坚持比较开放的出版思路,无论是作者队伍,还是读者对象定位,都从全国的院校来遴选与研判,这样就使出版的教材辐射全国,使作者能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派,这样也就拓宽了教材选用者的选择面。教材开发出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做宣传推广,选用率就会很高。例如,国内旅游教育教材有十几个品种,其中南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以及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旅游教育图书在国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教育蓬勃发展,对教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大学出版社也看到了这方面图书的市场需求,于是他们主动依靠本校和湖北省其他高校的师资力量,在2003年推出了“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由于这套教材集中了湖北省许多高校的优势资源,品种齐全,案例丰富,且能根据国内各地旅游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在旅游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使用情况也比较理想。
“以我为主”进行资源外借与整合,既有利于打破本校各院系条块分割和本校与外校的分割,又有利于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满足读者与客户需求的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跟进教材出版的新变化。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遇到各地作者的沟通困难、系列书难以保持统一的风格或特色等问题。这需要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与组织,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确定总策划人、总项目负责人,实行主编负责制。
方略四:贯彻“拿来主义”策略,加强资源引进与创新
教材引进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行双语教学和引进原版教材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洋教材”是适应高教改革发展的需要。但“拿来”的未必就是金科玉律,“西化”并不代表着优化。因此大学出版社要加强资源引进与创新,开发适合我国高校的“洋教材”。
引进教材的开发在引进时要精选版本,注重实效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要以专家为后盾,慎选译者;努力降低成本,使之达到或接近于国内教材的同等价格。选择系列教材时,要考虑系列内的相互连贯和系列之间的相互支持,并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增添新内容。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英文原版“经济学系列教材”共有13种,覆盖了经济学专业的大部分科目,其中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被教育部向全国各高校及相关单位正式推荐使用。
另外,要把“洋教材”的引进作为“催生”本社本土一流教材的手段。毕竟“拿来”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日后能够“拿出”我们自己的王牌之作。因此,把原版教材“拿来”后用于教学,出版社要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其优点,最后以它们为蓝本,让讲授过这些教材的老师回过头来再重写我们自己的教材,甚至可以按不同的体会和情况写出不同的版本,从而达到本土化的目的。
方略五:为一些指定教材或市场成熟的教材出版配套图书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国一些部门和行业往往把一些教材的出版指定或推荐给部分出版社,一些大学出版社拿不到这些教材的开发权。这些指定或推荐的教材往往使用面广,效益丰厚,拿不到这些教材开发权的出版社可以为一些指定教材出版配套图书,如配套教辅(包括教学指导书、学习辅导书、案例、习题集、参考书等)和课件,使用单位在使用指定教材的同时,也可以选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教辅和课件。
对于一些使用面广、市场成熟的教材,大学出版社也可组织开发与之配套的教辅,这样也能在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例如,大学英语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主要有5套教材(上外版、外研版、复旦版等)供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每年大约有400万学生使用这几套教材中的一种。对于这样大的市场容量,其他大学出版社如果开发与原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结构同步的学生自学辅导书,也能取得一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