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市论文,特征论文,人口论文,趋势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历史上发展特点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人口发展情况,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作了动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前广州市中心区和郊区人口密度都在增加,但市中心区增加较快,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州市总人口较速增长的情况下,内部人口变动日趋明显,中心区人口密度在减少,外围区人口密度在增加,认为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正从年轻阶段转向成熟阶段。
关键词 广州市 人口分布特征 演变趋势
1 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
1994年末广州市胡人口380.3万,人口规模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在全国居第6位。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口密度呈主单中心分布,密度从市中心向外迅速下降。在向西,其次向南这两个方向人口密度下降较快。因为一是有珠江阻挡,二是很快超出广州市界。在向东,其次向北这两个方向人口密度下降较慢(图1)。因为城市用地条件向东最好且有港口吸引,向北次之且地域范围较大,人口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图1 广州市人口密度分布立体示意图
第二,从8大区来看,各区人口数量与密度存在较大差异(图2)。
图2 广州市8区人口数量、密度比较
第三,从更小的街镇行政单位来看,人口密度存在更大差异。广州市1994年有街道91个,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越秀区的大南街达14.3万人/km[2],最低的黄埔区夏港街为334人/km[2],前者是后者的478倍。1994年广州市有镇21个,人口密度最高的黄埔区长洲镇,为2029人/km[2],最低的白云区太和镇,为336人/km[2],前者是后者的6倍。
第四,市中心人口高密度区位于西关至北京路一带。人口密度在10万人/km[2]以上的街道基本上都位于这里。
广州市人口密度的这些特点与其人口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2 历史上的人口分布变化
广州建城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上广州的发展主要受港口的吸引。5000年以前,现在的广州市建成区范围大部分还是海洋。受潮水的顶托,广州北部的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在海湾淤积,使陆地范围不断扩大。晋代海湾宽1500m,宋代时江宽缩至900m,明代缩至700m,清代缩至500m。随着泥沙向西、向南淤积,港口也向西、向南移动,城市用地和人口随之扩展。1911年开始筑长堤后,码头移至白鹅谭一带。受港口的吸引,加之珠江水面变窄,南岸与北部的联系逐渐频繁,河南的洪德路一带最先发展起来,西岸的芳村也开始缓慢发展。1933年建成了海珠桥,人口和用地进一步向南发展。
自前汉至清的2000余年间,广州地区人口除隋代略有下降外,基本上都是呈直线上升(表1)。本世纪20年代中心区人口密度为2.4万人/km[2],30年代人口密度为3万人/km[2],40年代日本占领时期,密度曾下降至1.6万人/km[2],1948年恢复到4.2万人/km[2]。
表1 历代广州地区人口密度变化
3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总的来看,建国后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快,由1950年的150.6万增至1980年的301.7万。但其间受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影响,人口经历了几次大进大出的变动。
3.1 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
这时期,百废待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广东虽处沿海,不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但在全国经济形势高涨的情况下,广州市的人口仍得以较快增长(表2)。增加的人口多集中在建成区内,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又进一步增加。
表2 1953~1982年广州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单位:人/km[2])
注:据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3.2 “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
广州进入了全面工业化的高潮,在城市的外围地区建立了一批大型工厂,如钢铁厂、绵纺厂、氮肥厂等,在建港条件较好的黄埔区建立了造船、钢铁等大中型企业。“二五”期间的前两年,总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于工业区和旧城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随工业发展而增加的人口除少部分集中在新工业点外,大都分都集中在市区。所以在周边区人口密度上升的同时,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也在上升(表2)。1958年开始的3年自然灾害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居民生活十分困难,从1960年开始大批城市人口迁回农村,总人口出现下降。1960年建成了珠江西岸的珠江大桥,芳村区人口也逐渐增加。
3.3 “三五”、“四五”(1966~1975年)计划期间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广州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人口机械增长多为负值。但自然增加较快,总人口基本处于稳定状况(表3)。
表3 广州市建国后各时期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9),1980年8月。
1967年建成通往南岸的“人民大桥”,1975年“海珠大桥”扩宽,为广州市区南部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四五”期间,黄埔港进行了扩建和改建,成为广州新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区,受港口吸引,广州工业逐步东移,黄埔区的人口迅速增加。
3.4 1976年之后
1979年落实政策,下放干部和家属及下乡青年大量回城,人口机械增长迅速上升,加上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广州市的总人口大幅度增加。1979~1982年广州市无论是中心区、周边区还是近郊区人口密度都在上升。
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广州市人口密度总的变化情况是,市区和郊区人口密度都在增加,但市区的增加速度高于郊区(表2)。
4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分析
4.1 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总的来看,广州总人口增长较快,增长速度仅次于50年代,为建国后第二个快速增长时期(图3)。各年代净增的人口数量分别为:50年代91.75万;60年代13.18万;70年代50.37;80年代54.35万。同样,80年代人口净增量次于50年代,高于60、70年代。
图3 广州市建国后各年代人口增长
图4 1980~1994年广州市各区人口增长示意图
4.2 人口增长的八大区差异
天河、东山、黄埔、海珠4区1980~1994年人口年递增率分别为:4.48%、2.60%、2.32%、2.12%,高于广州市年递增率(1.67%)。天河、东山、海珠区靠近市中心区,黄埔区具有港口优势,所以这4个区的人口增长较快。
白云、芳村两区人口年递增率分别为1.86%、1.48%,低于广州市平均值、但人口仍在增加。芳村区位于珠江以西,交通不便,白云区的大部分范围是远郊的市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荔湾区以1989年为界、越秀区以1987年为界,在这以前人口还缓慢增加,以后人口绝对量减少。这两个区是广州市最老的区,也是市商业中心所在地。
4.3 距离衰减模式。
克拉克(Clark)、塔拉(Tanner)、纽林(Newing)曾分析了西方城市人口密度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图5):
图5 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密度的发展过程
①成长阶段,图中从a到b,人口密度在市中心最高,向外递减,市中心的人口增加速度大于边缘区人口的增加。人口密度随距离衰减具有以下模式:
d[,x]=d[,0]e[-bx],取对数得:lnd[x]=lnd[,0]-bx ……(2)
d[,x]为距中心商业区x处的人口密度;d[,0]为中心商业区的人口密度;b为常数,b越大表明距中心商业区向外,人口密度下降得越快,反之亦然;x为距中心商业区的距离。
②成熟阶段,图中从b到c,市中心人口增加速度放慢,边缘区人口增加速度加快,边缘区人口密度逐渐超过市中心区,密度随距离衰减模式为:
d[,x]=d[,0]e[-Cx[2]],取对数得:lnd[,x]=lnd[,0]-Cx[2]……(3)
c为常数,其它符号含义同(2)式。
③老年阶段,图中从c到d,由于市中心区商业、事务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市中心迁往郊区,人口密度最高点向外移动,市中心区人口密度缺口出现,模式为:
d[,x]=d[,0]e[bx-Cx[2]],两边取对数即lnd[,x]=lnd[,0]+bx-cx[2] ……(4)
b、c为常数,其它符号含义同(2)式。
(2)式、(3)式可以分别看作(4)式c=0,b=0的特例。
我们把中心商业区选在中山五路与北京路交界处,用(4)式模拟人口随距离衰减的情况(表4)。
表4 广州市人口密度距离衰减模式
从1982年的模式可以看出,b<0,而c接近于零,人口分布接近(2)式(城市人口分布的早年阶段)。1994年的模式与1982年相比,b由-0.476154上升到-0.200383并趋向于零,而C也在增加,由0.010896上升为0.036673,人口分布模式已向(3)式转变,当b=0时,即为(3)式(城市人口分布的成熟阶段)。从目前的状况看,广州市的人口分布尚处于从(2)式向(3)式过渡时期,即市中心的人口逐渐向外扩散,但市中心区的人口缺口尚未出现。
4.4 趋势面分析
距离衰减模式表示的是两维空间的形式,要准确描述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必须考虑三维空间的形式,即趋势面分析。对于坐标为(x[,i],y[,i])的点,它有一个人口密度值d[,i],d[,i]的数值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整个城市人口分布大局的影响d′[,i],即趋势部分;另一部分是受局部因素和随机因素所带来的变化量ε[,i],即偏差部分。
d[,i]=d′[,i]+ε[,i]……(5)
对于在平原上自由发展的城市,人口分布的趋势值d较突出,趋势面拟合的程度较好,对于受外界因素如自然条件(河流、山脉等)、外界干预等影响较大的城市,其趋势面的偏差部分ε[,i]较大,趋势面拟合的程度相对较差。
由表5可见,1994年R[2]都比1982年大,即1994年各次的趋势面模拟程度比1982年要好。这说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逐渐向规则、均衡方向演变。在改革开放以前,重工厂建设,轻住宅建设,且土地无偿使用,各单位集团实际上为土地拥有者,所以即使在城市的同一个部位,其人口密度会存在较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宅建设受到重视,在工业区的周围、城市边缘区、城市内的空地陆续建立了一批住宅,住宅分布趋向均衡,同时各方面政策的改革或松动,为人口在城市内的迁居提供了方便,所以人口具有向规则方向演变的趋势。
表5 广州市人口趋势面分析R[2]值(决定系数)
5 结语
①总的来看,广州城市用地和人口分布的扩展主要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港口的吸引。在古代,当港口向西南移动时,人口和用地也随之向这个方向扩展,到了近代由于轮船的吨位大幅度提高,西南部的港口已越来越不适应要求,而东部的黄埔区有建深水港的条件,城市用地和人口也随之向这个方向较快发展。二是交通条件的影响。在交通联系不便时,地域上连片的北部人口发展较快,当交通条件改善时,珠江南部和西部的人口迅速增长。三是产业发展的影响。城市产业的细化和新产业出现,对用地产生了新的需求,1974年黄埔港进行了扩建,与水运关系密切或水运能降低成本的行业如造船、机械、石油化工等在黄埔发展,用地面积大的钢铁厂在西岸的芳村发展等等。
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人口密度增长总的趋势是,市中心区与边缘区人口密度同时增长,但中心区增长较快(图6)。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当时我国城市发展过分强调工业建设,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在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下,工业在郊区优先发展,随工业而增加的人口多居住在市区,然后居宅才在郊区填充,再后是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套。人口随工业扩散被动地向郊区迁移,与西方国家以居住生活为主的边缘区扩展不同。因此,郊区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区人口密度。
图6 广州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③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在总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也日趋明显和重要。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在减少,外围区人口密度在升高(图6),人口正处于从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过程之中。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城市发展政策上由以前强调城市的生产性改为城市的中心性,注重边缘区住宅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因经济发展新增的人口多居住在城市边缘区并吸引了不少市中心区的人口;高速增长的经济为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土地的有偿使用使各种不同性质的用地根据各自的付租能力在城市内部重组,商业、办公业等进一步向市中心聚集,而人口向外围扩散;房地产的兴起、住房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改革、旧城成片改造等为人口外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西方国家的郊区化是以居住向外扩展为先导,进而引起商业、服务业、工厂等外迁。而中国郊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是以工业向外扩散为先导,改革开放后虽然郊区的发展还没突破以前工业发展的占地范围,但住宅扩散在郊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⑤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心区人口和工业向外扩散,但中心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蓬勃,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减少是城市兴旺的表现,与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中心衰退有本质区别。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 IN GUANGZHOU CITY
Zhou Chunshan Xu Xueqiang
(Centre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Zhongshan University,Gua ngzhou 510275)
Key words:Guangzhou city;Population distribution;Change trend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n Guangzhou City is characterized by mainsingle centre and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8 districts and in 112neighbourhoods and towns.Historically,population density in GuangzhouCity rose sharply,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as mainly attracted bythe port.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series of big factories were built up in suburban areas and brought great population from other places out of Guangzhou,a small part of which lived in suburban area,while most in central city,As natural increase rate of population was very high,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both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area rose,but the former rose more quickly.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quickly.The total population of Guangzhou has also increased quickly.Meanwhile,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sity within the city becomes more obvious.Population density in central city is falling and in outer city is rising.From th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nsity model,it is found tha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Guangzhou i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early stage to mature stage.Population falling in central city of Guangzhou,which reflects a prosperous economy of city,has essential difference from the recession of central city in western countries.
*本文为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部分成果。项目负责人是许学强教授。
来稿日期: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