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娟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2511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朝的王阳明也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衷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不管学习什么,只有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知道当前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副科,内容多、难记不说,升学考试占的比重也不如语数外大,不值得认真去学。显然,学生持此态度,就会严重影响历史课的授课质量,消弱它应有的思想教育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同学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谈谈在这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都比较熟悉,课堂上如果能把历史知识同风俗习惯结合起来,不但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风俗习惯的了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比如讲爱国诗人屈原之死就可以和端午节联系起来。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表示对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再如讲古罗马帝国就可以和公历二月份为什么只有28天联系起来。相传凯撒创立的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但这样算下来,一年不是365天,所以必须设法扣除一天。因为当时处决犯人都在二月份执行,认为二月份是不吉利的月份,在二月份扣除一天,不吉利的月份就少一天,于是二月就成了29天。后来屋大维为了显示他的尊贵,把生他的八月份也改成了31天,二月份因为不吉利又被扣除了一天,这样二月份就成了28天。还有很多风俗习惯都可以和历史联系起来,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
二、引用有关的对联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有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联,不但能激起同学们强烈的爱憎感情,更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并在绝望中死去的内容时,笔者就引用了这样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对同学们说:“这幅对联好象不是对联,实则却是一幅妙联。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看‘千古’对‘万岁’可以,‘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呢?字数不对等,这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袁世凯为什么对不起中华民国呢?孙中山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他,是希望他能继续维持共和,以无愧于人民。可袁世凯呢,却一心想着复辟帝制,这不是对不起中华民国吗?同学们听后“哦哦”连声,大有“来龙去脉原来如此”之叹。
再如讲《马关条约》签定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的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还如讲抗日战争胜利一节时,笔者又引用了这样一幅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幅对联的上联全是国名,意思是中国打败了日本,下联就把中国人民打败日寇后的兴奋心情和中国人民对日寇的嘲弄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三、结合文学、影视作品讲
古人云“文史相通”,引用文学作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不仅《左传》、《战国策》、《史记》、《诗经》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它一些文学作品也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如《安史之乱》、《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皖南事变》等。另外,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某一阶段的历史。如讲二战历史伦敦保卫战时可根据《伦敦上空的鹰》这部影片来描述;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可让看过《南京大屠杀》这部影片的同学来讲述日本法西斯对南京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很多同学都看过,可让学生讲一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这段历史。事实证明,课堂上引用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一些较好的影视作品,就能为学生描绘出更加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风貌,进而形成准确完整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讲“商鞅变法”就可以引用《商鞅立木见信》的故事,讲安史之乱可引用《长生殿》里的有关段落,讲“百团大战”引用《彭德怀自述》里的某些章节等。由于和历史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比较多,在此就不再举例了。但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引用文学作品应指出哪些属于历史真实、哪些属于艺术虚构。
四、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605年,笔者就对同学们说:“这个时间必须记住,谁如果记不住就让他喝1605(农药名)。”1605的后三位数正好是开凿大运河的时间。再如有很多同学容易把东汉时出使西域的班超同《汉书》的作者班固搞混淆,笔者就对同学们说:“出使西域是走着去的。”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了个“走”字旁特别突出的“超”字,同学们看后顿然醒悟,马上意识到出使西域的不是班固而是班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
论文作者:石春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历史论文; 同学们论文; 对联论文; 学生论文; 风俗习惯论文; 笔者论文; 中华民国论文; 《教育学》2015年8月总第8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