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的基础与基本企业管理_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论企业管理的基础与基本企业管理_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论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基础的企业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管理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引进了国外许多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举办过无数次企业管理培训班。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容乐观,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和高额负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相当一部分企业连科学管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现代化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这就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基础的企业管理。为此,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企业管理的基础

这里所指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指企业管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同植物生长需要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企业要搞好企业管理离不开这些基本条件。离开了这些基本条件去谈论企业管理,我们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企业管理的基础涉及许多方面,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管理要求有称职的管理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管理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一个管理人员的成就,每一个失败都是管理人员的失败……管理人员的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管理是否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了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综观世界各国,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与一连串的企业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许多企业家之所以能经营出色,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本领,而在于他们善于管理,如松下幸之助先生就被世人誉为“经营管理之神”。

80年代一位日本学者曾经狂称“中国没有中国真正的企业家”,几乎引起国内企业界的公愤。但细细分析,当今中国真正可以称得上企业家的能有几人?人们见得比较多的则是由于经营管理者的不称职,导致许多国有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

什么是称职的管理者?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教科书上有不同的答案。但归纳起来无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者有管理能力。包括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决策等能力。国内外都有不少管理者,很想把企业搞好,但受能力限制,这种愿望没能实现。二是管理者有强烈的管理意识。在独享制企业和家庭式企业里,企业管理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受利益驱动,管理意识都很强烈。而在现代分享制企业里,由于管理者分享剩余索取权,所以他们的管理意识也很强烈。三是管理者有很强的责任心。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似乎都不如非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素质远远高于集体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能力很强,但其管理水平却远远比不上一些优秀的集体企业。这里不能说与管理者缺乏责任心没有关系。

2.企业管理必须有内在的动力。人类的理性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都是受一定动机驱使的。对于企业管理而言,这一动机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内在动力。

在国外,无论是在业主独享制还是在分享制的企业里,追求剩余索取权成为经营者重视管理的一大动力。

在业主独享制的企业(私人企业、合伙企业)里,雇主以自己的资本作为对企业风险的抵押物,从而在客观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雇主拥有企业的全部剩余索取权,即企业收入支付完工资、利息、地租、材料费等所有的契约支出以后,剩余部分归雇主所有。由于雇主享有的剩余收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雇主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所以雇主十分关心企业管理。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独享制的企业治理机构开始让位于分享制的企业治理机构。在分享制的企业里,所有者与经营者发生了分离,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由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共同分享。对管理者而言,固定工资只占其收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收入与企业经营好坏直接相关。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却使资本获得更高的利益;而企业所有者为获得更多的利益,也不得不给管理者更高的报酬。正是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使得分享制企业的管理者有管理的动力。

过去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不去,显然与管理者的管理动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对某些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企业经营好坏与个人收入和职务升降关系不大,规范的管理(如严格的财务制度)甚至会损害个人利益(如公款消费),所以管理者缺乏强化管理的内在动力。

3.企业管理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同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综观世界各国,不同国家企业管理模式是大不相同的,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家的企业管理模式都不一样。80年代,美国企业界曾掀起一股学习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热潮,但不久美国的企业家们就发现,日本企业的许多成功做法,在美国根本行不通。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企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严格地讲,成功的企业管理模式一定是适应一定经营的企业管理模式。由于企业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什么近年来西方企业管理十分强调人本管理?为什么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现在开始动摇?原因就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变了,企业管理模式也要跟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效甚微。这里存在一个引进外国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多数企业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如果有人问:“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恐怕多数人答不上来。

此外,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政府不再给企业无偿投资,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过渡到了卖方市场,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员工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但国有企业的管理几乎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仍是“铁交椅”,职务能上不能下;员工仍是“铁饭碗”,收入实行平均主义。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4.企业管理必须与员工素质相适应。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与员工素质相对应。早期泰勒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虽然遭到许多非议,但这种做法无疑与当时员工素质是基本适应的,所以在当时来说是有效的。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企业人文主义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它表现为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福利政策、利益分享、参与管理、自主管理、员工持股、团队精神、弹性工作时间、企业文化等等。这与当代西方企业员工素质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多数国家已经进入“丰裕社会”,社会产品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富裕。工作报酬的高低并不是人们择业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是追求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其二,人的劳动中含有更多的脑力工作,企业的高技术生产更需要人的创造性参与和技术劳动支持,对于脑力劳动不可能按工头监督的办法加以管理。其三,从社会行为看,由于社会商业机会大量增加,个人不再依附于企业,人们行为更趋于个性化。正是由于员工素质提高了,所以企业管理方式也必须改变。

即使是在同一个企业里,由于员工素质不同,管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对白领阶层实现弹性工作制,而对蓝领工人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后者上班迟到三次就要被解雇。这种做法似乎不近人情,但是客观需要。

上述几个方面是企业开展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科学管理就难以开展,即使开展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基础的企业管理

基础的企业管理是指企业要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做的。

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介绍国外最新的管理动态,如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管理艺术等,殊不知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基础的管理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那么,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这里所指的基础的企业管理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上所说的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推行管理活动,良好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设备、工厂和市场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这当然是他的夸口之言,但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组织机构的重要性。在某一意义上,组织是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被利用的工具,组织应该附属在管理上。但在另一意义上,管理活动的推行是以组织为前提的。因此,又可以说组织应该在管理上占优先的地位。

组织机构的任务,一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另一方面,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

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企业组织机构也是不断调整的,从直线制到直线职能制到副业部制再到超事业部制,企业组织机构始终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经济变化的。例如,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几次大的组织变革,特别是1931年斯隆对该公司实行的大规模改组,首创了事业部制的组织机构,奠定了该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再如90年代以来,西方大公司纷纷精简管理人员,使组织机构“扁平化”,这也是为了顺应信息革命的潮流,与“高效精干”的组织原则是完全吻合的。

多年来,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多为“金字塔”型结构。在信息通讯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金字塔”型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必须进行机构精简。

2.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又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以及各项具体的工作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还可以避免管理人员的升降和员工的进出给企业产生冲击。例如,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李.亚科卡被福特汽车公司解雇以后,该公司的经营活动并没有受到巨大冲击。再如,世界上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巨人”企业,历史上很少出现因企业领导人失误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现象,部分原因是这些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健全。企业有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后,只要遵循公平法则,严格执行,并任用具备一定能力和经验的管理者,那么用错人的机会就不大。即使用错了人,也能及时通过企业规章制度的监控职能加以修正,把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目前国内有为数众多的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有些工作无章可循。有的企业仅有一些零星的制度,互相不配套,甚至互相矛盾,仅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也贯彻不得力。制度上的不健全,一方面造成管理上混乱和低效率,另一方面形成许多管理的漏洞,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的激励机制。既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那么,企业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这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西方企业的激励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1)较高的固定工资;(2)奖金。它随企业经营状况而浮动。(3)股权。它使企业家成为企业股东并按股份分红。(4)期权。即使企业家若干年后拥有部分股权,其价值取决于企业今后的盈利状况。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员工的收入,真正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正是因为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所以西方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比我们要高,敬业精神也比我们要强。

相比之下,时至今日,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仍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上仍实行严重的平均主义,这就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也不可能发挥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4.完善的约束机制。人性具有两重性,即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麦格雷戈曾提出著名的“X理论Y理论”,实践证明,完全按照Y理论(即相信人有完全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行不通的。约束机制就是为了抑制人的恶的一面(如贪小便宜、偷懒),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组织机构约束。即通过完善组织机构,使企业内部上下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2)制度约束。即在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的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并严格按这些制度办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3)业务处理程序约束。指对企业内部有关经济业务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业务处理规范化,避免工作乱而无序。(4)内部审核约束。主要是建立内部定期审计制度。

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配套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那么,约束机制更不健全。企业居高不下的公款消费、大量的国有资产的流失以及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约束机制比完善激励机制更重要。

5.持续的员工培训。企业的素质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而后者显然更重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之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不同企业的经营风格各不相同,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但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企业对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除了对员工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外,更注重培训员工的素质,对员工的敬业精神、毅力品格、工作态度等进行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对员工培训抓得不够,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员工的岗前培训重视不够,许多新员工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了。二是对员工的在岗培训重视不够,不少员工进厂多年后一直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三是对培训工作的考核抓得不够,有些企业虽然也在不断进行员工培训,但往往是形式主义,员工实际收获并不大。由于员工培训工作抓得不够,使得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所以,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在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优势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与境外企业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

当前,我国企业员工素质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更要重视员工培训。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的培训等。

当然,基础的企业管理工作还包括其他一些内容。但这些工作无疑是最基础的企业管理工作,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现代管理都是建立在这些工作之上的。这是任何一个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应该抓的最起码的工作。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关键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二是搞好基础的企业管理工作。其中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要任用好合适的管理者,要设法增强管理的内在动力,同时要选择与企业经营环境和职工素质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而搞好基础的企业管理工作主要是指要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重视员工培训。只有做好这两方面工作,企业才谈得上完善科学管理并推行现代化管理。

标签:;  ;  ;  ;  

论企业管理的基础与基本企业管理_企业管理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