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的仓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之宝藏。”正如陶先生所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就是古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计算机技术课的教师正努力寻找陶先生所说的这把钥匙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自觉自愿加入的场所.课堂所教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中进行学习的。
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努力提高高中计算机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一、利用情境教育一个有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让学生感觉到轻松自然同时很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比较自然自在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过程,这样就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比如说,在高中计算机技术课中有一个章节是“IP 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很难有一个很具体的理解,有很多同学甚至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名词。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IP地址并且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做。现在有很多的网络犯罪。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络作案的纪录片给同学观看,并且提醒同学们注意公安机关的专家们是通过什么来破案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观察到片中出现的IP 地址。在此时,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专家们是如何获取这些IP地址并通过其来定位定点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马上对即将学习的这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动力,而且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主动的,这样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很轻松。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本身就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来进行学习的,那么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给教师很多有效的、积极的反馈,而这些反馈也会让教师变得更加的兴奋。对于学生来说。因为是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所以课堂会给学生一种收获的感觉.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二、利用工具实践操作计算机技术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有关计算机的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并且学会使用计算机.使得我们的计算机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高中计算机技术课中,有一节是讲因特网,让学生从理论上对因特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节理论课下来,很多学生都是一知半解,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学生更想亲身感受一下什么是因特网。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工具进行实践教学了。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将机房的计算机进行设置。然后设置一些相关的网络问题,当学生实际进入机房以后。让学生按照书本上教的方法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复习了一遍,同&鷂鋏_j3_时也对理论知识更加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真正地自己操作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了,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学习的本质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而不是会做几道题,会考多少分。陶行知先生曾说:“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这样,学生在离开教师,离开学校之后,还能“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所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以一些实际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工具学科来说,更是应该回归生活解决问题。还是拿因特网来举例。当学生了解了因特网之后,知道了它的功能和作用,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比如,我们很多的生活资讯,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这也是回归了生活来解决问题。
四、总结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最基本的技能了,我们的生活基本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好计算机更是意义重大。高中计算机技术课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来说。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也就是说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高中计算机技术课的教学需要做的是迎着新课改的这股春风,让高中生打下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论文作者:酒王军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技术论文; 课堂论文; 因特网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