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宏观调控 强化分配职能 实行科学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管理论文,宏观调控论文,职能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财税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
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形成消费拉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模式,需要用公共消费来引导个人消费。公共消费是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够改善个人消费预期,为启动个人消费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难以有效推动个人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尽管近年来居民消费持续增加,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财政部门要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今后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确保“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机制,逐步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金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相结合的复式预算制度。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仍未建立,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依然较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老有所养”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统筹,身份证号与养老金账号相对应,劳动力流动不受养老因素制约。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需要在明确界定中央地方事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老有所养”。同时,研究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和政府资金的支持体系,实现“病有所医”。
二是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学有所教”。九年义务制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应当健全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妥善解决书本费、学杂费、公用经费和危房补助以及寄宿生补助等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并致力于地区间相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教育券”,使学生可以异地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以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三是推进廉租房制度建设,做到“住有所居”。要不断完善廉租房政策,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同时,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目前,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不仅私搭滥建等问题严重,而且犯罪率也很高。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贫民窟”现象,需要认真研究农民工的廉租房问题。当前认真推进廉租房制度建设,既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做到“住有所居”,同时也可以起到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的现象,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四是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要加大群众文化的投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生态修复补偿等政策,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形成,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努力推进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制。将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同时,将一些目前仍需从量计征的品目提高计征额度,并将地热和矿泉水等水资源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
二是择机开征燃油税。在规范现行交通收费和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同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原油价格等外部因素,择机将汽油、柴油纳入燃油税的征税范围。
三是研究出台环境保护税。从国际经验看,环保领域的政府支出一般都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欧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通常的做法是对使用矿石能源的消费者征收环境保护税(碳税),取得的收入用于替代能源和环境保护,主要目的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目前我国环保领域的财政投入比例较高,而支出的来源是一般税收。考虑到环保领域的投入未来还会加大,需要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为环保支出提供稳定的财源保证。
四是研究开征物业税。物业税实际上是一种财产税,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实施物业税的基本条件,如财产归属不明确、不动产估价制度不健全以及个人社会账号体系尚未建立等等,下一步,需要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重点,研究开征物业税。
三、有序推进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支出责任划分是财政体制的基础。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逐步理顺,财力调节方式不断规范,地区间均衡效果日益明显,但受多种客观条件制约,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影响了财政体制功能的有效发挥。下一步,围绕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
一是依据法律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划分。依据法律,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医保、农村救助等更适合地方管理、更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的事权下放,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明确:凡属中央的事权由中央财政承担;凡属地方的事权由地方承担,并确保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凡属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要明确各自分担比例。
二是改进转移支付方式,匹配财力与事权。部分支出责任下放地方后,中央财政采用转移支付方式,将相应的财力切块下放给地方,同时明确事权的责任归属。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例,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后,可考虑将义务教育事权与相应的财力一并下放给地方,并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力不足。同时规定,再出现学生失学现象,追究相关地方政府领导的责任。
三是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办法。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宜将三江源等中西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列为禁止开发区域,相应取消对这些地区的GDP考核,引导当地政府关注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同时,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适当调整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这些地区的基本支出需求得到满足。
四是研究逐步增加地方税种,提高地方税收所占的比重。目前我国税种大部分为共享税,地方税种数量有限,地方税收所占的比重也偏低。下一步,以明确中央地方事权范围为前提,研究逐步增加地方税种,推进城市税费改革,将固定性的收费转化为税收。
五是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标准体系以及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体系。将目前的“模糊均衡与适度均衡”逐步转向“精确均衡与有效均衡”,将现行体制“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转向“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央与地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行使好所担当的职责,减少讨价还价,缩减寻租空间,节减行政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六是理顺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建立省级以下纵向和横向财力差异控制机制,实行基层政府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弱化财政体制对经济粗放发展的激励,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围绕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预算管理制度,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预算监督和管理:
一是改进财政超收使用方法。目前我国财政超收规模较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初步考虑,分两步逐步改进超收使用方法。第一步,拟修改现行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收支缺口的规定。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除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收支缺口外,也可以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就调入预算,相应安排支出,为下一步过渡到将当年超收结转到下一年在预算安排时统一使用创造条件。第二步,时机成熟时,参照国际惯例,将超收全部结转到下一预算年度使用。同时,适当增加预备费,并规定当年所有不可预见支出都从预备费中开支,减少甚至杜绝“撒小钱”现象,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是实施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2007年,中央财政狠抓预算执行,努力提高预算支出进度。支出进度比以前年度有所加快,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支出进度较慢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部门预算管理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部门预算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第一,要强化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的责任。部门预算的执行主体是各部门,要改变部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采取措施将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部门。第二,要着力提高部门预算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分项来看,支出进度慢主要体现在项目支出,而根本原因在于大量项目没有做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要建立项目库制度,提前对项目进行评审,规划安排项目实施进度。第三,要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监督,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第四,要引进绩效评价制度。财政资金同样要讲究效率,凡是面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就由老百姓来评判,请老百姓来回答问卷,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
今后,中央财政将认真按照十七大精神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实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更新理财理念,推进财政改革,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强化财政分配职能,实行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财政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预算执行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