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导论_思想品德论文

“九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导论_思想品德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教材论文,小学论文,第九册论文,六年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是根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对高年级的基本要求,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共12课。就内容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2课)是尊敬师长的教育。这部分教育内容,低中年级都有。高年级则是在原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的艰辛,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父母之间的矛盾。

第一课 尊敬老师 本课是使学生知道老师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教育学生要不忘师恩,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正确教导。

课文是以少先队大队黑板报上庆祝教师节的两篇短文来进行尊师教育的。

第一篇短文——《泪花》,是从毛泽东尊敬青年时代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开头,启发学生联想到低、中年级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您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把我们从无知中唤醒,我们怎能忘记您呢?”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为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体会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要不忘老师的培养教育之恩。同时,从几位成年人来看望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知道老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认识到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

第二篇短文——《灯光》,通过一个学生观察到的情况,道出了教师工作的辛苦。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校老师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培养成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进而教育学生懂得:对老师最好的尊敬是好好学习,听从老师的教导。只有这样,才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对老师最大的安慰,也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希望。

第二课 孝敬父母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懂得是父母哺育自己长大,作为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文讲了《陈毅探母》中的一段故事,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认识两点:

第一,通过陈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探望母亲这件事,反映出陈毅敬爱母亲、关心母亲的深厚感情,说明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第二,通过陈毅给母亲洗尿裤,说明陈毅没有忘记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表达了他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在讲解这一课时,教师要注意两点:

1.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当前学生中基本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受到家长娇惯,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爱看作理所当然,只知受爱,不知爱人。教学中要注意激情,充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子女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劳,同时启发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要体现社会主义家庭伦理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孝”是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尽心奉养父母,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对于封建的家长制,我们应当摒弃。我们今天讲“孝敬”应强调敬爱、奉养父母。小学生在经济上不可能供养父母,因此,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敬爱父母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并决心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部分(第3至5课)是热爱祖国的教育。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更强调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第三课 腾飞吧 祖国 本课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课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我国4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了便于学生体会、理解,课文首先从感性材料入手,以“长二捆火箭”为例,介绍了我国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利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法,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农业及文教、体育等方面的进步。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说明了我国的发展前景和青少年一代将面临的艰巨任务。这部分没有展开讲,教师可以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参考资料和本地区的远景规划,向学生作具体描述。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因此,教学中要通观4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情况,不要仅仅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第二,要以情感人,以事实说明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联系当前和本地区的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的具体事例,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

第三,要做好两个对比。一是纵向对比,通过新旧社会以及现在与解放初期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横向对比,通过与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这40多年来发展速度方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总体发展速度要高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缩小,有些项目已经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这部分材料,教师可以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在对比时,教师要强调指出,是社会主义带来了祖国的兴旺发达,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第四课 我的事业在中国 本课是通过邓稼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把祖国建设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我是中国人,我属于我的祖国,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

在教学中,不要单纯地以邓稼先回国作为热爱祖国的标准,以免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似乎凡是回国的就是爱国,没有回国的就不爱国。要通过事例,使学生理解、体会老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一片赤诚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学生认识:

1.在优裕的生活条件、个人的荣誉、祖国的需要几种选择中,邓稼先首先选择了祖国的需要,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融为一体,甘愿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才华,乃至一生。

2.今天我们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就是依靠像邓稼先这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及那些脚踏实地地耕耘在祖国千里沃土上的亿万爱国志士的无私奉献。

3.只有国家富强,才有中华民族的崛起,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才能挺起腰杆,扬眉吐气。因此,把祖国建设好,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要向邓稼先等老一代爱国志士学习,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第五课 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 本课主要使学生知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要注意维护祖国的尊严。课文选择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为学生树立一些维护祖国尊严的正面形象。

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从正面让学生认识,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怎样做才是维护祖国的尊严,懂得维护祖国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中国人,要把祖国的尊严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第二,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表现,维护祖国的尊严。

2.通过对练习第三题的讨论分析,增强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地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祖国的尊严。

3.通过联系实际,对正反两方面事例的辨别、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哪些行为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哪些行为有损于祖国的尊严,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三部分(第6至7课)是热爱学习的教育。着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要为祖国而学习,要认真学好各门功课。

第六课 为祖国而学习 本课要使学生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长大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课文主要介绍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为祖国勤奋学习的事迹。她说:“我出国学习,是为了回国建设,是为了使我们伟大的但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祖国早日腾飞。”

教学中要着重讲清三点:

1.在她攻读博士学位时,刻苦学习,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2.获得博士学位后,她考虑到国家的需要,自愿投入新学科的研究。

3.学成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教学应注意两点:

第一,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紧紧抓住韦钰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讲她的行动时,不要离开这一中心,过多地讲她刻苦学习的细节。

第二,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教学中应结合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澄清开头摆出的对学习目的的各种议论,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七课 要学好各门功课 本课使学生知道,小学阶段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教育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这一课是针对一部分学生学习偏科的现象而设置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这一重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让他们懂得,今天努力学好小学的各门功课,是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打基础。

课文通过班会上同学们的讨论发言,说明为什么要学好各门功课的道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体现了本课观点,教学中要注意深入分析这三段课文,可以从以下三点讲清为什么要学好各门功课。

第一,富翁要盖空中楼阁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基础重要,没有坚实的地基,就盖不出牢固的楼房。小学阶段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就好像盖楼房要打地基一样,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就会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第二组同学搭积木房子的演示,说明基础打得不牢固也不行,也会房倒屋塌,学习也是如此。对小学的各门功课不仅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这样,基础才打得牢。

第三,法拉第的故事说明:小学的各门功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哪门功课学不好都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所以小学的各门功课都很重要,都要学好。

本课教学中应注意两点:

1.要抓住于老师强调的话,深入分析学好各门功课的意义,使学生从中懂得:今天学好各门功课是为了将来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努力学好各门功课。

2.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课前,教师要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认识和具体表现。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听到的、看到的和自己的实例,谈谈学好小学各门功课的好处或学不好的害处,特别要针对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单从兴趣出发,而形成学生偏科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学各门功课都是基础,都要学好。有了好的学习基础,将来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

第四部分(第8至12课)是热爱集体教育。着重教育学生要学做集体的小主人,懂得在集体生活中个人服从集体,有事大家商量,同学之间要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合作。

第八课 做集体的主人 本课使学生懂得,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集体的主人,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几点:

1.要主动关心集体。课文通过小记者到四(2)班采访,正赶上同学们主动为主题班会布置会场,反映出他们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人人都关心。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心里想着集体,关心集体的工作,热心为集体做事,经常给集体提建议等等,都是“主动关心”的表现。

2.要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课文中以几位女学生认真完成班委会交给的做红花的任务为例,反映出在集体里,有许多任务要靠大家来完成。比如,每天做值日、收交作业本、定期出板报、记班级日志等等,每位同学都要主动承担,并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3.要自觉按集体的要求去做。课文通过大家自觉执行班里卫生公约的事例,阐明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要求,集体中的每位主人都有义务按照要求去做,用自己的言行为集体增添光彩。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人翁责任感包含极广泛的内容,有不同的层次,大到国家的主人,小至班集体的主人,范围、要求均不相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教师在讲解时,既要有对主人翁精神的宏观理解,又要有对小学生启蒙性、可行性的具体要求。缺了前者,学生容易机械地执行要求,不能举一反三;缺了后者,主人翁精神不能落实。

2.教学要注意培养情感。“主人翁”是一种高度自觉、主动的态度,是对集体极端负责的精神,而不是单纯死板的要求,要注意学生对集体的感情,要强调自觉、主动的态度。

第九课 个人服从集体 本课使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胜利的保证。教育学生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服从集体。

本课内容是以国家乒乓球队队员小余叔叔的事迹为例,说明个人服从集体是事业胜利的保证这一道理,同时也为同学树立了个人服从集体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像小余叔叔这样,就做到了个人服从集体。讲授时,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在世界大赛中争得好名次,是每个国家队队员的愿望。

2.小余叔叔技术全面,球艺高超,是有希望的队员。

3.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小余叔叔能以集体利益为重,听从集体的安排,表现了个人服从集体的好思想。

4.中国队战胜日本队,夺得了世界冠军,这里有小余叔叔的功劳。使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是集体事业胜利的保证。

教学中应注意三点:

第一,在讲个人服从集体的时候,要避免绝对化,要让学生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通常是一致的,个人的努力和成就,也时常给集体赢得荣誉,带来利益,而集体利益一般来说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二者一般是不矛盾的。另外,在处理问题时,当有可能不损害集体利益又照顾了个人愿望的时候,也不是非要牺牲个人的利益。本课要讲的侧重点是二者一旦发生矛盾时,就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从集体。

第二,本课中有几处描写了小余叔叔训练的刻苦和劳累,其目的不在于单纯表述运动员的辛苦,而在于从侧面表现小余叔叔付出同样的甚至更多的辛苦,而自己却没有上场比赛的机会,这就是个人服从集体,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高尚思想行为。

第三,课文中小余叔叔的事迹,只是个人服从集体的一个典型事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后边参考资料中《为冠军搭桥铺路的人》一文中所描写的“群像”或补充其他方面表现个人服从集体的先进事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像小余叔叔那样懂得个人要服从集体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十课 有事大家商量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的事应该大家商量才能办好。小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在集体中自主、自理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但他们还不大懂得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着办,也不善于商量事情。有时往往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吵,或因有人固执己见而使事情办不成,因而教他们学习过民主生活,是适时的、必要的。

课文选用的事例比较典型,很有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从这一事例中提高对“有事大家商量”的认识。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发扬民主,和大家商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政协开会之前,毛主席广泛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在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后,已经初步确定一种图案。但是,当爱国人士张治中又提出不同意见后毛主席认真听取、十分重视,专门召开一次讨论会,请张治中到会发表意见,并接受了他的意见。

2.在讨论会上,毛主席和大家一起翻看38幅国旗图案,当翻到五星红旗图案时,毛主席停下来征求大家意见,许多人都说好,但是仍有三个人对图案说明提出意见,毛主席还是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并建议修改图案说明。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毛主席的具体做法中,体会毛主席有事和大家商量的民主精神。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样做的好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两个细节:①在讨论会上,毛主席的话博得热烈的掌声,获得大家的赞同。②在政协一次会议上,“全体政协代表一致通过以五星红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全场掌声雷动”。由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有事大家商量的好处: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听取大家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完美,得到大家的真心拥护。

本课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已经懂了的道理运用到集体生活中去,要做到:①负责人要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可用个别商量,分别征求意见和开会讨论等多种方法。②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既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讨论。③最后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得出商量的结果,少数要服从多数。

第十一课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本课是使学生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个人成长的益处,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课文以妈妈小时候虚心学习本班同学的优点为例,说明为什么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怎样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中要着重讲清以下几点:

1.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不足。讲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以自己或同学为例,找出优点和缺点,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取长补短”的前提。

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进步。这是讲“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妈妈虚心学习同学优点的事例说明;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谈体会来理解这一道理。

3.只有善于发现、虚心学习,才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一点实际是导行,即怎样才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总结出三点:①要有向别人学习的愿望和诚意。②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③要真正虚心来学习。

在讲解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这样才能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二课 团结合作 本课使学生懂得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教育学生从小培养与人团结合作的好品质。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五指兄弟》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互相支持、配合,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形成合力,把事情办好,从而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

2.使学生从《五指兄弟》故事中分析出他们没做到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是:没有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使学生懂得,要做到团结合作,大家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3.使学生从《五指兄弟》不能团体合作的具体表现中,分析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例如,只想显示自己的本领、功劳;想偷懒、省自己的力气;不想让别人得到等。他们各有各的想法、打算,但都没有想到这样做能否把大皮球举起来,因此,都是缺乏整体观念的表现。同时,从中使学生懂得:在从事对社会、集体有益的工作、活动中,不能与人团结合作,从而影响整体的工作与利益,是不道德的表现;而善于与别人团结合作是一种好品质。

这里应注意一点:《五指兄弟》不能团结合作的几种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不一定是小学生中存在的现象,多数小学生的思想没有那么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对号。学生只要认识到自己不能与人团结合作的某些表现是由于没有想到整体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内容是少先队第一小队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王老师帮助下提高认识的情况。教学时,教师应强调两点:①怎样才能做到团结合作。要做到团结合作,必须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配合。②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只有团结合作,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标签:;  ;  

“九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导论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