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现实表征与中国农产品质量愿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愿景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城乡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更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向好,但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各类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和奶制品的添加剂污染及农药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质和菌类毒素超标等问题较为突出。对近年来爆发的河北三鹿三聚氰胺、河南双汇瘦肉精、安徽牛肉膏、上海染色馒头和沈阳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追根溯源,无论是生物污染、化学污染还是物理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焦点最后都归结到农业科技这一关键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行科学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中国食品安全报告》指出,“中国农产品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研制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其中,过程控制和产地溯源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主要研发方向”[1]。在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发展推进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如何依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更有效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述评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究是多维度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研究专注于某一种或某一类具体技术、方法或标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例如将GIS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安全溯源、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安全检测、将RFID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安全监控等。此类研究中,赵春明从控制技术、检测检验技术和追溯技术三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进行了很好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发布了系列的实操性丛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实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二种类型着重以某种理论为依据,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经验创新和制度建设[3][4][5],也包括了对世界诸多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学习和借鉴[6][7],此类研究着眼于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工作。第三种类型既不是纯技术的研究,也不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在研究中引入了“人”的因素,例如考虑农户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采用意愿、选择标准、行为偏好等[8]。
如前所述,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从不同层次解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主体因素,对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然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涉及诸多因素和领域,单一维度的研究必然存在局限,需要从系统角度完整地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要素、层次及相互关系。
图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复杂适应系统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技术支撑。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全面向农业渗透,先进科学技术对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系统和安全溯源系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9]。基于供应链“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技术应用与系统构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当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是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围绕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检验和追溯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10],是由一系列相关参与者以及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和信息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发生关系而形成的不断演化的社会过程。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自1994年由美国圣塔菲研究所霍兰教授提出便迅速引起学界关注,成为当代系统科学的一个热点。复杂适应系统中的成员被称为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其能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持续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据之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11]。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驱动下,通过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反复调适,基于供应链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应用和转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在层次和功能等方面形成复杂适应性。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见图一),基于复杂适应性视角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促进技术系统良性运作,更有效地依托技术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复杂适应性的表征解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具有复杂适应性特征,众多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主体以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系统的递进层次,主体系统主体和系统层次共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功能。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处于开放的外部环境当中,得到资源、机制、人才和意识等提供了支撑保障。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主体众多
主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复杂适应性形成的前提。主体分为相关参与者、硬件和软件三类,它们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相关参与者包括四种:一是技术研发主体,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业推广部门和民营科技机构及其中的发明者、技术员、工程师等;二是技术应用主体,即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物流企业等;三是技术监管主体,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第三方组织等;四是技术受益主体,即农产品消费者个人和家庭。硬件是指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相关的工具、设备、机器等,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物化到种子、肥料、仪器、设备和药剂等实物载体之中的载体、途径和形式。软件是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应用的经验技能、操作流程和标准体系等。研发主体在监管主体的激励约束下,运用硬件和软件,根据应用主体的实际需求,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应用主体在利益驱动下,通过节点企业间的硬软件共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应用效率;监管主体发挥调控职能,为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提供资金、人才、基础设施和制度支撑;消费主体则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等先进技术成果表现出特定的购买动机和支付意愿。总之,主体间进行相互沟通和反馈,共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升级演化。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层次递进
主体依照一定的技术目的彼此连结有机组成若干基本技术子系统,而低层次技术系统又通过特定的结合方式构成高层次技术系统,从而递进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结构层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通过主体的组合形成技术主体层、技术功能层和技术作业层三重复杂的结构层次。低层技术子系统是高层技术系统的组成部件,低层次技术子系统的结合方式决定了高层次技术系统的演进方向,同时高层次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也制约着低层次技术子系统的发展。
1.技术主体层。由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相关参与者、硬件和软件构成。其中,相关参与者包含政府、协会、企业、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消费者等:硬件和软件涵盖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学科领域。技术主体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而自发调适、与时俱进。
2.技术功能层。相关参与者、硬件和软件三类主体按照不同的模式组成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子系统、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子系统、质量安全评估技术子系统和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技术类型。控制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降低和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检测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甄别提供客观依据,是质量安全预测、预警和监管的重要手段;评估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度量和信息披露提供数据支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后处理和风险分析的有效路径;追溯技术可对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进行责任跟踪和召回。上述四类技术子系统相互作用调整,从而推进其他技术的创新和转移,最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3.技术作业层。技术功能层中的子系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的核心环节和支持环节有机组合,形成投入品供应技术子系统、生产技术子系统、加工技术系统、流通技术系统和营销技术系统等,如原产地环境控制技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产中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及管理过程控制技术以及产后加工、包装、运输控制、商标注册等技术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共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现。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功能互补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依托若干技术具体类型、技术应用主体以及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通过生产加工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借助检测评估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竞争有序,依托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1.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性。针对农产品季节性、易腐性和难储运等特点,技术功能层中的控制技术子系统贯穿于技术作业层中生产、加工和储运等环节,相关主体运用技术硬件和软件共同降低农产品外观、质量、口感、营养价值、保质期限、农药残留量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农产品属性与质量安全的稳定。
2.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竞争有序性。技术功能层中的检测技术子系统和评估技术子系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市场信号,通过条形码、二维码等科技应用提高了商标注册、品牌防伪和市场监管的效率,创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网络技术使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证和咨询,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竞争更加公正公平。
3.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技术功能层中的追溯技术子系统运用信息和物流技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业层中各环节进行记录查询,使农产品质量全程信息得以存储、传递和识别,加强质量安全的溯源、质控与防伪,并从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从后向前追踪至原料产地,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时可落实到责任个体并辨清问题症结,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产品的及时召回。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环境复杂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是一个开放系统,主体不断与系统边界以外的各因素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动态交互,系统环境对主体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系统环境的变化引起主体和系统层次的相应调整。
1.自然生态环境提供资源支撑。农产品安全生产需要良好的资源禀赋、空气、水土等产地环境,由于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水、土、气中重金属及有毒物质超标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在客观上促进产地环境调控技术的研发创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提供资源支撑。
2.政治法律环境提供机制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通过调配资源、资金和人才对主体进行激励约束,并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标准体系和信息网络,为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沟通互动创造条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提供机制支撑。
3.科研教育环境提供人才支撑。相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科研教育环境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演进效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提供人才和智能支撑。
4.社会文化环境提供意识支撑。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消费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引导着主体行为,渗透于技术功能层和技术作业层中,促使相关主体在各类技术应用和各环节流程中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提供意识形态支撑。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复杂适应性的机理透视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系统成员看作具有自身目标、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的主体,强调“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用聚集、非线性、流和多样性来描述主体在适应和进化中的特征,用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来描述主体与外部环境交流互动时的机制(李中东等,2008)。复杂适应性的本质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是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发调适,二是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三是主体与环境间的反馈过程。简而言之,适应性主体通过不断地与其他主体和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而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在系统层次结构和功能方面形成了复杂性。由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具备复杂适应系统的四个特征和三个基本机制,其不断组合而衍生出系统复杂适应性的其他特征和演进规律(见图二,下页)。
(一)聚集催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耦合过程
聚集是指复杂适应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彼此接受而组成新的聚集体,即由较小的、较低层次的个体通过特定方式结合形成较大的、较高层次的个体的演变过程。聚集特征使主体在更适合的环境中得到层次提升和功能优化。一方面,相关参与者、硬件和软件的自主创新和排列组合涌现出新的质量安全技术类型:另一方面,众多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竞合关系连接成供应链新主体,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主体在不断聚集过程中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新主体,如龙头企业主导、生产基地主导、大型批发市场主导、农超对接零售商主导等不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供应链模式。例如,德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突出第三方机构职能,包括协助政府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欧洲生物化学分析有限公司,宣传推广农业耕作方式转变的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根据自身质量安全技术理念制定耕作、生产和加工制度的欧洲零售商农产品工作集团等[12],形成多方主体聚集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非线性造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动态演进
非线性是指在主体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反复交互作用中并非遵循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关系。非线性是系统行为必然的属性,是系统呈现高阶次状态和经历曲折演进的内在根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不同主体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决策准则,单一主体行为的变化会受到其他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如种苗和化肥供应商的技术需求制约着农产品种植企业的技术应用需求,生产企业的技术使用意愿也制约着批发零售企业的流通范围和效率。此外,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应用成果的支付意愿影响着技术研发和应用主体的供给需求。总之,单个主体行为的变化会引起相关主体行为的连锁反应,进而给系统演进带来不确定性。
图二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复杂适应性的机理
(三)流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反馈网链
流是指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各种流的交换顺畅是复杂适应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1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各层次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而组成复杂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网链,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及其应用成果、质量安全经验教训等通过反馈网链在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协会、消费者组织之间的进行反复传递和转移,引导各主体调整各自的行为准则和决策标准。
(四)多样性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创新扩散
多样性是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不断适应过程,造成个体向不同方向发展变化,从而在规模、属性和功能方面存在的差别不断发展和扩散,最终形成主体类型的分化。多样性是复杂适应系统涌现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主体类型和角色方面,还表现为不同地区的主体在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时具有的不同性质、规模和服务效率,使各子系统包括多样化的技术种类(见表1)。此外,主体通过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联盟合作方式而产生多样性结构,使主体间的关联作用变得复杂多样。
(五)标识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信息路径
标识是指用于区别主体并促进主体的筛选和合作而形成的识别标记。标识是复杂适应系统为了聚集和边界生成而普遍存在的一种机制[14],标识的功能在于为主体提供在环境中搜索和接受信息的具体方法,为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创造信息路径、规范交易流程并节约交易成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中标识体现为技术标准和技术认证,如安全农产品条码标签、分级、品牌和身份信息等。例如,欧盟农产品检测标准共有550个,美国《联邦法规法典》中包含农产品标准352个,我国农产品目前已形成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检验测试等一系列标准,并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六)内部模型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反应机制
内部模型是指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个体具有的复杂内部机制,是主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规则,反映了主体对外在刺激的反应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主体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消费习惯和社会文化等外界环境刺激,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并合理调整自身内部结构。如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根据“历史经验”成立项目小组,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前防范、事中处理和事后追溯,参照处理类似问题的行为模式,根据案例经验和数据来逐步形成并优化策略。
(七)积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自发调适
积木是指系统中已被检验证实能够重复使用的相对简单构件通过改变结构方式而重新组合,在跨越层次中将个体类型的多样性转化为新的规律和特征。积木解决了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和规律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在面对每一时期新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以往处理类似问题的“信息”、“知识”、“业务流程”等经验和方法,不断分解和改变组合方式,进行资金、资源、人才的优化组合而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七个基本点构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复杂适应性的内部机理,系统演化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的整体规律。即系统主体具有自主意识和行为能力,与其他主体不断交互物质、能量和信息,并根据其他主体行为以及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身行为模式。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复杂适应性的管理思路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应充分发挥系统主体的适应性,促进主体自身、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互作用,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要素、层次和功能涌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均衡协调和整体最优。
(一)激励主体创新,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涌现
倡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多方主体树立科技支撑观念,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发重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要素涌现、层次涌现和功能涌现。
1.倡导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观念。树立“科技创新、科技支撑”观念,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借助新闻媒体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调动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户、技术人员和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能动性,各尽其责,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产业链,共同建立高效协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监管机制。
2.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重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的经验和模式,以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为宗旨,把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升级、企业发展作为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和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原则,依托农产品供应链确立产地环境调控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预警及评价检测技术和溯源追踪技术作为质量安全技术的研发重点,如加强饲料安全控制技术、动物养殖中新型未知添加物筛查技术、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及精准检测技术等。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机制。突破企业、行业、区域以及学科边界,通过制度倾斜、经费支助、税费优惠、公共产品和人才培养等途径,调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应用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技术持续创新,提高技术扩散和应用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加大质量安全技术仪器设备、资料软件的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物质环境。同时,完善科研项目立项和评价机制并增加科研经费支助力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提供制度激励。
(二)加强主体协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均衡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战略联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产学研合作,可节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在不同主体、不同层次间的应用及推广成本,从而实现系统的均衡协调演进。
1.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有不同的检测标准和生产规范等技术要求,统一标准可提高技术转移效率,是系统主体间交互的前提。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物质测量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流通、品牌等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水平。
2.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战略联盟。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战略联盟,可节约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成本,降低技术交易成本,促进系统主体和功能的聚集和涌现。一方面,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的内部管理,在技术标准、技术使用意愿、技术应用评估体系等方面达成共识,为战略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的纵向和横向联盟,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向前或向后延伸,采取农超对接等供应链一体化合作模式,节约质量安全技术的转移成本,提高质量安全技术的应用效率。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产学研合作。联合农业企业、农科院校和科研机构规划产学研合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示范基地,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此,应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成果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促进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协同运作,实现农产品安全技术系统的产业经济效益、企业利润效益和社会福利效益整体最优。
(三)提供环境支撑,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最优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整体优化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能力、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公共服务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教育培训是有效途径。
1.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能力。创建以农产品种类为点、以涉农供应链为线、以区域综合试验站和研发中心为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组合模式,加速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技术推广,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实施技术推广税费减免等政策,提高技术转移意愿,培育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技术联盟,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的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化建设,采用座谈会、听证会、披露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调研报告等形式提供信息渠道,提高农业质量安全技术的信息服务水平。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评比、名优安全农产品产品推荐、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技能竞赛,为技术主体赢得公众信任,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三是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集体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组织农户学习应用先进质量安全技术成果。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一是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企业基层实习。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技术人才引进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三是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的科技素质和实践技能。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和管理不仅是我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政府、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消费者及公众等复杂适应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交互作用,不断调适自身行为而实现系统层次和功能的涌现。通过制度体系、财税产品、基础设施以及信息网络等手段,激励系统主体各尽其责,寻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优化路径,实现系统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最优。为此,应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及其管理》。